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巨匠 > 第117章 吞金的巨兽与帝王的咳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7章 吞金的巨兽与帝王的咳血

这是一个在辉煌与阴影中交织的章节。 一方面,是代表着大明工业巅峰的远征舰队正在成型; 另一方面,是作为帝国最高权力的天启皇帝身体急速衰败。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悲壮感。李苏必须在皇帝驾崩、政局动荡之前,扬帆出海。

请查收第一百一十七章的深度扩写版。

第一百一十七章:吞金的巨兽与帝王的咳血

天启六年,二月二。龙抬头。

天津卫,大沽口五号干船坞。

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渤海湾的海冰尚未完全融化,白色的冰凌在灰色的海水中沉浮,撞击着防波堤,发出沉闷的碎裂声。 但在五号船坞内,却是热浪滚滚,火星四溅。

一座长达三十余丈(约100米)、宽六丈的庞然大物,正静静地卧在船坞底部。 这就是大明倾举国之力打造的旗舰——“昆仑号”。

不同于以往的福船或沙船,它没有臃肿的船腹,也没有高耸的木质艉楼。它的线条流畅得如同海豚的脊背,船首尖锐如刀。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它那尚未铺设木板的船体骨架。 那是暗红色的锰钢。 数百根粗大的钢制肋骨,像是一副巨兽的骸骨,直刺苍穹。它们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透着一股不可摧毁的力量感。

“当!当!当!” 密集的金属撞击声响彻云霄。 数千名工匠像蚂蚁一样攀附在这副骨架上。 因为没有电焊,连接这些钢骨的唯一方式是热铆接。 炉工将烧得通红、如同樱桃般的钢铆钉用火钳夹出,抛给高处的铆工。铆工稳稳接住,塞入孔洞,另一人用重达二十斤的大锤狠狠砸下。 “滋——” 随着一声刺耳的冷却声,铆钉在瞬间收缩,将两块钢板死死地咬合在一起,融为一体。

李苏站在脚手架的最高处,戴着安全帽,双手扶着那冰冷的钢骨,感受着脚下传来的每一次震动。 这种震动,是大明工业的心跳。

“大人,这真是……吞金兽啊。” 孙元化手里拿着厚厚的一叠账单,站在李苏身后,声音都在颤抖: “这艘船的造价,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两白银。光是这副钢骨架耗费的锰钢,就足够造五百门红衣大炮了。” “而这样的船,我们要造五艘……”

“还有那些物资。” 苏婉(此时已是一品诰命夫人装束,但依然亲自在工地核账)走上前,面色凝重: “为了筹备远征的一万人三年的口粮,我们几乎买空了京津两地的面粉和腌肉。皇家银行的银库,已经快见底了。” “如果再没有进项,下个月的铁路分红……恐怕发不出来了。”

李苏转过身,看着这两位左膀右臂。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在他们看来,为了去那个虚无缥缈的“新大陆”,为了找那个不知是否存在的“橡胶”,耗尽大明刚刚积攒下来的家底,这简直是一场疯狂的赌博。

“钱没了,可以再挣。” 李苏的声音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但如果这艘船造不出来,大明的工业就到头了。” “没有橡胶,我们的火车永远只能跑六十里;没有白银,我们的金融早晚会崩盘。”

他指着脚下的巨舰: “这不是一艘船。这是诺亚方舟。” “只有它,能带着我们穿越风暴,去抢回大明的未来。”

……

三日后。京师,乾清宫西暖阁。

殿内的地龙烧得很旺,热得让人透不过气。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草药味,那是人参、鹿茸混合着某种腐朽气息的味道。

朱由校躺在御榻上,脸色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潮红。 他瘦了。 那个曾经精力充沛、喜欢在木工坊里挥汗如雨的少年天子,此刻却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咳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打破了寂静。 魏忠贤连忙捧着金痰盂跪在榻前。 朱由校猛地咳出一口,那是带着血丝的浓痰。

魏忠贤看了一眼痰盂,瞳孔猛地一缩,随即迅速盖上盖子,强笑道: “皇爷,太医说了,这是肺火,咳出来就好了。吃了这碗燕窝粥,养养精神。”

朱由校推开了燕窝,眼神有些涣散地看着房梁: “大伴,别骗朕了。” “朕的身子,朕自己知道。” “朕怕是……撑不了太久了。”

“皇爷!万岁爷!”魏忠贤吓得磕头如捣蒜,“您是万岁之躯,自有上天庇佑,切不可出此不吉之言啊!”

朱由校惨笑一声,摆了摆手: “宣李苏。”

片刻后,李苏走进了暖阁。 他一进门,就闻到了那股让人心悸的药味。看着榻上那个形销骨立的皇帝,李苏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历史的惯性,终究还是来了。 天启皇帝的生命,正在倒计时。

“臣,李苏,叩见陛下。”

“爱卿,起来,坐近点。” 朱由校招了招手,声音虚弱。

李苏走到榻前,看着这位比自己还小的皇帝。 “你的船……造得怎么样了?”朱由校问的第一句话,竟然还是船。

“回陛下,龙骨已铺设完毕,正在铺板。预计四月可以下水。” 李苏如实回答。

“四月……好,好啊。” 朱由校眼中闪过一丝光彩,那是回光返照般的希冀: “朕真想……真想亲自坐着那艘船,去看看你说的那个新大陆。” “去看看那个遍地黄金、还有流泪的树的地方。”

“陛下春秋正盛,定能看到。”李苏低头说道。

“朕看不到了。” 朱由校突然抓住了李苏的手。他的手冰凉、潮湿,却死死地扣住李苏的手腕: “李苏,朕问你。” “如果你走了,这大明……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问题。 李苏沉默了片刻,抬起头,目光清澈: “臣走后,铁路还在,工厂还在,神机新军还在。” “只要萧规曹随,大明自可无忧。”

“萧规曹随?” 朱由校摇了摇头,眼中露出一丝深深的忧虑: “朕那个弟弟(信王朱由检,即崇祯),朕知道。” “他虽聪慧,却太多疑。他刚愎自用,却又耳根子软。” “朕若在,还能压得住你,也能压得住那帮文官。” “朕若不在了……”

皇帝的眼神变得异常犀利,直刺李苏的内心: “那些被你杀怕了的文官,会像疯狗一样反扑。” “信王……未必容得下你这个手握重兵的权臣。”

李苏心中一凛。 他知道,皇帝说的是实话。 一旦天启驾崩,崇祯继位,东林党势必反攻倒算。魏忠贤必死无疑,而作为魏忠贤的“盟友”兼“军阀”,李苏的下场恐怕比袁崇焕还要惨。

“那陛下以为,臣该如何?”李苏反问。

朱由校看着他,良久,从枕头下摸出了一块金牌。 那是可以调动京营和神机营的最高兵符。

“拿着。” 朱由校把兵符塞进李苏手里: “你是个聪明人,也是个狠人。” “朕不求你对朱家死忠,朕只求你一件事。”

“保住大明。” “不管你是当忠臣,还是当……权臣。” “只要别让建奴入关,别让百姓饿死。” “这大明……随你折腾。”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像是耗尽了所有的力气,瘫软在榻上,大口喘息。

李苏握着那块滚烫的兵符,只觉得重若千钧。 这是托孤。 但不是托付给太子,而是托付给了一个权臣。 这位木匠皇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透了文官的虚伪,看透了宗室的无能,最终选择把赌注压在了工业和李苏身上。

“臣……遵旨。” 李苏重重叩首。

走出乾清宫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 李苏回头看了一眼那深邃的宫门。 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在崇祯登基之前,他必须带着舰队出海。 不仅是为了寻找橡胶,更是为了……避祸。 只有在海外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基地,拥有了绝对的资源优势,他才有资格在未来,以救世主的姿态王者归来,而不是作为一个被清算的奸臣死在菜市口。

“孙得胜。” 李苏对候在宫门外的亲信低声下令: “传令本溪、大同。” “所有核心技术图纸、模具,全部封存,装箱。” “一旦京师有变……” 李苏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除了带不走的高炉,其他的,统统搬上船!”

“我们要把大明的工业火种,带去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