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半个月的挥汗如雨,山上的主水渠终于蜿蜒成型。

又过了七天,连接水坑、梯田直至山下稻田的支渠也全部挖通。

沟底是用石头铺了一层,本来计划是把沟壁也用石头砌一下。主要目的是防止水流失。但是时间来不及了。

山下棉花田,一刻也等不了。

只有等明年夏天枯水的时候在施工,把沟壁也嵌上石板。让这条水沟世世代代传下去……

本来是打算挖通了就直接——引水。但是村长爷爷不赞同。说:“这是我们来这里安家的第一条水渠,意义非凡。怎么着也得看个好天气在引水不迟。”

老村长翻出了他那本页面已经泛黄的老黄历,研究了半天,最终郑重宣布:“三日后,午时——大吉,是开渠引水的最佳时间!”

于是,便又等了三日。开渠当日,阳光正好。

几乎所有能走动的人,都聚集在了水源地——那块已经被凿开的石壁下。

爹爹林大山穿着一身干净的短褂,精神抖擞地扛着一把崭新的锄头,锄头柄上绑着娘亲苏荷特意翻出来的红布条,在青山绿水中显得格外醒目。

午时三刻将至,人群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那道最后的土埂上。

老村长站在高处,看了看日头,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吉时已到——开渠引水,佑我家园——”

林大山闻声,气沉丹田,高高举起那系着红绸的锄头,用力向下一挥!

“噗——” 泥土被掘开一个小口。

紧接着,第二锄,第三锄……

缺口迅速扩大,早已蓄势待发的山泉水仿佛挣脱了束缚,发出一声欢快的呜咽,一股足有水桶粗细的清流猛地涌出,沿着修整光滑的渠壁,奔腾着、跳跃着,向着山下俯冲而去!

“水来啦——!”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大人、孩子都被这股生命之水注入了活力,兴奋地沿着水渠的两岸奔跑,追逐着那道白色的浪头。

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赞叹声,与娟娟的水流声交织在一起。

水流首先注入了那个巨大的水坑,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漫过了人们预先挖好的导流豁口,更加急切地涌入通向梯田的支渠。

梯田的坡度更陡,水流速度更快,流入棉花地的水渠。

“太好了!”再也不用去山下提水,灌溉棉花田了。小薇,是神仙啦!这么好的主意都能想道。

以后,都听小薇的。

好!我们都听小薇的!人群中有人呐喊到。

最终,主流顺着地势,一路欢歌,注入山下那片已经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如今的稻田。

稻田里的禾苗,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已有小孩手臂长短,绿得发亮,生机勃勃。

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都说,从没见过长得这么疯、这么壮的稻子,简直是一天一个样。

此刻,清澈的泉水流过田埂边的进水口,漫入稻田,与原来的浅水汇合,滋养着这片希望的绿色。

看着眼前这“水到渠成”、绿意盎然的景象,许多当初参与播种的老把式们,心中感慨万千,继而涌起对林小薇无比的钦佩。

当初撒种时,林小薇只让大家用了区区一背篓的稻种,就撒遍了这十多亩水田。

当时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甚至暗暗不服:“心想这不是胡闹嘛!这点种子,撒下去连个影儿都看不见!”

“我种了一辈子地,哪一亩田不是用二三十斤种子?还得不停地补苗!”

“唉,这丫头虽然聪明,但这种地的事,怕是想当然了……”

他们习惯了在田里密密麻麻地插满秧苗。

习惯了收获时,在丛生的稗(bài)子里,艰难地寻找稀疏的稻穗。

习惯了亩产百来斤、交了税所剩无几的无奈。可眼前的事实,击碎了他们所有的疑虑。

田里的稻苗,并非他们想象中的稀稀拉拉,而是从最初那一粒粒看似孤零零的种子旁,分蘖(niè)出了无数茁壮的新茎,形成了一丛丛、一簇簇无比茂盛的“大笼兜”!一看稻苗就很强壮!

绿油油的一片,几乎看不到水面。

这哪里是稻禾,分明是仙稻啊!

“这……这真是仙种啊!”

一位老农激动得声音发颤,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兜异常茂盛的禾苗,仿佛在触碰神迹。

“服了!我林老栓这辈子没服过谁,对小薇丫头,我是真服了!”

另一个当初嘀咕得最大声的汉子,此刻满脸愧色又充满敬仰。

“以后,小薇丫头说怎么种,咱就怎么种!绝无二话!” 众人纷纷附和,心中暗暗发誓。

林小薇看着这群淳朴的庄稼汉从怀疑到震撼再到彻底信服的表情,心里既觉得有些好笑,又涌起一阵心酸。

她明白,这不是什么仙术,这是科学的力量。

她兑换的正是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优势在于分蘖能力极强,一株母苗能自发地长出许多健壮的分枝,形成庞大的株丛,所以用种量极少,一亩地仅需七八斤种子足矣。

而传统水稻不仅用种量大,出芽率低,苗弱,还要与外形酷似稻子,且生命力顽强数倍的“稗子”争夺宝贵的养分和空间,收获时往往像是在稗草堆里找稻谷,产量自然极低。

杂交水稻不仅自身强壮,其旺盛的生长势还能有效压制稗草等杂草的生长,占据了生存空间的绝对优势。

因此,在这片稻田里,几乎看不到稗草的影子。

阳光和芦苇荡的养分供养着这片希望的绿色。

水流潺潺,禾苗青青。等这十几亩稻子收获了,明年一年村里人都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山腰的棉花应该也能有个大丰收,到时候做成棉被和棉衣,大家今年也能过一个温暖的年。

水渠通了,妇人孩子们提着水桶开始灌溉地里的棉花苗子。

“小薇丫头就是聪明!大山兄弟和苏荷妹子好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儿!我怎么就没有这么聪明的女儿!”

看着一株株茁壮成长的棉花苗,妇人们纷纷期盼,快快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