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 > 第169章 暗中观察,黑粉动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9章 暗中观察,黑粉动向

陈宇默睁开眼,盯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房间里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断断续续响起。他没动,手指搭在平板边缘,指节微微发紧。

刚才那条伪造帖已经发出去了,内容很简单:“刚拿到录音,他们怕的是‘老规矩’三个字曝光。”账号是用离线生成器做的,Ip轮转过三次,不会留下痕迹。

他在等反应。

“组长。”坐在角落的技术员忽然开口,“两个目标论坛的搜索量有波动。”

陈宇默立刻坐直,“什么词?”

“‘老规矩’。”对方调出曲线图,“十分钟内被搜了两百多次,集中在三个小群组。而且……有几个之前沉寂的黑粉号重新上线了,正在私聊转发这个短语。”

陈宇默眯起眼,“有没有回帖或者讨论?”

“没有公开回帖。”那人摇头,“但他们建了个临时频道,加密的,只能看到进出记录。”

“说明他们在慌。”陈宇默低声说,“原本想把资金链模糊掉,现在突然有人提‘老规矩’,他们不确定我们知道多少,所以紧急碰头。”

旁边文案组的人抬头问:“那我们接下来还按原计划推第三波吗?”

陈宇默没马上回答。他翻出之前的缓存记录,一页页滑下去。那些被删掉的帖子都留了影子,系统自动抓取了发布前的最后一版草稿。他快速比对,发现三处修改痕迹——原本写着“这笔钱是从xx账户走的”,后来全改成了“那边给的”。

不是删,是替换。

这不像单纯删帖掩盖,更像在为后续否认做准备。一旦事情闹大,他们可以说“从未承认过资金来源”,把话术漏洞提前补上。

“改方案。”他说,“第三波不直接放完整逻辑链了。”

众人停下动作,看向他。

“把原始帖和修改后的版本做成对比图,只标时间戳,不加评论。让观众自己看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改口。”

“要不要加上转账截图?”财务组问。

“要,但拆开发。”陈宇默点头,“先发对比图,五分钟后单独传资金流向,别合并。让他们猜是不是同一笔钱。”

“明白了。”技术员开始重新整理文件包,“渠道还是分散到六个平台?”

“七个。”陈宇默纠正,“加一个校园类社群。那边学生多,喜欢挖细节,容易带节奏。”

“好。”

指令下达后,房间又恢复运转。每个人面前的屏幕切换着不同界面,新账号一个个建立,信息包分批打包。

陈宇默靠回椅子,目光扫过主控屏。热力图显示,那几个异常Ip集群又活跃起来了,位置分散,但登录时间几乎同步。典型的批量操作特征。

“他们换了马甲。”他说,“以前用固定账号刷评,现在全换成一次性小号。”

“是不是怕被追查?”有人问。

“不只是怕。”陈宇默摇头,“是在适应我们的打法。我们知道他们会删帖,所以他们干脆不留帖子,只做即时响应。这样就算我们抓到证据,也只能看到碎片。”

“那怎么破?”

“反过来盯他们的行为模式。”陈宇默打开本地日志,“看什么时候集中上线,什么时候集体消失。这些节点背后一定有个指挥信号。”

“比如定时指令?”

“可能是语音会议,也可能是群发消息。”他顿了顿,“从现在起,每半小时记一次活跃账号数量变化,画成折线。如果有规律,就能预判他们下一步动作。”

“明白。”

几分钟后,第一张对比图上传成功。没有标题,没有说明,只有一左一右两张截图,中间用红线隔开。发布时间标注得很清楚:左边是爆料当天上午九点四十二分,右边是同日下午三点零七分。

发完后,陈宇默立刻切断该设备网络,拔下U盘。

“下一个。”

第二波资金图由另一个成员发出,账号是个冷门影评号,平时只发电影解析。这次贴图时附了一句:“有人注意到这个数字组合吗?”

依旧不解释。

“这句会不会太明显?”文案组有点担心。

“不会。”陈宇默说,“他没说哪次交易,也没提任何人名。只是提问,留给别人发挥空间。”

“而且。”他补充,“我们现在拼的不是谁嗓门大,是谁能让人记住关键词。只要有人开始讨论‘老规矩’和‘改口时间’,就算赢了一半。”

“那第四波呢?”财务组问,“会议录音片段还要不要放?”

“先压着。”陈宇默看着任务表,“等总转发量破八百再启动。现在热度还不够,放早了会被压下去。”

“好。”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十一点十五分,监控组突然出声:“那个临时频道里有人发了新指令。”

“内容?”

“只有两个字:‘换话术’。”

房间瞬间安静。

陈宇默眼神一沉,“他们发现我们在引导话题了。”

“要不要调整节奏?”技术员问。

“不。”他反而笑了,“继续按计划走。他们越想换方向,我们越要坚持主线。让他们自己乱阵脚。”

“可万一他们推出新谣言怎么办?”

“那就让他们推。”陈宇默靠在椅背上,“新谣言出来,旧谎言就得圆。圆得越多,破绽越大。我们只管盯着资金链这一条线,不动。”

“明白。”

十一二十三分,校园社群里出现第一条分析帖。一个Id叫“数据猎人”的用户把两张图拼在一起,写道:“你们看出来没?改口发生在爆料后五小时,正是舆论最猛的时候。”

下面有人回复:“所以他们是先承认,再否认?”

“不一定算承认。”第三人跟评,“可能只是测试水温。”

争论很快多了起来。

陈宇默盯着这条线看了很久,然后拿起笔,在任务本上划了一道。

他知道,对方已经进入防御状态了。

这时候最怕的就是急着扩大战场。他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冲上去撕破脸,而是稳住节奏,一点点把问题钉死。

“所有人注意。”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接下来三十分钟最关键。他们可能会集中清帖,也可能突然放出假线索干扰我们。”

“我们怎么办?”

“什么都不做。”陈宇默说,“暂停所有发布动作,进入静默监控期。谁也不许登陆主账号,连查看私信都不行。”

“啊?”有人愣住,“那要是错过时机呢?”

“时机不会丢。”他指着屏幕,“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看他们怎么应对。他们每动一步,都会暴露新的习惯。这些比证据还重要。”

“可……外面已经在吵了,我们不回应?”

“吵得好。”陈宇默嘴角微扬,“让他们吵。我们只看不说,等他们自己露出马脚。”

命令下达后,整个房间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退出了社交平台,只保留本地日志追踪。主控屏上的数据仍在跳动,但没人再操作。

陈宇默坐回主位,双手放在桌面上,眼睛盯着热力图的变化。

一分钟过去了。

五分钟过去了。

十一三十七分,其中一个高活跃Ip集群突然全部下线。

三秒后,另一组陌生Ip在同一时间段集体登录,使用的设备型号一致,地理位置分散但响应延迟极低。

典型的换壳操作。

“他们在转移阵地。”监控组低声说。

陈宇默点点头,拿起笔,在加密笔记上写下一行字:

**新节点上线时间与旧节点关闭完全衔接,说明有统一指挥。**

他还没写完,技术员忽然抬手:“有个新情况。”

陈宇默抬头。

“刚才那个‘数据猎人’的账号被举报封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