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 > 第68章 春醒脉暖,烟火寻常续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章 春醒脉暖,烟火寻常续新篇

长安的开春总带着点软乎乎的暖,医馆后院的薄荷冒出了新绿芽,沾着晨露,像撒了把碎玉。小石头蹲在药圃边,手里的牛皮纸笔记又厚了些,最新一页画着株刚冒头的 “春脉草”—— 叶子比脉气草嫩,边缘带着浅紫,下面歪歪扭扭写着 “沈叔叔说:开春第一株冒头的草,能测地脉醒没醒”。

他正用指尖轻轻碰春脉草的叶子,就听见院外传来 “轱辘轱辘” 的推车声,抬头一看,王大叔的包子车正往这边来,车篷上挂着串刚抽芽的柳枝,是开春的新样子。“小石头!来尝尝新做的春菜包!” 王大叔推着车进院,车屉一掀开,热气裹着荠菜和春笋的鲜香味扑出来,“今早去城东送包子,见李婶在菜地里愁眉苦脸的,说种的秧苗刚冒头就蔫了,浇了水也没用,有的村民栽秧时没力气,弯腰没几下就直不起腰。”

小石头嘴里正嚼着包子,突然听到苏沐的呼喊声:“慢着吃,林医官在看脉心珠呢,说有点不一样。”他急忙咽下口中的食物,三步并作两步地跑进屋内。

一进屋,小石头就看到林薇正坐在桌边,她的手中紧紧捏着脉心珠的碎片。那碎片在她的手中微微闪烁着光芒,虽然比冬天时亮了一些,但却显得有些摇晃不稳,仿佛被一阵风吹得有些飘忽不定。

小石头的目光顺着脉心珠碎片的光芒看去,发现窗台上的薄荷苗也似乎有些异样。那原本嫩绿的叶片此刻竟然有些发蔫,新冒出来的芽尖也泛着淡黄的颜色,而且这些叶子的叶尖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城东的方向倾斜着。

“是春脉散了。” 林薇摸了摸薄荷苗的叶子,指尖能感觉到脉气像细沙一样慢慢飘,“开春地脉刚醒,本来就弱,又赶上倒春寒,加上百姓忙着春种,又要供庄稼的气,又要养自己的力气,脉气就散了,聚不起来。” 沈知远正往药箱里装银针和草药,闻言抬头:“得去城东的菜地看看,秧苗要是死了,百姓今年的菜就没着落了。”

往城东的路上,马车里堆着王大叔送的春菜包,还有苏沐煮的春茶汤 —— 用张婆婆刚送来的明前茶、麦村的新麦仁、莲子煮的,喝着暖乎乎的,能补点脉气。小石头趴在车窗边,看着路边的田地,有的村民在栽秧,有的在翻土,李婶蹲在自家菜地里,手里拿着小铲子,正给蔫了的秧苗松土,她的布衫袖子卷着,胳膊上沾着泥。

“林医官!你们可来了!” 李婶见马车来,赶紧站起来,裤脚沾着湿泥,“你看这秧苗,昨天还好好的,今早一醒就蔫了,叶子发黄,根也软,我挖了棵看,根上没虫,就是没力气似的。” 许郎中也在旁边的田埂上,手里拄着老药锄,锄头上沾着新翻的土:“不止李婶家,城东好几户的菜秧都这样,有的村民栽秧时头晕,跟去年麦收时没力气的症状像,却更散,不像脉气亏空,倒像脉气抓不住。”

沈知远蹲在菜地里,指尖按在秧苗根部的土里,比冬天时暖,却没什么力,脉气像飘在半空的雾,抓不着实:“是脉气‘散而不聚’,地脉刚醒,没力气把气聚起来,倒春寒又冻了下,气就更散了。得用‘聚’的法子,把飘着的脉气拢起来,再补点秧苗和百姓的气。” 他掏出银针,选了菜地边的三个 “聚脉穴”,银针扎下去时,指尖轻轻转了两圈 —— 比麦收时的稳针更轻,怕惊着刚醒的地脉,“先把地脉的气稳住,再给秧苗和百姓补。”

村民们听说要聚脉气,都回家取来春种的物件:李婶抱来刚用的新竹篮,篮底还沾着菜秧的根土;张汉子扛来今年新修的木犁,犁把上还没来得及磨亮,带着新木头的纹路;连村里的孩子都拿来了装种子的布口袋,口袋上绣着 “丰” 字,是娘亲手缝的 —— 这些物件沾着开春的生气,就是最好的 “聚气具”。许郎中把老药锄插在菜地中央的脉纹处:“这锄跟着我种了三十年春菜,最懂城东的脉气,让它当‘主聚’。”

林薇将五脉信物的余泽撒在物件上:一点南海的珊瑚粉撒在竹篮上,泛着淡红的光;西海的盐晶碎撒在木犁上,融成细盐粒,沾在新木头上;东海的铜钉屑混在种子袋的缝隙里,闪着微光。“大家把物件围着老药锄摆成圈,跟着我喊‘脉气聚,春菜绿’,用栽秧的力气聚气!” 她话音刚落,村民们就举起物件,跟着喊起来,声音里带着开春的活气,比栽秧时的号子还亮。

菜地里的土突然泛出淡绿的光,飘着的脉气像被风吹着似的,慢慢往老药锄这边聚,秧苗的叶子渐渐直了些,黄尖也淡了。沈知远给没力气的村民扎针,扎的是 “合谷穴”,扎完后递上一杯热乎的春茶汤:“喝口暖的,脉气聚了,干活就有力气了。” 苏沐在田埂上支起小灶,把春茶汤倒进大锅里,又加了点刚采的春脉草,煮了锅 “聚脉汤”,村民们栽完秧,都来喝一碗,喝得额头冒了点汗,弯腰栽秧也不觉得累了。

小石头跟着许郎中在菜地里认春草,许郎中指着刚冒头的 “春脉草”:“这草比脉气草醒得早,草叶绿得匀,就说明脉气聚得好;草叶有黄尖,就说明气还散着。以后你见着它,就知道地脉醒没醒,气聚没聚。” 小石头赶紧在笔记上画下来,还特意标了 “城东春脉草”,比之前的画工整了不少,连草叶的纹路都画了。

傍晚时,菜地里的秧苗都直了,绿油油的,看着就有活气。村民们坐在田埂上,吃着王大叔送的春菜包,喝着苏沐煮的聚脉汤,李婶笑着说:“今年的春菜肯定好,有你们在,我们放心。” 张汉子也说:“等菜熟了,先给医馆送一筐,让你们尝尝鲜。”

在返回医馆的途中,夕阳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一片暖红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温暖的色彩所笼罩。马车缓缓前行,车轮滚动的声音在寂静的道路上回荡,伴随着春茶汤的香气,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舒适。

马车里,小石头静静地靠在车边,他手中翻看着自己的笔记。这本笔记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草药的信息,以及一些老物件的小图。每一页都充满了他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研究。

他仔细端详着那些草药的图画,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它们的香气。这些草药来自各地,有的是他亲自采集的,有的是从其他医者那里得来的。每一种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用途,小石头用心地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草药,笔记里还有一些老物件的小图。麦村的老药锄、西海的老盐桶、城东的新木犁……这些老物件虽然看似平凡,但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小石头对它们充满了好奇,他不仅画出了它们的形状,还在每幅图下面详细地记录了是谁给他的,以及这些老物件的用途。

随着马车的颠簸,小石头的思绪也渐渐飘远。他想象着这些老物件在过去的岁月里所经历的故事,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本笔记不仅是他学习草药知识的工具,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的体现。

“沈叔叔,我以后能像你一样,用银针聚脉气吗?” 小石头抬头问,眼里满是盼头。沈知远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你再认熟些草药,再练稳了针,就能了。守护地脉不用急,慢慢来,像开春的地脉一样,一步一步来。”

回到医馆时,天已经擦黑了。后院的薄荷苗新冒的芽尖不黄了,泛着嫩绿,脉心珠碎片的光也稳了,像颗小灯笼。苏沐在收拾药箱,把今天用的草药归置好;林薇坐在桌边,在《守脉传承录》的空白页上写着什么;沈知远在药房里熬明天要用的聚脉膏,香气飘满了医馆。

夜风从窗外吹过,带着开春的花香,却吹不散医馆里的暖。小石头把笔记放在床头,心里想着明天还要去菜地里看春脉草,看秧苗长得怎么样。他摸了摸怀里的脉气草干,是许郎中给的,暖乎乎的,像揣着颗小太阳。

他突然明白,守护地脉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春天帮着聚脉气,让秧苗长好;夏天帮着防涝,让庄稼不淹;秋天帮着引脉气,让麦子熟透;冬天帮着防冻,让盐泉不冻。就是跟着沈叔叔学认草药,跟着林姐姐看脉气,跟着村民们一起喊号子,一起吃包子,一起喝热汤。

就像后院的薄荷苗,每年开春都冒新芽,每年都绿;就像长安的烟火,每年开春都有新的包子馅,每年都暖。这,就是最寻常的守护,最踏实的人间,也是最该一直续下去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