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299章 向更深领域进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资源危机的警报如同刺骨的寒流,席卷了寒川帝国高速运转的躯体。钨矿枯竭的阴影、能源短缺的威胁、水源污染的困境,像一道道沉重的枷锁,拷问着“科技兴邦”战略的可持续性。然而,巨大的危机往往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皇帝林牧之的强力主导下,新成立的“国家资源与环境统筹衙门”如同一台高效的组织机器,迅速运转起来,不仅着眼于眼前的“开源节流”应急之策,更将目光投向了以往因技术所限或认知不足而未曾涉足的全新领域。一场以突破资源瓶颈为直接目标,实则将深刻改变寒川文明疆界的 “向更深领域进军” 的宏大探索,就此拉开序幕。

御书房内,炭火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却驱不散弥漫在几位重臣眉宇间的凝重。林牧之、王玄策、陈烁、皇甫嵩再次聚首,案头堆满了各地报送的资源告急文书和初步的勘探报告。

王玄策指着地图上几个标注为“资源枯竭风险”的红点,声音沉重:“陛下,应急措施已部署,与云梦泽的谈判也已开启,然终非长久之计。国内易采富矿日渐稀少,过度依赖外购,无异于将命脉交于他人之手。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资源来源地。”

陈烁的目光却越过了那些红点,投向了地图上大片标注着“未详”或“险地”的区域,眼中闪烁着技术专家特有的探索光芒:“陛下,王相所言极是。然,臣以为,破解此困局,不能仅盯着已知的陆地矿脉。我寒川格物之学已有长足进步,或可向以往人力难以企及之处索求!” 他站起身,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的三个方向:

“其一,向更深的海底! 我水师已能远航,然对浩瀚大洋之下的宝藏,知之甚少。古籍有载,深海有巨蚌含珠,有珊瑚成林,焉知没有富集的矿藏?若能造出可抵御深海重压、进行勘探甚至开采的器械……”

“其二,向更幽的地底! 现有矿井不过百丈,而大地之厚,何止万千?更深层处,或许蕴藏着远超想象的矿脉。然深地高温、高压、通风、排水,皆是难题。若能攻克这些难关……”

“其三,向更微的世界!” 他的手指最后点在了一本关于显微镜发现的笔记上,“苏晓等人已窥见微生物之秘。这些微小生灵,有的可分解污物,有的可富集金属,甚至可能‘制造’出我所需之物!若能驾驭此力,或可‘无中生有’,变废为宝!”

陈烁的构想,大胆而超前,将资源开拓的维度从平面扩展到了立体、从宏观延伸至微观,令王玄策和皇甫嵩都为之动容。

林牧之眼中精光暴涨,他仿佛看到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正在开启。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凝视着那片代表未知海洋的蔚蓝和代表广袤内陆的土黄,决然道:“陈爱卿之言,正合朕意!资源之困,实乃认知之限! 我寒川欲真正突破瓶颈,必须将探索的触角,伸向更深、更远、更微之处!此非权宜之计,乃开拓文明新疆域之壮举!”

他当即做出部署:

“一、成立‘海洋资源勘探司’,隶属水师,由郑知远选派得力干将,陈烁提供技术支持,立即着手研制深海探测装置与特种作业船只。首要目标:勘探近海大陆架区域矿产资源,尤其是替代钨矿的特殊金属结核或海底热液矿!”

“二、成立‘深地工程研究院’,由工造总局牵头,格致学院地质学科协助,集中攻关超深矿井的开拓、支护、通风、降温与提升技术。目标:将采矿深度推向新的极限!”

“三、成立‘生物格物应用所’,由药石司华棠与格致学院共同负责,以苏晓的发现为基础,系统研究微生物在矿产富集、环境净化、甚至合成新材料方面的潜力。此乃全新领域,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旨意一下,寒川这台庞大的国家机器,再次发出了低沉的轰鸣,转向了全新的探索方向。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武器制造或工艺改进,而是对自然更深层次的认知与利用。

向深海进军:

在望海港的秘密船坞内,灯火彻夜通明。工匠们根据陈烁团队提出的初步构想,结合现有船舶技术,开始尝试建造第一艘用于深海探测的特制驳船“探海一号”。它拥有更坚固的船体、大型绞盘和初步的机械采样臂。同时,一批擅长水性的工匠和学者,开始设计能够承受更大水压的青铜潜水钟和更长的通气管路,尽管简陋,却是迈向深海的第一步。数日后,“探海一号”在近海进行首次下潜采样测试,虽因风浪和技术不成熟而收获甚微,但带回了不同深度的海底沉积物样本,经分析,其中确实含有微量的稀有金属元素!这微小的发现,却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明了巨大的可能性。

向地底进军:

在内陆最大的矿区“黑山”,以往因事故而封闭的巷道被重新打开,但这次不再是盲目挖掘。深地工程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带来了新设计的液压支护系统(利用高压水驱动简易千斤顶)、改进的通风机(借助水力或畜力驱动大型风扇)以及深井排水泵(运用了蒸汽机的初步原理)。他们选择了一条有潜力的矿脉,开始向地下更深处开拓。井下高温、缺氧、岩层压力巨大,事故风险极高,进展缓慢而艰难。但每向下掘进一尺,对地底构造的认识就加深一分,获取深层矿产的希望也就增加一分。

向微观进军:

在格致学院一隅新辟的“生物格物应用所”内,气氛则显得安静而神秘。苏晓和她的团队,以及华棠派来的几位精通药理的医师,正围着几台显微镜和一堆培养皿忙碌着。他们从不同矿区的水样、土壤甚至矿石样本中,分离、培养着各种奇特的微生物。他们发现,有些微生物确实能够“吃掉”某些金属离子,并在体内富集;有些则能分解有机污物,净化水质。虽然距离实际应用还非常遥远,但他们已经成功地从一盆受污染的废水中,利用特定菌群,提炼出了微量的、可被检测到的金属颗粒!这证明了“生物采矿”和“生物净化”并非天方夜谭。

探索之路,布满荆棘。深海探测船遭遇风暴险些倾覆,深地矿井发生局部塌方造成伤亡,微生物实验屡屡失败……挫折与牺牲,时刻伴随着这些开拓者。

一个月后,林牧之在王玄策和陈烁的陪同下,秘密视察了“探海一号”的基地和黑山深井工程。看着那伤痕累累的探测船,听着深井下传来的沉闷掘进声,以及了解到微生物实验室那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重大的进展,林牧之感慨万千。

他对陈烁和王玄策说:“诸卿请看,眼前之艰辛,远胜制造十门‘雷龙炮’。然,其意义亦更为深远。向深海、向地底、向微观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在为我寒川开拓无形的疆土,是在为子孙后代积累取之不尽的财富! 今日之投入,纵然巨大,纵然充满风险,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王玄策深以为然:“陛下圣明。此举,已非单纯解资源之渴,实乃拓展人族生存空间之伟业。我寒川若能在此三方面取得领先,其优势将难以撼动。”

陈烁则目光坚定:“陛下,臣等定当全力以赴。纵有千难万险,亦要在这无人之境,为我寒川蹚出一条新路!”

夜幕降临,林牧之站在港口,望着漆黑而神秘的大海,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豪情与期待。他知道,寒川的“科技兴邦”之路,经过资源危机的洗礼,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利用地表资源,转向了探索和开发整个星球(虽然认知尚未达到此高度)的深层潜力。这场向更深领域的进军,不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危机,更是在为寒川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书写一页全新的篇章。前方的道路未知而艰险,但唯有勇于探索者,方能拥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