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逗比校草进圈后,全网炸了 > 第205章 决定时刻的挣扎与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5章 决定时刻的挣扎与抉择

陈宇默坐在自习室靠窗的位置,笔记本摊开在桌上,笔尖停在半空。他刚才写下“不能回避的问题,但可以要求剪辑前审片”,之后就再没动过。纸上的字迹已经干了,墨点微微晕开。

他把笔放下,手指搭在桌沿,指腹蹭到一点粗糙的划痕。窗外没有风,玻璃映出他模糊的脸。他盯着那张脸看了几秒,然后伸手把文件袋从书包夹层里拿了出来。

袋子比之前更皱了些,边角卷起,像是被反复拿出来又塞回去。他记得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手是抖的。那天编导站在操场边上,语气平常地说:“我们觉得你合适。”他没说话,只接过东西,转身就走。

现在他把袋子打开,取出里面的邀请函。纸有点厚,翻动时发出轻响。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动作很慢,但不是在读内容,而是在确认自己有没有看错。

夏初冉的声音突然冒出来。

“参加啊!你可是咱们学校少有的‘有故事又有脑子’的人选。”

她当时坐在教室旁边的位置,说完还拍了他肩膀一下。那一下不重,但他记得自己肩膀绷了一下。她笑得挺自然,好像这事根本不需要想太久。

接着是何晴,在走廊上拦住他,眼睛亮起来:“别藏!这是好事啊!”她说他外形稳、脑子灵,镜头前肯定能让人记住。他还记得她说话时手一直按在他手上,不让把文件袋收回去。

他说他怕搞砸。

她就说:“谁第一次不是战战兢兢?我去年主持校庆,彩排时忘词三次,后台哭得妆都花了。”

可她还是上了。

而且后来别人提起她,都说她胆子大,扛得住事。

这些话他当时听了就过去了,现在却一条条浮上来,像水底的石头被踩到了。

最后是柳如烟。

她在梧桐树下看见他拿着文件袋,没说话,只是停下来看了他一眼。那一眼没什么特别,但她点头的样子让他觉得,她早就知道他会走到这一步。

她不是催他做决定的人。她只是等在那里,像知道他总会来。

陈宇默把邀请函翻到背面。那个小星星图案还在,印得不太清楚,像是盖章时用力不够。他以前没注意这个细节,现在看着,觉得它有点像小时候作业本上老师贴的那种奖励贴纸。

他合上笔记本,没再写清单。

他知道有些事不能靠列计划解决。就像考试前背再多公式,真正答题时还得自己动笔。他也试过躲,试过拖,试过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别碰这个节目。可每次他想放弃,总会有人出现,说一句他不想听但又忘不掉的话。

她们不是为了让他出名。

也不是非逼他站到人前。

她们只是相信他能行。

他低头看了看手机,屏幕黑着。他按下电源键,时间显示晚上九点十七分。宿舍楼快关门了,但这会儿没人催他回去。

他把邀请函重新折好,放进胸前的内袋。布料贴着胸口,纸边碰到皮肤,有一点凉。他没立刻拉上衣服,而是用手压了一会儿,直到那点凉意散开。

他重新看向桌面。

文件袋空了,孤零零地躺在笔记本旁边。他把它推到一边,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新的句子:

“如果去,我想先说三件事。”

第一句是:“我不是来谈恋爱的。”

第二句是:“我想讲的东西,必须完整呈现。”

第三句还没写完,他就停住了。

因为他意识到,这些话不是写给节目组的,是写给自己的。

他不需要清单。

他需要的是开口。

他把笔盖拧上,放进笔袋,拉好拉链。动作比之前利落多了。然后他拿出手机,解锁,点开通讯录。

列表往下划,他在“节目编导”那一行停住。

名字就在那里,没改过,也没删。他记得上次点开这个联系人是什么时候——是收到邀约的第二天,他犹豫要不要回消息,最后关掉了页面。

这次他没退出。

他的拇指悬在拨号键上方,没按下去,但也没移开。

他知道这一通电话打过去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不能再假装还在考虑。

意味着他得面对镜头,面对问题,面对可能再次出现的议论和猜测。

也意味着,他终于能把那些憋了很久的话说出来。

他坐直了一些,肩膀不再压着桌沿。呼吸比刚才深了一点,心跳也没那么快了。他盯着那个名字看了很久,久到手机屏幕自动变暗。

他又点亮一次。

名字还在。

他没拨出去,但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对自己说:“我……可以去。”

声音不大,像是怕惊动什么。但说完之后,整个人松了下来。

他把手机放在桌上,双手交叠放在腿上,抬头看向窗外。外面天已经全黑了,玻璃映出灯下的桌子和他自己。这一次,他没有避开视线。

他坐在这里,没再逃。

也没再问“值不值得”。

他知道,有些人一直在等他迈出这一步。她们没有天天追着他问结果,也没有逼他立刻答复。她们只是在他身边说过一句话,做过一件小事,留下一个眼神。

就够了。

他重新拿起手机,这次没有点开通讯录。

而是打开了备忘录。

新建一页,输入标题:“要说的事”。

第一条写:“关于网络暴力,我想谈谈亲身经历。”

第二条:“公众人物有没有义务回应争议?”

第三条:“为什么我不愿意被定义为‘情感导师’。”

他一条条写着,速度不快,但每一条都写得很清楚。写到第五条时,楼下传来学生经过的脚步声,有人在笑,有人喊了声谁的名字。声音由近及远,他没抬头,也没停下。

写完第七条,他停下来,回头看了一遍。

这些都是他以前不敢提的话题。一想到要公开讲,就会想起那些网上的评论,那些截图,那些深夜刷到的冷嘲热讽。他怕说错一句话,又被抓住放大,变成新一轮攻击的起点。

但现在他想说了。

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也不是非要赢谁。

就是想说。

他关掉备忘录,回到主界面,再次点开通讯录。

“节目编导”还在最上面。

他的拇指靠近拨号键。

这一次,没有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