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巨匠 > 第54章 雷汞的咆哮与破碎的瓷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章 雷汞的咆哮与破碎的瓷瓶

天启二年,腊月。京师,西山格物院“丹房”。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但格物院的最深处,一座被重兵把守、挂着“闲人免进”牌子的独立小院里,气氛却热烈得近乎焦灼。 这里没有高炉的轰鸣,只有玻璃器皿碰撞的轻响,和一股刺鼻的酸味。

“大人,小心。” 宋应星戴着厚厚的棉布口罩,手里捧着一个极小的瓷盘,额头上全是冷汗。他像是在捧着刚出生的婴儿,又像是在捧着随时会炸的惊雷。 “这东西……性子太烈了。刚才有个道士手抖了一下,半个指甲盖那么点,就把石桌炸了个坑。”

李苏同样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站在一张铺着厚羊毛毡的桌子前。 桌上放着一小堆灰白色的粉末。

这是宋应星带着十几个擅长炼丹的道士,利用抄家得来的水银(汞),配合硝酸(强水)和酒精(烧酒提纯),在炸废了三个炉子、伤了两个人后,终于提炼出来的东西。 李苏管它叫**“雷汞”(mercury Fulminate)。 而道士们敬畏地称之为“掌心雷”**。

“这是这一批最纯的。”宋应星声音发颤,“极其敏感,稍微受点撞击就会响。”

李苏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小铜锤。 他不需要点火,不需要引信。 他只是轻轻地敲了一下那堆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粉末。

“啪!”

一声清脆而爆裂的炸响在实验室内回荡。 虽然粉末极少,但爆发出的火光和冲击波,竟震得桌上的烧杯嗡嗡作响,旁边一只用来做实验的薄瓷瓶直接被震碎了,“哗啦”一声散落一地。

“成了。” 李苏放下锤子,摘下口罩,深深吸了一口气(虽然空气里全是硝烟味)。

“长庚,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宋应星还在揉着嗡嗡作响的耳朵,眼中却是狂热: “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火绳,也不需要燧石了?”

“对。” 李苏拿起桌上一枚刚刚冲压好的、像顶针一样的薄铜帽。 他小心翼翼地将一点雷汞填入铜帽底部,然后用虫胶封口。

“这就是**‘火帽’**。” 李苏拿起一把改装过的短铳。 这把枪没有了夹燧石的击锤,也没有了药池盖,只有一个突出的空心击砧。 李苏将铜帽套在击砧上,扣动扳机。

击锤落下,重重砸在铜帽上。

“砰!” 铜帽内的雷汞在撞击下瞬间爆燃,火流顺着传火孔喷入枪膛,引燃了里面的发射药。

没有延迟。 没有哑火。 甚至不需要担心风雨。

“燧发枪虽然好,但燧石会磨损,击发有延迟(约0.2秒),雨天还是受影响。” 李苏看着手里还在冒烟的枪,眼中闪烁着野心: “但有了这个‘火帽’,哪怕是泡在水里拿出来,只要擦干枪膛,就能响!” “这是击发枪的时代。”

“孙得胜!” “卑职在!”门口的孙得胜推门而入。

“传令军械局,全力生产火帽!我要让神机新军的每一支枪,都换上这种心脏!” 李苏把枪扔给孙得胜: “咱们要去江南了。那边的盐商都有护院,甚至还有私兵。我要用这把枪告诉他们,时代变了。”

……

与此同时。格物院,动力车间。

与化学实验室的狂喜不同,动力车间里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气氛。 一台最新改进型的立式高压蒸汽机,正瘫痪在台架上。周围是一地的碎片,几个工匠正在清理现场。

“又炸了?” 李苏走进车间,看着那炸裂的阀门接口,眉头紧锁。

“回大人。” 负责动力组的工匠头目跪在地上,满脸黑灰,带着哭腔: “咱们现在的蒸汽压力越来越大,劲儿是大了,可是……可是封不住啊!” “牛油煮麻绳,用不了一天就被高压吹烂了;用皮革,半个时辰就烧焦碳化;用软铜垫片,密封性又不够。” “刚才压力一上来,接口直接崩了,烫伤了两个弟兄。”

李苏看着那还在滋滋冒着余气的接口,沉默不语。 这是材料学的悲哀。 钢铁技术已经过关了,加工精度也勉强够了,但唯独缺了那个最有弹性的东西——橡胶。

没有橡胶,就没有合格的密封圈。 没有密封圈,蒸汽机就只能是个“漏气的大玩具”,无法小型化,更无法装上战舰远航。这也是为什么他这次南下只能坐帆船的原因。

“大人,要不……咱们试试这个?” 宋应星从旁边的架子上拿来一块灰白色的、硬邦邦的树脂状物体。 “这是咱们从中药铺收来的**‘杜仲’**皮里提炼出来的胶丝,团成了块。”

李苏接过那块杜仲胶。 那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含胶植物。 他把胶块扔进热水里。片刻后,胶块变软了,像面团一样可以揉捏。 “看似有用。” 但李苏把它拿出来,扔进旁边的冷水桶里一激。

“咔嚓。” 当李苏再次用力一掰时,胶块直接断成了两截,断口整齐,没有任何回弹。

“看到了吗?” 李苏把断裂的胶块扔在桌上,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无奈: “咱们中土的‘杜仲胶’,热了软,冷了硬,唯独缺一样东西——弹性。” “没有弹性,它就堵不住那千变万化的缝隙;没有弹性,它就做不了缓冲的垫圈。”

宋应星看着那块废胶,叹了口气:“大人,难道世上真有那种……既耐磨、又有弹性、还能耐热的神物?”

“有。” 李苏走到墙上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手指划过浩瀚的海洋,目光变得无比深邃。

“那种神物,不在大明。” “古籍上说,在遥远的南洋,甚至更远的东海之东(美洲),生长着一种‘流泪的树’。” “它的汁液,经过硫磺的炼制,能像筋一样拉长,又能像石头一样坚韧。”

“那就是橡胶。” 李苏转过身,看着宋应星,语气沉重: “它是工业的肉。没有肉,光有骨头(钢铁),大明这条龙飞不起来,永远是个瘫子。”

“等平定了江南,搞到了足够的银子。” 李苏的目光变得深邃: “我们就造最大的船,去海的尽头。” “哪怕是把地球翻过来,我也要把这种树挖回来!”

“不过现在……” 李苏转过身,看向窗外的风雪: “先去把江南的那帮绊脚石,踢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