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255章 乡村的“信用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36年春,黔东南雷公山的晨雾还未散尽,沈逸风跟着龙先兰的摩托车,沿着盘山公路往苗寨深处颠。

山风裹着梯田的青草香,吹得他额前的碎发乱飞。

“沈领导,您瞧!”龙先兰指着村口新立的“五星信用村”公示栏,红底金字在晨露里发亮,“咱寨子评上五星了!

能贷低息款修民宿,可……”他搓了搓布满老茧的手,“好多老人连‘信用分’咋攒的都摸不着头脑,昨儿王阿婆还问我‘是不是不骂孙子就能加分?’”

摩托车停在鼓楼前。

沈逸风望着寨子里飘着炊烟的吊脚楼,想起二十年前在基层做信贷员的日子——那时候农民贷款靠“担保人”,靠“跑断腿磨破嘴”,哪懂什么“信用积分”?

可如今,当“信用”成了能换贷款、换服务的“硬通货”,老人们却犯了难。

“信用建设,得从‘娃娃’抓起。”沈逸风蹲在鼓楼的石阶上,摸出颗水果糖递给跑过的扎羊角辫的小慧,“你是村小的老师?

能不能教教老人们,咋用‘信用’换实惠?”

小慧是龙先兰的孙女,24岁,大学学的是数字技术,去年回村当“乡村振兴志愿者”。

听沈逸风说完,她眼睛亮得像山涧的星子:“沈叔叔,我早想过!

咱们苗寨的老辈人重情义,孝老爱亲、帮邻居收庄稼这些事,都能变成‘信用分’!”

她掏出手机,打开“苗寨信用”App,界面是苗绣风格的卡通图案:“您看,帮邻居挑水加2分,参加防火巡逻加3分,赡养老人每月固定加5分……

积分高了,能优先申请低息贷款,看病能走‘信用绿色通道’,连寨子里的商店都给打折!”

龙先兰凑过来,眯着眼睛看屏幕:“这玩意儿咋弄?我不会用智能手机……”

“我教您!”小慧挽住他的胳膊,“您帮王阿婆修漏雨的屋顶,拍张照片上传,系统自动加10分!

回头积分够了,您想贷点钱修民宿,手机上点一点就到账!”

人群里响起笑声。

几个围过来的老人挠着头:“原来做好事还能攒‘信用星’?那俺们天天帮人挑水,岂不是要当‘五星户’?”

三个月后,沈逸风再次来到苗寨。

鼓楼前的“信用积分榜”前围满了人。

龙先兰挤在最前面,指着榜单喊:“俺家小慧,上个月帮全村老人认证医保,加了50分!现在全家积分排名第一!”

小慧举着手机,屏幕上是“信用积分兑换记录”:“奶奶,您这个月帮邻居收玉米,加了8分,现在积分能换两袋化肥!”

人群里爆发出欢呼。

王阿婆攥着刚领的化肥袋,皱纹里都是笑:“俺活了七十岁,头回听说‘做好事能换东西’!

往后俺天天去村口扫马路,争取当‘信用模范’!”

民宿工地上,木匠老杨正抡着斧头。

他脚边的水泥袋上,贴着“信用贷款专供”的标签。

“俺们村信用分涨了20%,银行给的贷款利率降了1个点!”老杨擦了把汗,“这房子年底准能迎客,到时候城里人来住,咱苗寨的腊肉、苗绣,都能卖出好价钱!”

傍晚,沈逸风坐在龙先兰家的火塘边,喝着苗家自酿的米酒。

“以前寨子里总为鸡毛蒜皮吵架。”龙先兰往火塘里添了把柴,“现在谁要是积分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毕竟‘信用星’低,连孙子都嫌丢人!”

小慧翻着“信用积分”后台数据,眼睛发亮:“沈叔叔,全寨126户,半年信用分平均涨了20%!

现在主动参与公益的多了,婆媳吵架的少了,连村小的学费拖欠率都降了!”

沈逸风望着跳动的火苗,想起二十年前那个为贷款跑断腿的自己。

他知道,“信用星”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它是苗寨人心里的“秤杆”,称得出善恶,量得出高低;

它是金融活水渗入乡土的毛细血管,让老人们明白“好人好报”不只是道理,更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它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离开苗寨时,晨雾再次漫上山头。

沈逸风的手机弹出消息:“全省100个‘信用村’试点启动,‘苗寨模式’将在黔东南全面推广。”

他望着车窗外渐次苏醒的苗寨,鼓楼的铜铃在风里轻响。

那些曾经为“信用”发愁的老人,如今正戴着老花镜,跟着小慧学用App;

那些曾经“各扫门前雪”的村民,如今争着帮邻居挑水、收粮。

信用的种子,

已在苗寨的土地上,

生根发芽。

而更广袤的乡村,

正等待着,

被这颗星火,

照亮更多,

关于“信任”与“希望”的,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