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被逼出来的三大发明与“勾股之约”
天启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广宁城虽然收复了,但城内一片狼藉。 寒风依旧刺骨,对于城内的几十万军民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缺衣、少食、城墙破损。 如果没有解决办法,这几十万人熬不过这个冬天,更挡不住建奴的回马枪。
第一个危机:城防。
城东,一段被拿破仑炮轰塌的城墙缺口处。 守将罗一贯正急得直跺脚。 “大人,这缺口补不上啊!天寒地冻,糯米灰浆倒上去就结冰,根本粘不住砖!”
李苏穿着脏兮兮的棉袄,蹲在缺口旁。 “糯米没有,咱们用别的。” 他转头看向远处正在冒烟的石灰窑。 “长庚!把炉温烧到一千四百度!把黏土和石灰石磨碎了混在一起烧!烧成熟料再磨成粉!” “这叫水硬灰(水泥)。哪怕在冰水里也能硬化。有了它,三天就能把城墙补上!”
……
就在李苏忙着烧水泥的时候,城门口传来一阵喧闹声。
“运粮队到了!京城兵部的运粮队到了!”
一支长长的车队顶风冒雪进了城。 领头的一名官员,四十来岁,面容清癯,虽然风尘仆仆,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子书卷气和精明。 他就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孙元化。 他是徐光启的高徒,也是大明朝少有的精通西学、数学和火炮铸造的技术型官僚。
孙元化翻身下马,见到李苏,抱拳行礼: “下官孙元化,奉旨押运首批粮草,见过李侍郎。”
李苏眼睛一亮。 他等的不是粮草,正是这个人! 广宁现在有枪有炮,但缺一个能真正懂弹道、能训练炮兵进行超视距打击的数学家。孙元化,就是最佳人选。
“孙大人一路辛苦!” 李苏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粮草先不急,我有几样东西,想请孙大人掌掌眼。”
第二个危机:吃饭。
李苏把孙元化带到了车队最后那几辆杂货车旁。 “孙大人,范家仓库里的那些发芽的‘烂疙瘩’(土豆),还有那批纯碱,都在这儿了吗?”
“都在。”孙元化一脸不解,“李侍郎,下官真不明白,您要这几千斤烂菜和洗衣服的碱面干什么?”
“那是救命的种子和盖房子的瓦。” 李苏指着不远处的土窑: “用纯碱和河沙烧制玻璃板,盖在棚顶上,利用土窑废热。这就叫暖棚!有了它,咱们就能在正月里种土豆!”
第三个危机:穿衣。
紧接着,李苏又让人把孙元化带到了武库。 看着满地的羊毛和李苏画出的脚踏式梳毛机图纸,孙元化更是惊讶。 “用碱水洗去羊毛油脂,再用机器梳理纺线……织成毛衣?” 孙元化摸着一件刚织好的粗毛样衣,虽然扎手,但确实暖和。 “李大人之才,不仅在军旅,更在民生啊。”孙元化由衷赞叹。
……
真正的重头戏:数学的诱惑。
当晚,总督府内。 孙元化正在收拾行装,准备第二天回京复命。 “孙大人,这就走了?”李苏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叠图纸。
“粮草已到,下官还要回兵部复命。”孙元化拱手道。
“孙大人且慢。” 李苏坐下来,把手中的图纸摊开在桌上。 那不是机械图,也不是布防图。 而是一张画满了抛物线、三角函数公式和几何图形的草稿——《论火炮弹道的最优射角与风阻修正》。
孙元化只看了一眼,目光就再也移不开了。 他是徐光启的学生,对西方的几何学(《几何原本》)有极深的研究。但他从未见过如此精妙、如此将数学直接应用于战争的计算!
“这……这是……”孙元化颤抖着手指着图上的公式,“这是计算炮弹落点的?”
“是。” 李苏指着图上的一条曲线: “孙大人,您是行家。您应该知道,现在的炮兵打仗全靠经验和手感。打不打得准,看天意。” “但我认为,炮击是一门科学。只要算准了装药量、仰角、风速和空气阻力,炮弹就能像长了眼睛一样,指哪打哪。”
李苏看着孙元化,诚恳地说道: “孙大人,我在广宁造出了最好的炮,但我缺一个能教士兵‘算术’的人。” “大明的军队,不能只是一群只会扣扳机的莽夫。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炮兵学校,专门培养懂几何、懂测绘的技术军官。”
“而这个校长,非您莫属。”
孙元化深吸了一口气。 他看着李苏,又看着那张图纸。 他在兵部虽然是郎中,但终究是个文官,整日埋首于案牍,一身所学无处施展。 而在这里,李苏给他画了一张他梦寐以求的蓝图——用数学来重新定义战争。
“李大人……” 孙元化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神却变得无比炽热: “下官……不回去了。” “这炮兵学校,我建!这弹道表,我算!”
李苏笑了。 他站起身,郑重地向孙元化行了一礼: “多谢孙兄。” “有孙兄在,广宁的炮火,将不再有死角。”
……
半个月后。
广宁城的城墙缺口被灰色的水泥补齐,坚硬如铁。 城西的玻璃暖棚里,土豆苗破土而出,透出令人心安的绿色。 城内的妇女们踩着梳毛机,为士兵们赶制过冬的毛衣。 而在校场上,孙元化正拿着教鞭,站在黑板前,给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炮兵军官讲解着“勾股定理”和“抛物线”。
李苏站在城头,看着这一切。 水泥、土豆、毛衣,还有数学。 这才是大明复兴的基石。
“大人。” 宋应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烧出来的、绿油油的玻璃杯子。 “这玻璃杂质太多,做窗户凑合,做杯子太丑了。”
李苏接过那个丑陋的玻璃杯,却笑了。 “长庚,你不懂。” “在咱们眼里这是工业垃圾,但在有些人眼里……” 李苏看向西边的蒙古草原: “这就是绝世珍宝。” “备车。咱们去跟蒙古的王爷们,谈笔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