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 > 第136章 董昌南侵睦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越州仅隔一条钱塘江的杭州刺史府内,董昌正焦灼地踱步。来自东面的消息不断传来:刘汉宏悍然夺占越州、清点府库、疯狂刮地、强拉壮丁、安插亲信……每一条消息都像鞭子一样抽在他的心上。

他看得清清楚楚,刘汉宏哪是什么朝廷命官,分明就是一头披着官袍的饿狼!其行事作风,比当年的黄巢部众还要凶残直接,目的性极强——就是要钱、要粮、要人,迅速膨胀势力。

“这厮下一个目标,会是谁?”董昌冷汗直流。浙东七州,西面就是他的杭州!刘汉宏在浙东站稳脚跟后,岂会放过近在咫尺的富庶杭州?届时,他董昌拿什么去抵挡那数万虎狼之师?

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迫使他必须行动起来。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满足于偏安一隅。他必须变强!

去年年底在杭州抵御黄巢的时候,董昌上万的军队被打残,一场攻防战下来,原八都兵堪战者约剩四千人。他自己的亲兵嫡系拱辰和罗平都,还剩两千人,装备相对精良。这两部总共六千人,构成了他军队的核心骨架。他将年前钱镠“支持”的两万俘虏兵打散编伍,核心老兵担任中下层军官,已初步形成战斗力。钱镠提供的武器装备也陆续到位,极大改善了部队的装备水平。为确保绝对可靠的实力,他又在杭州本地及周边招募了四千名青壮,充实队伍。经过这番努力,董昌麾下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人!这是他从未拥有过的强大军力。

紧接着,他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废除原有的“都”的编制。他觉得“都”的兵力太少(原本一都约千余人),难以独当一面。他效仿钱镠和大藩镇的做法,将全军改编为六个“军”,每军额定五千人。他自领中军(平时由弟弟代管),其余五军分授给较为信赖的将领统辖。

看着校场上操练的、黑压压的三万大军,董昌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和……野心。实力壮大了,自然就不甘心只守着杭州一隅之地。他的目光,投向了西南方——那个同样属于浙西观察使管辖,但此刻因黄巢之乱和高骈、周宝无力南顾而陷入混乱的州郡:睦州。

睦州地处浙西山区,虽不富庶,但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浙西、浙东和江西的枢纽。拿下睦州,不仅可以扩大地盘、获取人口资源,更能从侧翼威胁刘汉宏的浙东,甚至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冲突获取战略主动权。

“钱镠能取湖州,我董昌为何不能取睦州?”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也无法遏制。他觉得自己已经从钱镠身上学到了乱世生存扩张的精髓:抓住时机,果断出手,以实力说话。

于是,广明元年(880年)六月,也就是刘汉宏基本拉齐七万队伍的时候,董昌的军队历经半年整编训练完毕,他打着“剿匪安民、平息地方混乱”的旗号,突然派一万人挥师南下,越过州境,直扑睦州!

睦州的防御力量本就薄弱,哪里抵挡得住董昌这上万养精蓄锐、求战心切的大军?几乎没有经历像样的抵抗,睦州州城及下属各县便相继落入董昌手中。

占领睦州后,董昌再次有样学样,效仿钱镠在湖州、宣歙的做法:迅速委任官员,接管府库,张贴安民告示,并派出征的两军(一万人)驻守睦州要地,一面清剿境内残余势力,一面对西面、南面保持警戒。

消息传开,周边震动!

钱镠在苏州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言。董昌的扩张在他的意料之中,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他乐于见到的——一个强大的董昌,可以更好地在东面牵制甚至对抗刘汉宏,为他西线的发展减轻压力。只要董昌不违背当初“盐官之盟”向北侵犯他的利益,他暂时不会干预。

而在越州的刘汉宏,接到消息后则是勃然大怒!

“董昌?那个黄巢的手下败将?也敢趁火打劫,抢老子的地盘?!”(在他心中,整个两浙都应该是他的猎场)他感觉受到了冒犯。董昌占据睦州,就像一把刀子顶在了他浙西地区的腰眼上,让他极为不舒服。

一时间,钱塘江口的局势变得更加微妙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