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腊月三十。除夕。
京师,紫禁城。 虽然外面大雪纷飞,但宫内却是张灯结彩,一片喜庆。乾清宫内,朱由校正兴致勃勃地摆弄着李苏进献的一套**“蒸汽转灯”**(利用热气流转动的走马灯)。 魏忠贤在一旁伺候着,说着吉祥话逗皇帝开心。
就在这时。 “当!当!当!” 午门外,骤然响起了沉闷而急促的景阳钟声。 钟声九响。 这是皇城示警的最高级别信号,意味着——边关告急,社稷有危。
朱由校手一抖,刚才还觉得好玩的走马灯“啪”地掉在地上。 “怎么回事?大过年的,谁在撞钟?!”
片刻后,兵部尚书跌跌撞撞地冲进大殿,连官帽都跑歪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凄厉: “陛下!辽东……辽东急报!” “昨夜,皇太极集结八旗主力六万,汉军两万,号称二十万大军,突袭广宁防线!” “宁远告急!锦州告急!建奴前锋距离山海关……不足三百里!”
“轰!” 朱由校只觉得脑子里炸开了一个响雷,身体晃了晃,差点栽倒。 “三百里……三百里……” 他脸色惨白,看向魏忠贤:“李苏呢?快宣李苏!”
……
半个时辰后。平台召对。
内阁辅臣、六部尚书齐聚一堂。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恐。 只有一个人神色平静。 李苏穿着一身大红的麒麟服(赐服),站在武官之首,显得格外挺拔。
“众爱卿,建奴又来了,而且这次还带了那种……红衣大炮。” 朱由校的声音都在发抖,“谁能退敌?谁愿挂帅?”
大殿内一片死寂。 平日里高谈阔论的清流们,此刻一个个变成了哑巴。谁都知道,这时候去辽东,就是去送死。那是皇太极的倾国之兵啊!
“陛下。” 兵部尚书硬着头皮说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紧闭山海关,调集京营勤王……”
“闭关?那是把辽东几百万百姓和数万将士扔给建奴屠杀!” 朱由校怒了,“谁能出关迎敌?!”
依旧无人应答。
“臣,愿往。”
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 李苏缓步出列,跪在御前。 “李爱卿?”朱由校眼中闪过一丝希冀,又有一丝不舍,“你是工部尚书,是朕的肱骨,怎么能去阵前涉险?”
“陛下。” 李苏抬起头,目光如炬: “这天下,能造出对抗红衣大炮的城墙的,只有臣。” “能指挥神机新军发挥最大威力的,只有臣。” “臣在本溪有钢铁厂,有枪炮局。那是大明的血肉,臣绝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毁在皇太极手里。”
李苏重重磕头: “臣请旨,挂**‘辽东督师’印,提调关内外一切兵马钱粮!” “这一仗,臣不求守,臣要灭**了皇太极的气焰!”
“督师……” 内阁首辅叶向高眉头一皱,刚想说“以工部尚书督师不合规矩”。 但他看了一眼皇帝那张已经快要崩溃的脸,又看了看周围那些缩头乌龟般的同僚,最终把话咽了回去。 这时候谁敢拦着,谁就得自己去填那个窟窿。
“好!” 朱由校从龙椅上站起来,快步走到李苏面前,解下腰间的天子剑(尚方宝剑),双手递给李苏。
“朕,准了!” “加封李苏为少保、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辽东军务!” “赐尚方宝剑,如朕亲临!凡辽东文武,自总兵以下,不听号令者,皆可先斩后奏!”
“魏大伴!” “老奴在。” “开内帑!拨银一百万两!让神机营即刻开拔!谁敢在粮草军械上卡脖子,你直接去抄他的家!”
“老奴遵旨!”魏忠贤也是杀气腾腾。他也知道,要是辽东崩了,大家都得玩完。
李苏双手接过那柄沉甸甸的宝剑。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权力,更是千斤重担。
“臣,定不辱命!”
……
丑时。京师,德胜门。
风雪交加。 五千名刚刚在京西扩编完成的神机新军(加上预备队共计一万),已经集结完毕。 他们穿着崭新的灰色棉甲,背着最新式的击发枪(已换装雷汞火帽),推着一门门用锰钢铸造的新式野战炮。
李苏骑在马上,回望了一眼身后那座沉睡在除夕夜的巨大城市。 那里有他的家,有苏婉,有他刚刚建立起来的皇家银行和报社。
“大人,该出发了。” 一身戎装的孙得胜策马过来,眼神中透着嗜血的兴奋,“听说皇太极这次带了红衣大炮?正好,让他尝尝咱们新家伙的厉害!”
李苏收回目光,转头看向北方。 那里,战云密布。
“出发。” 李苏一挥马鞭: “目标:宁远!” “告诉兄弟们,这顿年夜饭,咱们去建奴的大营里吃!”
大军开拔。 车轮碾碎了积雪,向着那片血与火的土地,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