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 > 第66章 脉隙补守,烟火长燃护长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脉隙补守,烟火长燃护长安

长安的晨光刚漫过医馆的青瓦,就被后院的薄荷香裹住了。小石头蹲在药圃边,手里攥着片刚摘的薄荷叶,凑在鼻尖闻了闻,又对照着沈知远给的《本草纲目》抄本,在纸上画着叶片的脉纹 —— 画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笔很认真。“沈叔叔,你看这脉纹,是不是跟昨天许伯送的麦种芽脉很像?”

沈知远正坐在石凳上晒药材,闻言笑着点头,手里的竹筛晃了晃,里面的珊瑚粉泛着细碎的红光:“是很像,地脉的脉纹、植物的脉纹、人的脉络,本就是相通的 —— 就像四海的脉气,最后都要汇到百姓的日子里。” 苏沐在旁边晾着刚洗好的药布,布上绣着的 “医” 字被风吹得轻轻晃,她拿起块布搭在绳上:“王大叔刚才打发人来说,今早的包子多蒸了两笼,让我们过去拿。”

正说着,医馆的门帘就被掀开,张婆婆提着个食盒走进来,盒里飘出莲子羹的甜香:“刚熬好的,加了点薄荷汁,清热。” 她刚放下食盒,就见城西的李婶跌跌撞撞跑进来,裤脚沾着尘土,头发也乱了:“林医官!沈医官!快救救我家汉子和娃!他们今早起来突然浑身软,站都站不起来,连说话都没力气!”

沈知远立刻放下竹筛,抓起药箱就跟李婶走。林薇也抱着薄荷苗跟上 —— 叶片上的五彩光虽然还在,叶尖却泛着淡淡的黄,像被什么东西绊住了脉气。到了李婶家,就见她男人躺在炕上,孩子趴在床边,两人脸色苍白,伸出的手连握拳都费劲。沈知远搭脉的指尖一沉:“脉象虚浮,却没有蚀气,是‘脉气亏空’—— 不是病,是地脉的气没传过来,像田地里的渠断了,禾苗没水喝。”

林薇将薄荷苗凑近炕边,叶片的黄尖突然指向窗外的城西方向,脉心珠碎片在她掌心微微发烫:“是脉气通道出了问题。” 她跟着感应的方向往城西走,到了那口老井边 —— 这是长安城西百姓打水的老井,井栏上刻着模糊的脉纹,是当年守脉人留下的。此刻井里的水泛着淡淡的灰,不像平时那样清透,薄荷苗的黄尖更明显了,“是‘脉隙’!中州到长安的脉气通道,在这里裂了道小缝,脉气从缝里漏走了,所以城西的百姓才会脉气亏空。”

陆衍闻讯赶来,手里捧着《守脉传承录》,书页上夹着张新画的脉气图:“古籍里说,四海脉气初通时,主脉通道容易出现脉隙,因为脉气流动太快,衔接处会有磨损。要补脉隙,得用‘五脉信物的余泽 + 民心的温养’,不能用强压,得用‘顺’的法子。” 他指着图上的标注,“我们之前用剩下的珊瑚粉、盐晶碎、铜钉屑、螺壳粉、灯盏碎片,这些带着五脉的余气,再加上百姓日常用的东西 —— 比如他们天天用的农具、布料、碗筷,这些东西沾着生活的气,就是民心的温养力。”

“我去跟百姓说!” 王大叔提着包子笼赶来,听说要补脉隙,立刻往街头走,“城西的百姓都熟,每家都有老物件,肯定愿意捐!” 张婆婆也跟着忙活,在井边支起灶,熬起了 “通脉粥”—— 用麦村的新麦、西海的盐、南海的珊瑚碎煮的,让路过的百姓都喝一碗,先稳住身体里的脉气。

苏沐回医馆取来五脉信物的余料:一小袋珊瑚粉、半罐盐晶碎、一小包铜钉屑、几片螺壳磨的粉、一点灯盏碎片磨的末,都装在小瓷碗里。小石头跟着帮忙,把这些粉末按比例混在一起,沈知远在旁边指导:“珊瑚粉要多放些,它能活血;盐晶碎少放,太咸会耗气……” 小家伙学得认真,指尖沾了粉也不在意,只盯着碗里的混合物。

当百姓们拿着老物件赶来时,井边已经围满了人。李婶带来了她男人用了十年的锄头,锄头上还沾着田土;卖布的赵姑娘拿来了她娘织的第一块布,布上有淡淡的花纹;教书的周先生带来了他用了半辈子的毛笔,笔杆都磨亮了…… 大家把老物件放在井栏边,王大叔领着众人喊:“脉气通,长安安!百姓和,地脉稳!”

林薇将混合好的五脉粉末撒在井栏的脉纹上,粉末顺着脉纹往下渗,井里的水渐渐恢复了清透,泛出淡淡的五彩光。可就在这时,井栏上的脉纹突然裂开道更大的缝,井水瞬间变得浑浊,周围的百姓突然觉得腿一软,差点摔倒 —— 脉隙扩大了!

“是脉气流得太急了!” 陆衍急得翻古籍,“城西的百姓太多,脉气需求突然增加,通道承受不住!” 沈知远立刻掏出银针,在井边选了三个穴位扎下去:“我用银针暂时拦住脉气,减缓流速,你们快用民心的气补!” 他的手稳得很,银针扎下去,井里的水晃了晃,浑浊度减轻了些。

小石头突然想起沈知远熬的 “护脉膏”,转身往医馆跑:“沈叔叔,护脉膏!用护脉膏能粘住脉纹!” 他跑得飞快,鞋底沾了灰也不管,没多久就捧着小瓷罐回来。沈知远立刻用棉签蘸了膏,涂在脉隙的缝上,膏体接触到脉纹,瞬间泛出淡红的光,脉隙的扩大速度慢了下来。

“大家把老物件往脉纹上靠!” 林薇喊道,“让物件上的气顺着脉纹进去!” 百姓们立刻照做,锄头、布、毛笔都贴在井栏上,老物件上的气像淡白的烟,顺着脉纹往脉隙里钻。张婆婆熬的通脉粥也起了作用,喝了粥的百姓脸色渐渐红润,喊口号的声音更响了,愿力像暖雾,裹住了整个井栏。

井里的水突然变得清亮,泛着五彩光,井栏上的脉隙慢慢合上,最后只剩下道淡淡的痕迹。薄荷苗的叶尖也恢复了翠绿,五彩光比之前更亮,顺着脉纹往远处蔓延。李婶的男人和孩子走过来,已经能正常走路,脸色也红润了:“不软了!身上有劲儿了!”

夕阳西下时,井边的百姓还没散。王大叔把没卖完的包子分给大家,张婆婆的通脉粥也熬了一锅又一锅。小石头坐在井栏边,手里拿着他画的薄荷脉纹图,沈知远在图上画了道脉纹,笑着说:“这是井栏上的脉纹,以后你认草药,也要记得认地脉的纹,它们是相通的。”

林薇握着脉心珠碎片,碎片的光与井里的五彩光呼应。她看着眼前的百姓 —— 王大叔在跟人说补脉隙的事,张婆婆在给孩子喂粥,李婶在帮苏沐收拾碗筷,陆衍在给古籍补注 —— 心里清楚,这就是守护的意义:不是轰轰烈烈的战斗,而是日复一日的用心,是医者的仁心,是百姓的同心,是让这长安的烟火气,永远旺下去。

回到医馆时,天已经黑了。后院的薄荷苗在月光下泛着五彩光,小石头把他的脉纹图贴在药房的墙上,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井栏。沈知远在熬新的护脉膏,苏沐在整理今天剩下的药材,林薇坐在石凳上,看着脉心珠碎片,碎片的光轻轻跳动。

夜风从街上吹过来,带着包子的香气、粥的甜香、薄荷的清香,还有百姓们的笑声。林薇知道,脉隙补好了,但守护还没结束 —— 也许明天会有新的问题,也许后天脉气又会有小波动,但只要身边有这些伙伴,有长安的百姓,有这永远不凉的医心,就没有守不住的地脉,没有护不好的家园。

就像后院的薄荷苗,岁岁常青,生生不息;就像长安的烟火,夜夜明亮,年年温暖。这,就是医者与百姓共同守护的,最安稳的长安,最踏实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