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帝国的新面貌,在林牧之“科技五要”哲学的指引下日益清晰,一个融合了强大武力、繁荣经济、开放心态与人文关怀的强国形象,逐渐屹立于世。然而,林牧之与他的核心智囊们,尤其是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并未沉醉于眼前的成就。他们以战略家的远见清醒地认识到,寒川目前的科技优势,多集中于应用层面——更犀利的武器、更高效的机械、更有效的医药。这些成就固然辉煌,但其根基,仍建立在相对朴素的实践经验和部分引进的理论之上。若要实现真正可持续的、能够产生颠覆性创新的领先,必须向科技树的更深处、更基础的领域探索,点亮那些支撑所有应用的理论基石。一个关乎寒川未来百年国运的抉择,摆在了面前:是继续在现有技术路径上深耕细作,还是冒险投入资源,开辟那些看似“无用”,却可能孕育着下一个时代的基础科学新分支?

这场关乎未来的战略辩论,在格致学院新落成的“观星阁”顶层悄然展开。参与此次密议的,除了林牧之、陈烁、王玄策、皇甫嵩这几位老面孔外,还多了一位新面孔——格致学院最年轻的数学博士,被誉为“算学鬼才”的林烁(陈烁的远房侄孙,深受其影响)。窗外星河璀璨,室内烛火通明,气氛凝重而充满思辨。

陈烁首先指向悬挂在墙上的巨幅“寒川科技脉络图”,图中以寒川主城为根,延伸出“军工”、“机械”、“医药”、“航海”、“农工”等粗壮枝干,其上硕果累累。然而,在这些枝干的末端和更深处,则标注着一些模糊的、尚未点亮的分支,如“数理本源”、“物质探微”、“能量奥秘”、“生命之钥”等。

“陛下,诸公,”陈烁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与焦虑,“我寒川科技之树,如今枝繁叶茂,令人欣慰。然,诸公请看,我之成就,多在于‘器’与‘术’的层面。驱动‘盘龙’蒸汽机的热力之理,我们知其然,是否真知其所以然?显微镜下微生物形态各异,其生灭繁衍之规律为何?‘雷龙炮’弹道可凭经验制表,然能否以数学精确推演万物运动之共律?”他深吸一口气,“若不能在这些根本之理上取得突破,我寒川之科技,恐将触及天花板,终有被后来者凭借更深厚理论根基所超越之险!”

老成持重的王玄策捻须沉吟:“陈大人之忧,老臣明白。然,探索此等虚无缥缈之‘理’,耗费甚巨,见效极慢,且成果难以预料。眼下国库虽丰,然远洋舰队、海外前哨、民生改善,处处需钱。将巨资投入此等看似‘无用’之学,朝野上下,恐难理解。若数年不见功,如何应对物议?”

大将军郑知远也直言不讳:“陈老弟,你说的这些‘理’,听起来玄乎。能让我大炮打得更准、战舰跑得更快吗?若能,老夫鼎力支持!若不能,还是先紧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来吧!”他的观点代表了务实的军方需求。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则从战略角度分析:“陛下,据报,奥伦特帝国其科学院,除应用技艺外,亦设有‘自然哲学’、‘纯数学’等基础学部,投入不菲。其志恐不在小。我若忽视,长远来看,确为隐患。”

这时,年轻的林烁站了起来,他面容清秀,眼神却锐利如刀。他没有直接反驳王玄策和郑知远,而是走到一块石板前,拿起石笔,画下了一个简单的抛物线,然后在旁边写下了一串复杂的符号和算式。

“陛下,郑将军,”林烁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您问基础数学能否让大炮打得更准?请看此式。此乃晚辈近日钻研,试图以数学描述弹丸轨迹之雏形。如今炮手依射表,乃经验积累,换一炮、换一弹、风向稍变,便需调整。若我能找到其背后之数学规律,则可造一‘计算尺’(早期模拟计算机概念),输入参数,瞬间得出最精确的射角!这,是否算打得‘更准’?”

他又转向王玄策:“王相担忧‘无用’。敢问,若无千年前先贤探索‘勾股’这等‘无用’之学,今日我辈如何测量山川、设计建筑?今日之‘无用’,或为明日之‘大用’!基础科学,乃是点燃未来万千灯火之最初星火!”

林烁的演示和论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军事需求联系起来,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例证。郑知远看着那复杂的算式,虽不完全明白,但“瞬间得出最精确射角”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他摩挲着下巴,嘟囔道:“若真能如此……那倒是好东西。”

陈烁趁热打铁,展开了一份他精心准备的《基础科学研究远景规划纲要》,沉声道:“陛下,诸公,林烁所言,仅是冰山一角。臣之规划,并非好高骛远,而是有的放矢,立足长远,服务国策。”他逐条阐述:

“一、设立‘自然哲学研究院’,下分‘数理’、‘格物’(物理)、‘化生’、‘地象’(地理气象)四大学部。不拘一格招揽天下奇才,专攻基础理论。”

“二、研究选题,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例如:研究‘热力本质’,是为下一代更高效蒸汽机奠基;探索‘电磁现象’,或可开辟‘无线传讯’之新途;深究‘细胞之学’,是为医药突破寻找新方向;测绘‘洋流大气’,可助我远洋舰队纵横四海。”

“三、建立‘理论-实验-应用’循环机制。 研究院之发现,工造司立即尝试验证与应用;应用中之问题,反馈给研究院深化研究。如此,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四、初期投入可控,重在营造氛围。 不需立刻建造庞大楼宇,可先依托格致学院,拨付专项经费,设立若干‘首席学者’席位,给予极高荣誉与自由探索空间,成果重奖。”

林牧之始终静静地听着,目光深邃地扫过脉络图上那些未点亮的分支,又落在陈烁的规划和林烁充满激情的脸上。他看到了王玄策的谨慎、郑知远的务实、皇甫嵩的警惕,更看到了陈烁和林烁眼中那份对未知世界灼热的好奇与坚定的信念。

良久,林牧之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仰望星空,仿佛在与亘古的宇宙对话。然后,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已然有了决断。

“诸卿之论,让朕想起幼时读史。”他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昔年墨子造木鸢,公输班削木为鹊,其技不可谓不精。然其学为何未能如我寒川科技般开枝散叶?朕思之,或因其重技轻理,缺乏系统探究万物本源之雄心与体系。”

他指向星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天地万物,必有其运行之法则。我寒川若能率先窥得此间奥秘之一二,其所带来之变革,将远超十件‘雷龙炮’!”

“王卿所虑之耗费,朕以为,此乃对未来之投资,其利在千秋。郑卿所求之实效,林烁已展示其途。皇甫卿所警之战略,正是我辈必须先行之理由!”

“朕意已决!”林牧之断然道,“准陈烁所奏!即日起,正式启动‘基石计划’!”

“一、在格致学院内,升级成立‘帝国自然哲学研究院’,由陈烁兼领院正,林烁等青年才俊为骨干。朕从内帑拨付首批专款,户部后续需予以保障。”

“二、研究院之使命,乃‘探究本源,服务长远,厚植根基’。学者可自由探索,但需定期汇报进展,工造司、水师、药石司等需提出应用需求,供其参考。”

“三、昭告天下,重奖基础研究之突破,无论出身,唯才是举。朕要让我寒川,成为天下智者心向往之的探索乐土!”

此令一下,标志着寒川的科技战略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眼前问题,而是开始有意识、有组织地培育整个科技生态系统的根基。

数月后,“自然哲学研究院”正式挂牌。林烁和他的团队,在得到了官方认可和资源支持后,全身心投入了对微积分雏形、经典力学定律、光学原理等基础理论的探索中。虽然前路漫漫,挑战重重,但一颗颗追求真理的种子,已在寒川的沃土中深深埋下。

林牧之在研究院的揭幕典礼上,对汇聚于此的学者们说:“诸君今日之所为,或寂寂无闻,然朕相信,今日埋首于公式符号之间的你们,正在为寒川书写下一个百年的辉煌! 科技之树,唯有根深,方能叶茂!”

“基石计划”的启动,如同在寒川科技巨树的根系深处,注入了最富活力的养分。它预示着,寒川的崛起,将不仅依靠钢铁与火药,更将凭借智慧与思想的光芒,去照亮一条通往更遥远未来的道路。科技树的下一分支,已在悄然萌发,静待参天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