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大庆典的欢腾与热血渐渐沉淀,黑水涧新城迎来了建城后的第一个相对平静的深冬。京营败退,北狄主力被雍州战事暂时牵制,外部压力骤减。城内,屋舍俨然,粮仓半满,民众基本温饱无虞,工坊军工生产暂缓,转而加紧制造农具、纺机等民用物资,一派休养生息的景象。
然而,林牧之并未有丝毫松懈。他深知,暂时的和平弥足珍贵,却也脆弱不堪。新城虽在血火中站稳脚跟,但根基尚浅,内忧未绝。万余人口,来源复杂,多为挣扎求存的流民,以往只为一口吃食而奔命,如今仓廪渐实,饱暖之余,诸多问题便开始浮现。
斗殴、盗窃、欺诈、乃至聚赌、酗酒等治安案件,在庆典后有所抬头;公共场合喧哗争抢、随地便溺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早期授田者,开始出现欺压后来者、争夺田水资源的苗头;更有甚者,一些心思活络之辈,暗中串联,试图模仿外界行会,垄断工坊某些工序,抬价拿乔…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指挥所内,林牧之对苏婉清、王玄策、郑知远等人沉声道,“如今饥寒暂解,若无名教礼仪约束,无更高追求引导,人心易生懈怠,滋生罪恶,内部生乱,其祸更甚外敌。‘仓廪实而知礼节’,古人之训,今当践行。”
王玄策深以为然:“主公明见。法治可禁恶,然难主动劝善。新城欲长治久安,非仅凭律法刀兵,更需教化人心,树立新风,使民知廉耻,明礼仪,有归属,方能万众一心。”
“然则,如何教化?”郑知远挠头,“总不能请一群老夫子来讲四书五经吧?弟兄们可听不进去。”
苏婉清轻声道:“或可…从日常起居、公共规矩入手?订立些简便易行的公约?”
林牧之点头:“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可从三事入手:一、整肃公共秩序;二、倡行互助新风;三、树立新城荣辱。”
计议已定,《新城公约》随之颁布。公约条文简单直白:公共场所不得喧哗斗殴;垃圾入桶,污水入渠;排队领取物资;爱护公物;邻里互助,尊老爱幼;禁止赌博酗酒…违者,轻则罚没工分,重则劳役鞭笞。同时,各坊推选“公约老人”,协助巡护队调解纠纷,监督执行。
公约初行,阻力不小。许多散漫惯了的流民颇不适应,违规者众。巡护队执法一度疲于奔命。
林牧之下令:“严抓典型,公开处理!”
数日后,一伙泼皮在公共食堂因插队斗殴,毁坏桌椅,被巡护队拿下。王玄策亲自主持公审,依公约重罚,鞭笞示众,罚没重工分,并责令修复公物。另有几人因屡次随地便溺,被罚清扫全坊茅厕十日。
严惩之下,风气为之一肃。公共秩序明显好转。
同时,正面引导亦同步进行。由苏婉清牵头,组织蒙学堂学生、各坊识文断字者,组成“宣导队”,深入坊间,以快板、顺口溜、小故事等通俗形式,宣讲公约,表扬好人好事(如某工匠无偿帮邻修屋、某农户分享菜种、某队员奋勇救火等),树立榜样。
林牧之更亲自提议,设立“新城贡献积分”,不仅奖励生产军工贡献,亦奖励遵守公约、助人为乐、维护环境等善行,积分可兑换额外物资或荣誉徽章。
奖惩结合,软硬兼施,新风气逐渐浸润人心。街道变得干净,排队成为习惯,邻里纠纷减少,互助事例增多。一种新的、不同于外界弱肉食的文明秩序,悄然在这山坳中滋生。
......
然而,文化的塑造,绝非一蹴而就。更深层次的冲突,很快浮现。
新城民众来源繁杂,各地风俗、信仰乃至方言皆有差异。日常摩擦难免,有时更因习俗不同引发误会争端。
一日,两名分别来自中原与西陲的工匠,因工作安排发生口角,竟各自呼朋引伴,险些酿成地域群斗!虽被巡护队及时制止,却暴露了潜在的割裂风险。
“五方杂处,习俗各异,非长久之计。”王玄策忧心道,“需有共同之信念,凝聚人心,消弭隔阂。”
林牧之沉思良久,道:“信念生于共同之经历与目标。寒川新生于血火,抗暴虐,求活路,此乃最大之共同!可立‘英烈祠’,不仅祭祀战殁将士,亦祭所有为新城建设牺牲之民!使后人铭记,今日之安宁,乃众人血汗所铸!使所有来到此地者,无论来自何方,皆因‘寒川人’之身份而自豪!”
“英烈祠”的建立被提上日程。选址于新城中心高地,设计庄严肃穆,祠内将镌刻所有牺牲者姓名,定期公祭。
同时,林牧之授意苏婉清、王玄策,开始整理编纂《寒川纪事》,以通俗文字记录新城创业之艰难、抗敌之英勇、建设之辛勤,颂扬英模事迹,批判丑恶行为,作为蒙学教材与民众读物,塑造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观念。
“吾等是‘寒川人’!”这一概念,被不断强调,逐渐取代了“流民”、“滦州人”、“冀州人”等旧有身份标签,成为新的认同核心。
......
文化的整合与提升,亦离不开技艺的传播与教育的普及。
军工坊在禽滑厘的主持下,开办了“匠作夜校”,选拔有潜力的年轻工匠,传授基础算学、几何、力学知识,以及图纸识读、标准度量、简易机械原理,打破以往手艺“传子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陋习,提倡技艺共享,共同提高。
蒙学堂则在徐晃的管理下,扩大了招生范围,不仅招收孩童,亦开设“成人识字班”,鼓励青壮年务工之余学习文化,教材除《三字经》、《杂字》外,更增加了《新城律》摘要、工坊安全规范、农事常识、甚至简易急救法等实用内容。
知识的下沉与共享,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整体素质,也为工坊技术的持续创新储备了人才。许多工匠在学习了基础原理后,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提出了不少工具改良的小窍门,得到了工坊的嘉奖,更激发了众人的学习热情。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兴教化。寒川新城,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自我革新与文明升级。
......
然而,新风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触动了某些固有的利益与观念。
部分早期凭借手艺或勇力获得优势地位的匠头、队正,对知识共享、积分奖励等制度暗中抵触,认为削弱了他们的权威和利益。一些守旧者则对男女同校识字、女子抛头露面参与宣导等事指指点点,散布流言。
更棘手的是,外部势力从未放弃渗透破坏。北狄与朝廷的细作,敏锐地察觉到新城内部的文化整合与凝聚力提升,对其主子而言绝非好事。
他们改变了策略,从单纯的破坏刺杀,转为更阴险的“文化腐蚀”与“挑拨离间”。
数日后,新城内开始流传一些精心编造的谣言:
“林牧之办夜校,是要让所有人都成工匠,以后工匠就不值钱了!”
“《寒川纪事》里只写他们工坊的人功劳大,咱们种田打仗的都被忽略了!”
“听说要搞‘共妻共产’了!辛辛苦苦攒的工分田亩都要充公!”
...
谣言恶毒,切中部分民众的疑虑点,一时间引得人心浮动,议论纷纷。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质疑声音。
林牧之闻报,冷笑一声:“跳梁小丑,黔驴技穷矣!”
他立刻采取行动:
一、 信息公开:将夜校课程内容、积分奖励细则、《寒川纪事》初稿公开展示,任由评议,澄清谣言。
二、 公议辩论:组织坊民大会,就争议问题公开讨论,让谣言在阳光下无处藏身。
三、 严厉追查:巡护队与王玄策联手,暗中调查谣言源头,很快锁定了几名形迹可疑的煽动者。经查,确系狄人细作!
四、 公开处决:将抓获的细作公审处决,公布其罪证与谣言伎俩,以儆效尤!
雷霆手段,配合阳光操作,迅速平息了谣言,反而让民众更加认清了敌人的无耻与新城制度的优越,凝聚力不降反升。
......
经历此番风波,林牧之意识到,文化建设,既需春风化雨,亦需刀剑护航。他进一步加强了舆论监管与反谍力度,同时更注重教育引导。
这一日,他突发奇想,授意苏婉清,以新城抗狄、建设中的真实事迹为蓝本,编演一些简单的话剧、皮影戏,在公共广场演出。
首出戏《血战黑风峪》,再现巡护队员英勇抗敌、百姓支援前线的场景,演至动人处,台下观众热泪盈眶,群情激昂。
第二出《巧匠造雷炮》,讲述工匠们殚精竭虑研发火炮击退敌军的经过,诙谐又励志,引来阵阵欢笑与掌声。
第三出《公约老人》,则以幽默方式表现遵守公约带来的好处与违规带来的麻烦,寓教于乐。
演出大获成功!民众喜闻乐见,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城价值观的熏陶。
文化的力量,以最柔软又最坚韧的方式,渗透到新城的每个角落。
......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黑水涧新城安然度过了第一个冬天,并未因饱暖而生乱,反而因教化的滋养,显得更加秩序井然,生机勃勃。
民众的脸上,少了以往的麻木与惶恐,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见面问候,排队礼让,爱护环境,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寒川人”的身份认同,日益牢固。
这一日,春光明媚。林牧之与苏婉清信步走在已用水泥铺就的整洁街道上,看着两旁新绿的树木、整齐的屋舍、以及匆匆往来却面带笑容的民众,心中感慨万千。
“仓廪实而知礼节。”苏婉清轻声道,“如今方知,此言不虚。若非二少爷高瞻远瞩,强力推行,寒川或许能苟存,但绝无今日之气象。”
林牧之微微摇头:“此乃众人之力。我不过顺势而为。然…礼节之初,其行也简。未来之路,依旧漫长。外部强敌环伺,内部…人心欲望,亦会随境遇而变。如何使这‘礼’不止于表面公约,更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铸就寒川不屈之魂,方是真正难题。”
苏婉清美眸闪动,正欲开口,忽见郑知远疾步而来,面色凝重。
“牧之!雍州急报!”郑知远压低声音,“京营孙承宗…与北狄左谷蠡王…在雍州城外…激战旬日,两败俱伤!朝廷震怒,问责孙承宗!狄人亦损失惨重,暂时退兵…然,据探报,双方似有…似有暗中接触!”
林牧之脚步一顿,眼中寒光骤现。
“接触?”
“是!恐…恐有媾和之嫌!若朝廷与狄人达成默契,甚至…联手…那我寒川…”
林牧之望向远方刚刚泛绿的山峦,目光深邃冰冷。
“果然…来了。饱暖知礼,乃安内之策;强兵利刃,方为御外之本。传令:全军备战!春耕之后,工坊重启军工最大产能!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温暖的春风拂过山谷,却带来了一丝凛冬的寒意。文明的幼苗刚刚破土,更残酷的风暴已在天际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