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232章 小微贷的"暖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30年梅雨季,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的雨棚下,雨水顺着彩钢瓦滴答作响。

周婶蹲在自己摊位前,手指绞着褪色的蓝布围裙,眼眶红得厉害。

她脚边堆着十几箱没卖完的夏装,吊牌上还挂着“59元清仓”的纸条,却被雨水洇得模糊不清。

“300万的存货啊……”她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带着哭腔,“银行贷款要房产证,我租的这摊位连个产权证都没有;找民间借贷,利息高得能把人吞了。”

她指了指隔壁摊位,“老李上个月跑路了,听说欠了200万,连铺盖卷儿都没留下。”

沈逸风蹲下身,藏青色风衣下摆沾了泥点子。

他伸手翻了翻周婶的库存,指尖碰到一件碎花连衣裙:“这料子是去年流行的天丝棉,现在清仓价才59?原价至少199吧?”

“原价299呢!”周婶急得直摆手,“可现在谁买啊?连续下了二十天雨,商场里都没人,更别说我们这种批发摊位了。”

她突然抓住沈逸风的袖子,“沈领导,您是金融专家,您说我能找谁救救急?再过半个月就是夏秋换季,我得进新款,可这压货的钱……”

沈逸风没接话,掏出手机点开“浙里办”App,调出“银税互动”平台:“周婶,您做服装生意多少年了?”

“整整十五年!”周婶挺直腰板,“从摆地摊到现在有固定摊位,没拖欠过一分钱税款!”

“那就行。”沈逸风点开她的电子税务档案,又调出近三年的银行流水,“您看,这三年您平均月流水12万,旺季能到30万,纳税信用等级A级——我们升级了‘银税互动’平台,整合了水电缴费、物流发货、电商平台销售数据,现在不用抵押,凭流水就能申请‘小微快贷’。”

周婶瞪大眼睛:“真不用押房子?那能贷多少?”

“根据您的流水和信用,最高50万。”沈逸风点开手机银行App,帮她填信息,“利率比民间借贷低一半,随借随还,三天内放款。”

三分钟后,周婶的手机“叮”地一声——银行短信提示:“您申请的50万小微快贷已到账。”

她盯着数字看了半天,突然“哇”地哭出声,一把抱住沈逸风:“沈领导!这钱够我进二十款新裙子了!我这就去四季青市场挑货!”

她蹦起来跑向市场入口,蓝布围裙在雨里一颠一颠的,像只欢快的蓝蝴蝶。

沈逸风望着她的背影,掏出纸巾擦了擦溅到裤脚的泥水——这泥点子,是刚才蹲摊位时蹭到的。

上交所大厦23层的银行风控部,模型大屏上的曲线正微微波动。

普惠金融部经理老张盯着屏幕上的“小微快贷”数据栏:“不良率1.8%,比上月降了0.2个百分点。”

他转头对身旁的分析师说,“沈老这次升级‘银税互动’,把水电、物流、电商数据都整合进去了,比单纯看纳税记录准多了。”

分析师小王指着屏幕上的热力图:“您看,杭州四季青、广州十三行、义乌小商品城这些批发聚集区,贷款申请量环比涨了300%。尤其是服装、饰品类商户,平均每笔贷款5 - 10万,刚好够补货周转。”

“关键是精准。”老张点了点周婶的贷款记录,“她这种有稳定流水、良好纳税记录的小商户,风险本来就不高。”

“以前银行怕麻烦,要么要抵押,要么一刀切拒贷——现在用数据说话,真正把钱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他想起上周去四季青市场调研的场景:周婶举着到账短信,挨个摊位宣传:“沈领导给的贷款,利息低!我进了新裙子,卖得好大家一起赚!”

周围的商户围过来,七嘴八舌问怎么申请。

老张当时就站在人群里,听着此起彼伏的“我要贷”“我也要贷”,忽然明白沈逸风常说的那句话——“金融的温度,不在报表的数字里,在摊主们的笑声里。”

雨停了,四季青市场的彩钢瓦上腾起白茫茫的水雾。

周婶踩着积水跑回来,手里攥着新到的进货单:“沈领导!我进了二十款新裙子,还有十款童装!您看这料子,今年流行的天丝麻,透气又凉快!”

她翻开手机相册,给沈逸风看新款设计图,“供应商说,只要我首单进500件,能给8折优惠。”

沈逸风接过进货单,粗略算了算:“50万贷款,够你进3000件夏装。按你往年旺季销量,保守估计能卖150万,净利润至少30万。”

“那可不!”周婶掰着手指头算,“除去货款、租金、人工,赚的钱我打算给员工涨工资,再给老顾客搞会员折扣——对了!”

她突然想起什么,从摊位底下掏出个铁盒,“沈领导,这是我攒了十年的老茶饼,您尝尝!当年摆地摊时,您帮我协调过摊位费,我一直记着呢!”

沈逸风笑着摆手:“茶我收着,但有个条件——你得带带市场里的新商户。他们要是缺资金,你让他们找我。”

“那肯定!”周婶拍着胸脯,“我现在就去广播!就说沈领导给的‘小微快贷’,不用抵押,利息低,专救急!”

她的声音穿过雨雾,传到隔壁摊位,又传到市场管理处的喇叭里,惊起一群麻雀。

傍晚,沈逸风站在四季青市场的天桥上,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商铺灯光。

雨后的空气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混着商铺里飘出的布料味,这是属于市井的烟火气。

他摸出手机,屏幕上是风控部刚发来的报告:“今日‘小微快贷’新增申请127笔,放款金额638万,不良率持续稳定在1.8%。”

他想起周婶抱着他哭的样子,想起老张说的“数据精准”,想起模型大屏上跳动的曲线——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像周婶这样的小商户,是他们的生计,是他们的希望,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脉搏。

“金融的暖流,从来不是大江大河。”他轻声说,“是渗透进每条毛细血管的细流,是滋润每颗种子的春雨。”

远处,周婶举着新进的裙子样品,大声招呼着顾客:“来看看!新到的天丝麻!沈领导帮忙贷的款,便宜卖!”

她的笑声穿过雨雾,和市场的喧嚣融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

沈逸风转身走向停车场,雨后的柏油路泛着微光。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还有无数像周婶这样的小微经营者,等待着被金融的暖流拥抱。

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暖流,流得更远,更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