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巨匠 > 第146章 天津卫的银山与金銮殿的耳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6章 天津卫的银山与金銮殿的耳光

崇祯三年,三月二十。直隶,天津卫。

北方的倒春寒依然料峭,海河的冰凌刚刚化尽,浑浊的河水夹杂着泥沙,缓缓注入渤海湾。大沽口码头,平日里只有几只海鸥盘旋的寂寥之地,今日却被一种近乎窒息的躁动所笼罩。

天津巡抚毕自肃(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弟)身穿绯色官袍,站在栈桥的尽头,双手笼在袖子里,却依然止不住地微微颤抖。不知是冷的,还是吓的。

在他面前,是一支刚刚靠岸的庞大船队。

那不是朝廷的水师,也不是普通的商船。那是隶属于“前工部尚书、镇海王”李苏麾下的武装运输舰。船舷上斑驳的弹痕和被海水腐蚀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它们刚刚穿越了怎样的惊涛骇浪。

“大人,卸……卸货吗?”身旁的千户官吞了口唾沫,低声问道。

毕自肃没有说话,只是死死盯着那第一艘船上正被绞盘缓缓吊起的巨大木箱。

那木箱没有任何封条,只有侧面用烙铁狠狠烫上去的一个黑色印记——【石见】。

“哐当!”

沉重的木箱落地,激起一阵尘土。或许是因为分量太重,或者是缆绳松脱,箱盖在落地的震动中猛然崩开一角。

一锭锭雪白刺眼、还带着铸造时特有的火气的银砖,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从裂缝中滚落出来,散落在满是煤灰和泥泞的码头上。

阳光刺破云层,照在那堆银子上,反射出的光芒几乎晃瞎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睛。

死寂。

整个码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

所有的官吏、兵丁、苦力,呼吸都停滞了。他们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更没见过这么“新”的钱。那不是大明库房里那些发黑的陈年碎银,那是刚刚从矿山里挖出来、带着血腥味的新鲜血液。

“这……这是……”千户官的声音变得尖利而变调。

一名从船上下来的独臂军官(在对马海战中负伤的神机营老兵)冷冷地走上前,用脚尖将一块滚远的银砖踢回堆里,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份礼单,随手扔给毕自肃。

“毕大人,点收吧。”

军官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对文官的蔑视:

“这是我家王爷给皇上的‘万寿节’贺礼(虽然日子还没到)。”

“第一批,石见银山精炼白银,五万两。”

“另有日本战国名刀五百把,漆器三百件,人参两千斤。”

“王爷说了,他在海外替皇上牧守边疆,虽然朝廷断了粮饷,但他不能忘了君恩。这笔钱,给皇上修园子也好,发军饷也罢,全凭皇上做主。”

毕自肃捧着那份轻飘飘的礼单,却觉得重若千钧。

五万两。

仅仅是第一批。

要知道,自从李苏走后,大明北方的经济几乎陷入停滞。京西煤矿因为缺乏维护产量减半,皇家银行因为失去李苏的信誉背书而遭到挤兑。崇祯皇帝为了省钱,连宫里的灯油都减了三成,甚至开始裁撤驿站(这也间接逼反了李自成)。

朝廷穷疯了。

而现在,那个被皇帝下旨切断一切补给、名为“流放”的弃臣,却从海外运回了一座银山,狠狠地砸在了大明的国门上。

这不是贺礼。

这是耳光。

毕自肃看着那堆银子,苦笑一声,对着京城的方向遥遥一拜。

“快马……不,八百里加急!送进京!”

“告诉皇上,李苏……他没死,他发财了。”

……

两日后。京师,乾清宫。

紫禁城的红墙在春雨中显得格外斑驳。崇祯皇帝朱由检坐在御案后,身上穿着一件已经洗得有些发白的青布道袍。

他太想做一个好皇帝了。

登基以来,他兢兢业业,铲除魏忠贤的羽翼(虽然还没杀魏,但已架空),整顿吏治,甚至带头节俭。他以为,只要自己励精图治,只要摆脱了李苏那个“权臣”的阴影,大明就能中兴。

但现实给了他残酷的一击。

陕西大旱,流民四起;辽东虽然还在孙元化手里,但没了李苏的弹药供应,只能龟缩防守;国库空虚得连老鼠都嫌弃。

“皇爷……”

王承恩迈着碎步走进来,手里捧着那份来自天津的急递,脸色古怪至极。

“天津那边……有消息了?”崇祯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酸痛的眉心,“是不是李苏撑不住了?回来乞求朕的宽恕了?”

在崇祯的设想里,没有了大明的物资支持,李苏的那支舰队在海上就是无根之木。不出半年,李苏必然会耗尽积蓄,灰溜溜地回来跪地求饶。

到时候,朕再施以恩德,收回兵权,留他一条性命做个富家翁,也算是全了皇兄的遗愿。

“回……回皇爷。”

王承恩咽了口唾沫,把急递呈上,声音压得极低:

“李少保……没求饶。”

“他……他让人运回来五万两白银。”

“说是……给皇爷的零花钱。”

“啪!”

崇祯手中的茶盏摔得粉碎。

“你说什么?!”

崇祯猛地站起身,一把抓过急递,一目十行地看完。

他的手开始颤抖,脸色从苍白变得涨红,又从涨红变成了铁青。

五万两!

还是“零花钱”!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羞辱!

“他哪来的钱?!他哪来的钱?!”

崇祯在殿内疯狂地踱步,像是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幼兽:

“朕断了他的饷!封了他的矿!他带着两万人漂在海上,吃喝拉撒都要钱!他怎么可能还有钱给朕送礼?!”

“难道……他在海外真的找到了金山?”

“皇爷……”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道,“听天津来的人说,这是从倭国运回来的。李少保他……他把倭国给打了。还占了一座叫什么……石见的大银山。”

崇祯的脚步猛地停住了。

他转过头,死死盯着王承恩,眼中闪烁着复杂至极的光芒。

那是愤怒,是嫉妒,是恐惧,但在最深处……

是一股无法掩饰的贪婪。

作为大明的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银子”意味着什么。那是军队的粮饷,是百官的俸禄,是九边的城墙。

他穷怕了。

“倭国……银山……”

崇祯喃喃自语,重新坐回龙椅上。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发出“笃笃”的声响。

理智告诉他,李苏这是在示威,是在告诉全天下:离了朝廷,我李苏照样活得滋润,甚至比朝廷还滋润!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是军阀割据的前兆!

按理说,他应该立刻下旨,痛斥李苏擅开边衅,甚至派兵去剿灭这支“叛军”。

但是……

那是五万两白银啊。

而且这只是第一批。奏折上写得清清楚楚:石见银山已全面复工,以后每个月,都有“孝敬”。

崇祯的手,慢慢抚摸着那份奏折,就像抚摸着情人的肌肤。

他想要拒绝,想要保持皇帝的尊严。

但他做不到。

因为京营已经欠饷三个月了,昨天还有哗变的苗头。因为陕西的赈灾款还差着几十万两的窟窿。

“皇爷,内阁的大人们都在外面候着呢。”王承恩提醒道,“这银子……是收,还是不收?”

崇祯闭上了眼睛。

那一刻,大殿内静得可怕。

良久。

两行清泪从这位年轻皇帝的眼角滑落。

那是屈辱的泪水。

他知道,只要收了这笔钱,他就再也挺不直腰杆去面对李苏了。他就承认了这种“藩镇供养中央”的畸形关系。

但是,为了大明,为了这摇摇欲坠的江山。

他没得选。

“收。”

崇祯睁开眼,声音沙哑,仿佛在一瞬间苍老了十岁:

“传朕旨意。”

“李苏远征东瀛,扬我国威,劳苦功高。”

“所献白银,充入太仓,以解燃眉之急。”

“另……”

崇祯咬着牙,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赐李苏……蟒袍一件,玉带一副。许其在东瀛……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四个字,意味着皇权对李苏在海外行为的默认,也意味着皇权对现实的妥协。

“退下吧。”

崇祯挥了挥手,疲惫地靠在龙椅上。

王承恩领旨退下。

大殿内只剩下崇祯一人。他看着窗外连绵的秋雨,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赢了皇位,却输了尊严。

而在遥远的东方,那座被鲜血染红的银山上,李苏正站在堆积如山的银砖前,冷冷地注视着西方。

他知道,这一记耳光,皇帝不仅会挨,还会挨得心甘情愿。

因为在这个工业与资本崛起的时代,皇权如果不学会低头,就只会被车轮碾得粉碎。

这一天,大明朝廷正式沦为了李苏海外殖民帝国的“食客”。

而李苏,也终于完成了从权臣到“影子皇帝”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