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268章 金融的“文艺复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8章 金融的“文艺复兴”

话剧《票号春秋》的谢幕掌声,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响了整整七分钟。

扮演日升昌掌柜的演员张建国,攥着虚拟的汇票道具,向观众深深鞠躬。

台下,95后观众小夏举着荧光棒哭红了眼:“原来晋商的汇票里,藏着这么多讲信用的故事!”

她的同学小陈翻着节目单上的“金融文化创新基金”标识,嘀咕:“没想到看话剧还能学历史,这比刷短视频带劲多了。”

这场话剧的火爆,始于一座博物馆的“蝴蝶效应”。

半年前“中国金融时间博物馆”开馆时,观众里多是白发老人和金融从业者;

如今,展柜前的年轻人多了——

他们举着手机拍庄票复制品,

对着互动屏模拟古代汇兑,

在“信用传承”模块查询祖辈的金融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博物馆成了“文化策源地”:

有人把票号掌柜的算盘纹样做成潮牌胸针,

有人在b站剪“宋代交子诞生记”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金融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有温度的故事。”

沈逸风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这句话,被做成了文创书签。

书签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飘进了话剧团、纪录片工作室、大学课堂。

“我们想让金融‘活’起来。”话剧《票号春秋》的制片人林悦说,

“年轻人不爱听‘金融史’,但爱看‘晋商如何用一张票号汇通天下’;

不喜欢‘货币理论’,但好奇‘宋代交子为什么能代替铁钱’。”

沈逸风的“金融文化创新基金”,成了这场“文艺复兴”的燃料。

基金成立仪式上,他举着话筒说:“金融的刻板印象该破了——

它不是西装革履的精英游戏,

是晋商马队驮着的汇票,

是外婆压在箱底的存折,

是你我手机里的支装提醒。

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故事被看见、被喜欢。”

首笔资金就投给了话剧《票号春秋》。

剧组请来了晋商文化研究专家当顾问,

道具组复刻了日升昌的木质柜台,

连演员的台词语气都琢磨着“像老掌柜唠家常”。

张建国记得沈逸风来探班时说的话:“别演‘高大上的金融家’,演‘会为汇票潮湿发愁的普通人’。”

另一部受资助的纪录片《钱的旅程》,拍的是云南怒江边的“金融希望小学”。

镜头里,林小满教孩子们用黏土捏“未来的庄票”,

周明远校长翻出旧账册讲“当年走山路送汇票”的故事。

导演陈雨在发布会上红着眼眶:“我们想告诉年轻人,金融的故事,比任何科幻都精彩——

因为它写满了普通人的希望。”

话剧谢幕时,小夏拉着小陈冲上台,给张建国递了张手写信:“我们想拍个短视频,讲‘00后眼里的金融历史’!”

她们的想法,恰好撞在基金的“青年创作计划”里。

沈逸风看着两个姑娘举着手机演示分镜脚本——

用动画还原宋代交子的印刷过程,

穿插她们奶奶“藏在枕头底下存钱”的回忆,

最后定格在博物馆里“庄票与数字人民币并列”的展柜。

“太棒了!”沈逸风笑着点头,

“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金融视角——不端着,不晦涩,用自己的方式讲好故事。”

基金扶持的项目越来越多:

有大学生用Rap唱“货币进化史”,

有插画师画“金融名人q版图鉴”,

甚至有火锅店推出“交子主题套餐”,把宋代钱币纹样印在碗底。

金融文化不再是“高岭之花”,成了年轻人朋友圈的“潮玩”。

闭馆前,沈逸风又去了次博物馆。

他站在“庄票与数字人民币”的展柜前,看一群小学生挤在互动屏前玩“模拟汇兑”。

一个小丫头举着平板喊:“我给奶奶转了虚拟银子!她收到会说‘乖孙会用票号啦’!”

玻璃展柜反射出他的身影,与百年前日升昌掌柜的画像重叠。

沈逸风忽然明白,所谓“文艺复兴”,不是复制过去,

是让金融的根须,扎进更丰沃的土壤——

那里有年轻人的热情,

有普通人的故事,

有对“钱如何让生活更好”的永恒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