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技术封锁的阴霾在寒川科技自主创新的铁砧上被砸得粉碎,云梦泽与古象国悻悻然恢复供应,反倒让寒川的材料学与工艺水平因祸得福,跃升了一个台阶。互市堡与望海港的贸易愈发繁荣,知识产权的篱笆内,寒川的工匠与学者们安心耕耘,科技成果如春笋般涌现。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帆风顺的航程中,一股更加隐蔽、也更加致命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这一次,对手瞄准的不再是技术或资源,而是寒川科技兴邦的根本:人才。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序幕是由几起看似孤立的事件拉开的。

先是格致学院一位在算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助教赵明,突然以“回乡奉养病重高堂”为由,提交了辞呈。院监虽觉惋惜,但孝道为重,便准其离去,还赠予了盘缠。然而,数月后,皇甫嵩的情报司却从隐秘渠道得知,这位赵明并未回乡,而是出现在了云梦泽邦联的首府“澜江城”,受聘于邦联新建的“水文测算院”,待遇极其优厚,并被奉为上宾。

几乎同时,工造总局下属“精工坊”一位擅长精密齿轮传动的中年匠师周毅,在一次酒后与同僚抱怨家中负担重、薪资提升慢。不久后,此人便在一次休假后神秘失踪,连同其多年积累的工作笔记一并消失。事后调查发现,他曾与一支来自古象国的商队有过接触。

更令人不安的是,就连寒川自己派往互市堡技术贸易区担任技术顾问的几位年轻官员中,也有一人因受不了边境艰苦和当地部落的“慢节奏”而心生去意,私下里与某西域大商号的代表接触,流露出跳槽的意向。

这些事件单独来看,或许只是个人选择,但当皇甫嵩将报告整理成册,呈递到林牧之的御案上时,其背后蕴含的危机便清晰无比地显现出来。

御书房内,灯烛摇曳。林牧之将报告轻轻放下,目光扫过面前的皇甫嵩、陈烁和王玄策。

“诸卿,看来我们的对手,终于学聪明了。”林牧之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冷意,“他们知道,封锁不了我们的技术,便来挖我们的墙脚。断不了我们的资源,便来抢我们的人才。此乃釜底抽薪之计,比技术封锁,更为阴险,也更为致命。”

皇甫嵩阴鸷的脸上满是寒意:“陛下明察。据臣所悉,云梦泽、古象国,乃至更远的西域邦国,皆已设立类似我格致学院的机构,并开出数倍于我朝的薪俸、豪宅美妾、甚至爵位,专门用以吸引、挖角我寒川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其心可诛!”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的脸色最为难看。赵明和周毅,都是他颇为看好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周毅,在传动领域颇有天赋。他痛心疾首道:“陛下!这些人才,皆是我寒川耗费十余年心血,用无数资源培养而成!他们掌握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我工造司、格致学院的研发思路、技术积累!若任由其流失,无异于将我军械图谱拱手让人!长此以往,我寒川科技优势,必将被一点点蚕食殆尽!”

户部尚书王玄策则从经济角度补充:“陛下,皇甫大人和陈大人所言极是。培养一个合格工匠易,培养一个顶尖人才难。我朝给予工匠学士的待遇,已远高于寻常百姓,然与外界开出的天价相比,确有不及。且我寒川正值建设之时,处处需钱,若盲目攀比薪俸,恐国库难支,亦非长久之计。”

难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应对这场人才的争夺战?简单地提高待遇,不仅财政压力巨大,也可能助长奢靡之风,背离寒川勤俭创业的传统。

林牧之站起身,在御书房内缓缓踱步。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格致学院隐约的灯火,那里是寒川智慧的源泉。良久,他转过身,眼中已有了决断。

“诸卿,人才之争,绝非简单的银钱之争。若只论钱财,寒川初立时,一穷二白,为何禽滑略、华棠、墨翟等大家愿倾力相助?为何万千学子愿寒窗苦读?因我寒川有励精图治之志,有科技兴邦之梦,有海纳百川之怀!”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三位重臣:“故而,应对此战,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标本兼治,软硬兼施,构建一套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的长效机制!”

一场围绕人才吸引与保留的全面战略,在林牧之的主持下迅速成型:

其一,固本培元,提升“软实力”。

林牧之下诏,大幅提高格致学院、工造司等核心机构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与荣誉待遇。设立“寒川杰出贡献奖”,由皇帝亲授,获奖者不仅获得重金奖励,其名字更可镌刻于格致学院功勋碑上,载入史册。同时,加强“科技兴邦”的舆论宣传,营造 “工匠光荣,学者尊贵” 的浓厚社会氛围,让技术人才拥有极高的职业自豪感。

“要让天下英才明白,在寒川,他们获得的不仅是金银,更是尊重、荣誉和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林牧之如是说。

其二,改善待遇,但更注重“公平与激励”。

王玄策牵头,制定了更合理的薪酬体系,在财力允许范围内稳步提升待遇,重点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做出突出贡献者倾斜。同时,推行“项目奖励制”和“技术入股分红”,让人才的收入与其创造的价值直接挂钩。例如,一项新技术若推广产生效益,研发者可长期享有一定比例的分红。

“既要保障基本生活无忧,更要让创造价值者分享发展成果,激发其内生动力!”王玄策向各级官员解释新政策时强调。

其三,加强管理,设立“防火墙”。

皇甫嵩的情报司与刑部合作,颁布了《涉密人员管理条例》,对接触核心技术的骨干人才进行备案和必要的出行限制,并加强对其与外界的接触管理。同时,对恶意挖角、策反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一经发现,涉事商号或势力将被列入黑名单,取消一切贸易资格。

“此非禁锢,而是保护。保护我人才不受诱惑,保护我机密不被窃取!”皇甫嵩在执行会议上冷然道。

其四,主动出击,打造“人才磁场”。

陈烁提议,利用寒川在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定期举办“国际格物学术交流会”,邀请各方学者前来切磋,展示寒川的学术开放性和雄厚实力。同时,放宽对真正有才学、愿归化的外籍学者的准入条件,给予其国民待遇。

“我要让寒川成为天下格物学者心中的‘圣地’!让人才慕名而来,而非被迫离去!”陈烁充满向往地说。

政策推行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严格的管理条例让一些习惯了自由的学者感到不适;薪酬调整也引发了部分庸碌之辈的不满。但很快,积极的效果开始显现。

格致学院一位名叫墨雨晴的年轻女学者,因其在新型染料化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荣获首届“寒川杰出贡献奖”。林牧之亲临颁奖,并特许其研究团队独立申请大额经费。墨雨晴激动万分,对同窗说:“在寒川,女子可为官,学问可报国,此等机遇,何处可寻?纵有千金,亦不换此知遇之恩!”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寒川学子。

那位曾动摇的派驻贸易区年轻官员,在看到寒川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内部改革后,也彻底安下心来,写信给家人说:“儿在此虽苦,然眼见一条条新路铺就,一座座新城崛起,所学皆能致用,心中充实,远胜异国他乡之浮华。”

更令人惊喜的是,寒川的学术交流会,竟真的吸引来了几位在西域颇有名声的学者,他们被寒川的学术氛围和先进技术所折服,最终选择留下任教。

一场潜在的人才危机,在寒川多管齐下的策略下,被成功化解,甚至转化为了吸引人才的契机。寒川对人才的重视与珍惜,通过具体而微的措施,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

林牧之在视察格致学院新落成的学者公寓时,对陈烁等人感慨道:“得人心者得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此战,我寒川赢得的,不仅是几位匠师学士,更是天下英才之心。此乃科技兴邦最宝贵的财富,亦是寒川未来屹立不倒的基石!”

人才的争夺战,让寒川深刻认识到,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而留住人才,不仅需要物质的保障,更需要事业的平台、精神的归属和制度的尊重。这场无声的胜利,为寒川的科技大厦,浇筑了最坚实、也最富有活力的人才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