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229章 激烈的学术争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首届技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如同在寒川沉寂的学术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扩散的智慧涟漪。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意向,让禽滑略、华棠等顶尖学者看到了突破瓶颈的新希望,一种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的新风气,开始在格物院、格致学院乃至各工造司中悄然滋生。然而,当研究的触角伸向更前沿、更未知的领域时,当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发生碰撞时,一种比技术瓶颈更为复杂、也更为宝贵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激烈的学术争论。

这场争论的焦点,出人意料地落在了寒川科技皇冠上最耀眼、也最让禽滑略耗费心血的明珠——蒸汽机的未来发展路径上。

在首届研讨会上,年轻药师关于“阻风板”控制烟气流量的建议,给了禽滑略极大启发。会后,他立即组织工造司的精干力量,成立了“蒸汽动力优化专班”,全力攻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专班内部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整个技术精英圈子的大论战。

论战的一方,以专班首席助理、年轻气盛却才华横溢的工科举状元林棠(正是此前发现水泥奥秘、改进活塞环的那位匠师)为首。林棠深受研讨会跨学科思维的鼓舞,他通过对热工数据的反复测算和模型推演,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全新设计方案——“高压多胀式蒸汽机”。他主张,不应再局限于对现有“寒川一式”低压单缸机的修修补补,而应大胆采用更高的锅炉压力,并设计多个气缸,让蒸汽依次在高压、中压、低压缸中膨胀做功,以期大幅提升热效率和使用寿命。林棠的理论计算显示,新方案效率有望提升三成以上。他激动地在专班会议上宣称:“循旧路,只能小步慢走;辟新径,方可飞跃龙门! 我寒川蒸汽机,当有脱胎换骨之志!”

论战的另一方,则以经验丰富、作风稳健的工造司元老石老锤为代表。石老锤对林棠的方案嗤之以鼻,认为这完全是 “纸上谈兵,异想天开” 。他凭借数十年与钢铁打交道的经验,尖锐地指出:“提高压力?谈何容易!现有钢材强度能否承受?铆接工艺能否保证密封?高压之下,一旦爆炸,便是粉身碎骨之祸!多胀式结构复杂无比,以我寒川眼下之加工精度,如何制造?如何维护?此方案,看似美好,实则是空中楼阁,风险巨大,得不偿失!” 他坚持主张 “渐进式改良” ,即在现有“寒川一式”的框架内,优化锅炉和汽缸设计,改进阀门和传动机构,虽进步缓慢,但稳妥可靠。

两派各执一词,争论迅速白热化。专班会议上,常常是林棠引经据典,用算学模型和图纸阐述高压多胀式的优越性;而石老锤则拍着桌子,用一个个血淋淋的工坊事故案例,驳斥其不切实际。支持林棠的多是格致学院出身、受过系统理论教育的年轻技术官员,他们思维活跃,崇尚创新;而支持石老锤的,则多是像他一样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资深工匠,他们更相信经验,注重安全与可行。争论从技术细节蔓延到发展理念,甚至带上了火药味,有人指责对方“因循守旧,阻碍进步”,有人反唇相讥“好高骛远,祸国殃民”。

这场争论很快超出了专班的范围,成为了工造司乃至整个寒川技术圈的热门话题。禽滑略作为主帅,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他内心赞赏林棠的勇气与远见,深知技术突破往往需要敢为人先;但同时,他也无法忽视石老锤基于实践经验提出的、关乎人命与国力的重大风险。他试图调和,但双方立场坚定,互不相让。

消息传到林牧之耳中,他并未像一些官员所预料的那样,急于出面“定调子”或“和稀泥”。相反,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场看似对立的争论,正是寒川学术氛围走向成熟的标志。他对王玄策和禽滑略说道:“有争论,方有活力;有碰撞,乃见真知。 昔日一言堂,万马齐喑,岂是兴邦之象?今日之争,争的是国运前程,争的是真理所在,此乃大好事!”

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将这场争论公开化、制度化。下令在格物院“论道堂”举行一场 “蒸汽机发展路径专题辩论会” ,邀请林棠、石老锤及其支持者公开辩论,并允许格致学院师生、工造司各级工匠、甚至科学院院士旁听提问。

辩论会当日,论道堂内座无虚席,气氛紧张而热烈。

林棠首先登台,他悬挂起精心绘制的高压多胀式蒸汽机结构图和大叠演算手稿,言辞激昂,从热力学原理、资源利用效率、长远竞争力等角度,论证了技术跨越的必要性。他承认风险存在,但强调“风险可控,收益巨大”,并提出了分阶段试验、加强材料研发等风险 mitigation 策略。他的演讲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和开拓精神,赢得了许多年轻学子的共鸣。

石老锤随后发言,他没有华丽的图表,而是带来了几件因材料失效或操作不当而损毁的蒸汽机零件实物。他语气沉重,以几十年工匠生涯的积淀,逐一剖析高压系统可能出现的焊缝开裂、阀门爆裂、控制失灵等具体风险,其描述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他质问:“国之重器,岂能儿戏? 一旦有失,非但前功尽弃,更恐酿成巨祸,动摇国本!进步固然重要,然稳健,更是对江山社稷、对黎民百姓负责!” 其言辞恳切,饱含责任感,让许多经验丰富的工匠频频点头。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支持者纷纷发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材料极限、加工精度、安全冗余、研发成本与周期估算等具体问题上。旁听者也不时提问,场面一度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情绪化的指责。但正是在这唇枪舌剑中,问题的核心、双方的优劣势以及潜在的风险与机遇,被越来越清晰地呈现给所有参与者。

禽滑略作为主持人,始终冷静地引导着辩论走向深入,确保讨论基于事实和逻辑。华棠、墨翟等大家也从各自领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例如华棠建议可先进行小比例模型试验,墨翟则强调精确测量对验证理论的重要性。

林牧之全程静听,未发一言,但心中已然明了。辩论结束时,他缓步走上讲台,没有急于评判孰是孰非,而是对这场争论本身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日之会,朕心甚慰!见诸君为国之利器,争得面红耳赤,此乃寒川学术之幸,科技兴邦之福!”

“林棠之论,志存高远,敢想敢言,其开拓精神,当予鼓励!石老之虑,脚踏实地,老成谋国,其稳健态度,更值敬重!二者之争,非为私利,乃为公器,此即 ‘和而不同’之君子之争!”

“然,争论之目的,非为压倒对方,乃为明辨是非,寻求最优。”他话锋一转,提出了睿智的裁决,“朕意: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

“即日起,工造司设立 ‘双轨研发计划’ :一轨,由石老锤主持,继续优化现有‘寒川一式’,力求稳定可靠,满足当前矿山、工坊之急需;另一轨,由林棠牵头,成立 ‘新型蒸汽机前瞻研究组’,拨予专项资源,允许探索,宽容失败,重点攻关高压材料、精密加工等基础难题,为未来之跨越积蓄力量!”

“如此,既保当下之需,又谋长远之策,方为万全之计!”

此裁决一出,满堂叹服。林棠和石老锤均心悦诚服,领命而去。一场看似不可调和的激烈争论,最终转化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这场大辩论,其意义远超蒸汽机技术路径本身。它标志着寒川的学术环境,真正摆脱了“唯上是从”的窠臼,进入了鼓励独立思考、平等辩论、以理服人的新阶段。它锻炼了寒川学者论证和扞卫自己观点能力,也培养了倾听和尊重不同意见的胸怀。这种健康的学术争鸣文化,如同为寒川的科技创新安装了一台高效的“思想过滤器”和“方案优化器”,使得重大决策能够建立在更加理性、更加全面的基础之上,为寒川科技在新纪元的行稳致远,注入了最宝贵的活力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