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在大清卷KPI > 第127章 营造司试金与琉璃瓦下的暗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7章 营造司试金与琉璃瓦下的暗礁

皇帝允准在营造司试行新核销流程的口谕,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试金石,在表面平静的内务府激起了层层暗涌。

营造司,负责宫苑修缮、器物制作,油水丰厚,关系盘根错节,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将这新法在此处试行,既是皇帝对苏荔能力的进一步考较,也是将一块烫手山芋丢给了她。成了,可推广;败了,便是她“纸上谈兵”、不堪大用的明证。

苏荔心知肚明,这是“绩效考核”理念从纸上谈兵走向实战的关键一步,凶险异常。

她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更迂回的策略。她以“奉旨学习、协助理清旧账”为由,带着两名精通工部则例的老书吏,低调入驻营造司档案房,并未直接干涉司内事务。

她的第一步,是“摸清家底”。她让书吏将营造司近三年的各项工程开支、物料采购、匠作工食等账目,按照她设计的统一格式,重新誊录整理,重点标注超支、价格异常、工期延误、物料损耗过高、以及同一项目经手人频繁更换等关键信息。

这个过程繁琐枯燥,却如同抽丝剥茧,将以往淹没在杂乱账目中的问题一点点暴露出来。

起初,营造司的郎中、主事等官员对此不以为然,甚至暗中讥笑这位苏贵人“小题大做”、“妇人见识”,只当是走个过场,应付了事。提供的账册也多有残缺模糊之处。

苏荔不动声色,只将问题账目一一记录在案,并不当场发作。她深知,没有确凿证据,贸然指责只会打草惊蛇,树敌过早。

转机发生在一项关于去年翻修御花园某处亭台的账目上。

账册记录显示,采购了一批昂贵的金丝楠木用于更换梁柱,但苏荔在核对库存记录和匠作记工单时发现,实际用量远低于采购量,且完工日期与木料入库日期存在矛盾。

她不动声色,调阅了当时验收太监的签字记录和仓库的出入库单据副本,发现验收签字潦草,入库单据亦有涂改痕迹。

她没有直接去找营造司官员,而是通过赵太监的私下渠道,找到了当时参与施工的一名老匠头,许以些许银钱,套问情况。

老匠头起初不敢多言,但在苏荔保证不泄露其姓名后,才含糊透露,当时所用木料多为旧料翻新,只少量掺入了新料,且那批新料也并非账上所记的上等金丝楠木。

手握初步证据,苏荔依然没有声张。她只是在内务府例行会议上,以“请教”的口吻,向营造司郎中提出了几个关于“物料核验标准”、“新旧料使用比例界定”以及“工程验收流程细化”的问题,语气谦和,却每个问题都点在了要害上。

她甚至拿出自己整理的、数据清晰的对比表格,显示类似工程以往的物料耗用情况,看似请教,实为施压。

营造司郎中当场冷汗就下来了。他没想到这位看似温和的贵人如此较真,且手段如此“刁钻”。在数据面前,任何推诿都显得苍白无力。他只得含糊答应“详查”。

会后不久,那名负责采购的司库主动找到苏荔,痛哭流涕地“坦白”,声称是受了奸商蒙骗,并表示愿意退还部分款项,恳求贵人网开一面。

苏荔心中冷笑,知他不过是推出来的替罪羊。她并未深究,只是将“查实”的情况(隐去匠头证言)连同改进建议(如:重要物料需三方验收签字、建立样品留存制度、完善出入库台账)一并记录,形成一份报告,通过皇后渠道呈报给了皇帝。

她重点强调了“流程漏洞”导致“奸商有机可乘”,建议完善制度以防微杜渐,并未过多追究个人责任。

这份报告有理有据,既指出了问题,又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案,将一场可能的人事风波化解为制度优化建议。雍正阅后,朱批“所奏甚是,着内务府议行”,并顺势将苏荔建议的新核销流程在营造司全面推行。

新流程推行之初,阻力巨大。

习惯了模糊管理的官吏匠役怨声载道,消极应付。苏荔早有预料,她并不急于处罚,而是选择了两个近期即将动工的中等规模项目作为“样板工程”,全程跟踪。

她要求项目启动前必须有详细预算和物料清单,采购必须有两名以上官员参与比价并签字,物料入库需由仓库、营造司、甚至必要时请奏事处太监三方验收,工匠工食按日记录、按进度发放,每一步都有据可查。

一开始,相关人员极不习惯,处处觉得掣肘。但很快,他们发现,虽然手续麻烦,但责任清晰了,推诿扯皮少了,上面拨付的款项也能更及时到位,连工匠的积极性都因工钱发放及时而有所提高。

更重要的是,苏贵人虽要求严格,却处事相对公允,对按规矩办事的人从不刁难,甚至会在皇帝问起时,如实陈述其勤勉。几个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层官员,开始尝试配合。

半年试行期届满,营造司破天荒地出现了预算略有结余、工程质量稳中有升、工期延误大幅减少的局面。

虽然暗中骂苏荔“刻薄”、“多事”的人依然不少,但表面上,一套更清晰、更高效的运作机制已初步建立。苏荔将试行结果整理成详细的报告,数据对比鲜明,案例具体,再次呈送御前。

这一次,雍正看完报告,沉默良久,最终在报告末尾批了两个字:“可渐次推及内务府诸司。”

这短短的批语,意味着苏荔推行的这套以“数据化”、“流程化”、“明晰责权”为核心的管理方法,获得了最高层的认可,并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尽管没有明旨嘉奖,但“苏贵人”这个名字,在内务府乃至整个后宫,已成了一个令人敬畏又无法忽视的符号。后妃们对她又恨又怕,却不得不承认,经过她手梳理过的事务,确实井井有条,减少了无数麻烦,想找茬都难以下手。一种扭曲的“依赖”开始形成。

然而,苏荔并未沉醉于这初步的成功。她深知,内务府的水太深,触及的利益网远未真正动摇。更大的考验,也许还在后面。

果然,就在营造司新规推行初见成效,她准备将经验梳理成则例时,一道新的旨意传到了钟粹宫。

旨意并非来自皇后或内务府,而是直接来自养心殿。皇帝命她三日后,随驾前往西郊圆明园,协理查看“万方安和”殿宇的修缮工程,并“以备咨询”。

圆明园!皇帝常驻的离宫!协理工程!以备咨询!

这道旨意,含义深远。这已超出寻常后宫妃嫔的职责范围,更像是对她“专业能力”的一种特殊任用。圆明园工程远离紫禁城森严的宫规,皇帝又常在此处理政务、接见臣工,这无疑是一个更接近权力核心、也更具风险的机会。

苏荔握着旨意,心潮起伏。她知道,或许将迎来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那座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等待她的,将是更复杂的工程管理、更微妙的帝妃相处,以及可能悄然滋生的、不同于紫禁城深宫的情感波澜。

圆明园的山水之间,是否会成为她与那位冷面帝王,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的“项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