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219章 金融普惠的"微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9章 金融普惠的"微光"

2018年,盛夏的贵州山区,蝉鸣聒噪,空气湿热。

一辆越野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最终停在了一个叫“苗家寨”的村口。车门打开,沈逸风拄着拐杖,在当地支行年轻行长的搀扶下,慢慢走下车。他已近八旬,但眼神依旧锐利,只是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温和。

“沈老,前面就是村里的便民服务点了。”支行行长指着不远处一间挂着红灯笼的小屋。

沈逸风点点头,加快了脚步。小屋里,几个村民正围着一台崭新的大屏智能终端,叽叽喳喳。他走近一看,一个头发花白的苗族阿婆,正戴着老花镜,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用布满皱纹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在屏幕上戳着。

“好了!阿婆,您看,医保缴费成功了!”客户经理笑着按下确认键。

阿婆抬起头,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喊道:“真的?我不用跑几十里山路去县城了?这么快?”

“是啊,阿婆,现在您村里就能办,十分钟就行!”

沈逸风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自己还在基层信用社时,老乡们为了交几块钱的公粮款,天不亮就出门,翻山越岭的场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手工记账到算盘,从电子汇兑到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每一次进化,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这样一张张朴实而满足的笑脸。

“沈老,您看这变化!”村支书不知何时走了过来,这位年轻的后生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自从你们推广了助农取款点和手机银行,村里的生活都变了。年轻人不用总惦记着家里那点钱,可以安心在外打工;老人们也不用为了一点补贴跑断腿。大家都念叨,是你们把银行开到了家门口!”

沈逸风握着村支书的手,掌心粗糙,却很有力。他轻声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机会,让金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能走进田间地头的工具。我们做的,只是把工具递到大家手上。”

从贵州回到上海,沈逸风的日程表上,下一个目的地是一家位于浦东张江的科技小微企业。

会议室里,七八个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济济一堂,气氛热烈。

“沈行长,我先来说!”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软件公司老板抢先发言,“我们公司做工业设计软件,研发周期长,回款慢。以前想去银行贷款,要么没抵押物,要么审批流程比项目周期还长。逼得我们去借高利贷,差点就翻船了!”

他顿了顿,激动地举起手里的文件:“但去年,我们通过你们银行的‘科创贷’产品,纯信用,利率还低,一下就拿到了五百万!现在我们的新产品已经上线,订单排到了明年!”

掌声响起,另一个做医疗器械的老板也接话:“是啊!沈行长推的‘首贷户培育计划’,对我们这些没跟银行打过交道的初创企业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有专人上门指导,教我们怎么看财报,怎么规范管理,银行才敢给我们放款。这才叫真正的‘扶上马,送一程’!”

沈逸风安静地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普惠金融”这四个字从口号到现实的艰难跋涉。

他曾亲自带队,一个县一个县地跑,听取基层信贷员的意见;也曾和风控部门彻夜开会,研究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降低对抵押物的依赖。他们开发了基于税务、水电、物流数据的“信用画像”模型,建立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目标只有一个——让金融的“活水”,能精准滴灌到最需要它的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身上。

回程的车上,沈逸风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陆家嘴建筑群,灯火璀璨。

年轻行长递上一份报告:“沈老,最新统计,我们联合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今年增速预计又将超过20%。更重要的是,不良率还控制在合理区间。普惠金融,真正做到了‘量增、面扩、价降、质提’。”

沈逸风接过报告,没有立刻看,而是轻轻放在了一边。他知道,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人是温暖的。那个在贵州用手机交医保的阿婆,那个拿到贷款后重燃希望的软件工程师,他们脸上的光,才是普惠金融最真实的模样。

这束光,或许不如区块链那样耀眼,不如跨境支付那样迅捷,但它温暖、绵长,足以照亮中国经济最基层的角落,让无数个平凡的梦想,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站在金融改革的起点,立志要让中国的金融体系更强大。如今,当这个体系足够强壮时,它回馈给社会的,正是这份“金融为民”的初心。

“开车去纪念馆吧。”他对司机说。

傍晚,沈逸风独自一人,走在“中国金融改革纪念馆”的长廊里。

他停在“普惠金融”展区前。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个旧款的诺基亚手机,旁边是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他用铅笔写的:“金融的最高境界,不是赚多少钱,而是帮多少人。”

他想起贵州苗家寨的那个阿婆,想起张江的那个软件老板。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正亲身参与着一部宏大的金融史诗。但他们一定知道,生活因为金融的进步,而变得更好。

这就是他沈逸风,穷尽一生,想要交付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