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铳”的成功试射,如同在寒川沉闷的空气中投下了一颗惊雷,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工造总局内,禽滑厘和他的核心团队沉浸在成功的狂喜与疲惫中,连夜赶工,希望尽快复制出更多的样铳,装备精锐。
然而,喜悦的泡沫很快被一个冰冷而棘手的问题戳破。
首批三支“寒川铳”被郑重地交付给郑知远麾下最富经验的三名神射手进行实战适应性训练。起初,铳手们为这新式利器的威力和便捷兴奋不已,但很快,麻烦接踵而至。
“报告!甲字三号铳的捅条,无法塞入丙字一号铳的铳管!稍用力,捅条便弯了!”
“禀将军!我的铳机弹簧断裂,但备用弹簧取自另一支铳,竟…竟无法安装!尺寸有毫厘之差!”
“坏了!我的击砧磨损过度,更换新砧后,燧石竟打不出火!角度全然不对!”
训练场上,铳手们焦头烂额,原本应展现犀利攻击的新铳,却因为各种零件的不兼容、尺寸的微小差异,频频出现故障,甚至变成了烧火棍。工匠们被紧急召来现场维修,却往往需要针对特定的一支铳进行专门调整,耗时费力,效率极低。
郑知远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独臂狠狠砸在箭垛上,怒道:“禽滑略!你这劳什子宝贝,中看不中用吗?零件竟不能互换?这若是战时,铳械损坏,难道让士卒抱着铁疙瘩去砸人?!”
禽滑厘满头大汗,带着工匠们逐一检查,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拿起两支看似一模一样的“寒川铳”,仔细对比,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尽管大体结构相同,但不同工匠手工打造的零件,其尺寸、螺纹、角度都存在细微的、却足以影响兼容性的差异!铳管的内径有毫厘之差,弹簧的圈数、钢丝粗细不尽相同,甚至连螺丝的螺纹都是工匠凭感觉刻划,无一雷同!
“这…这是手工打造的必然之弊啊…”禽滑厘颓然道,脸上兴奋的红潮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沮丧。他意识到,依靠精工细作,可以造出一两支完美的样枪,但要想规模化生产、并保证战场上的可维护性,这种“一件一模样”的手工作坊模式,根本行不通!
消息传到都督府,林牧之立刻召集了紧急会议。工坊、军队的主事者齐聚一堂,气氛凝重。
“主公,此事关乎新铳能否形成战力,乃至关乎寒川未来军工根基!”王玄策一针见血,“若零件无法互换,则每支铳皆为孤品,损坏难修,补给艰难,形同虚设。长此以往,恐…恐空有利器之名,而无利器之实啊!”
苏婉清也忧心忡忡:“工匠培养不易,若每件产品都需大师傅亲手调整,产能将永远受限,成本亦将高昂至无法承受。”
禽滑厘满面羞愧,躬身请罪:“主公,是老夫考虑不周,只顾追求性能,未虑及量产与维护之需…请主公责罚!”
林牧之沉默地听着汇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没有立刻责怪禽滑厘,而是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繁忙却略显杂乱的工坊区。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几支铳的问题,而是寒川整个生产体系面临的巨大瓶颈。从箭簇、刀剑到如今的寒川铳,无不深受其害。
“责罚?为何要责罚?”林牧之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禽滑略先生造出了划时代的利器,此乃大功。今日所遇之问题,非你之过,乃是我寒川…生产方式之过!”
他站起身,走到大厅中央,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可曾想过,为何萧铁心的红夷大炮,部件可替换?为何朝廷制式刀剑,规格大致统一?”
众人一怔。
“非是其工匠技艺远超我等,而是因其有…标准!”林牧之重重吐出这两个字,“统一的尺寸、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度量!此乃工业化生产之第一步,亦是基石!”
“标准化?”王玄策捻须沉吟,这个概念对他而言颇为新颖。
“正是!”林牧之斩钉截铁,“欲使我寒川军工脱胎换骨,欲使寒川铳乃至更多利器能量产、能耐用、能维护,必须推行…标准化!”
一套超越时代的、系统性的改革方案,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即刻起!”林牧之下令:
“一、 设立‘标准司’:由禽滑略先生兼任首任司正,王玄策先生协理!抽调精于算学、心思缜密之文吏及工匠入司。”
“二、 制定‘寒川工造标准’:首要任务,便是厘定基础度量衡!以寒川铳为试点,制定铳管口径、枪机各部件尺寸、螺纹规格等强制标准!绘制标准图纸,标注公差范围!”
“三、 制作标准模具与量具:打造一批标准卡尺、规尺、量规,分发各工坊!关键零件,尝试制作标准模具,减少对工匠个人手艺的过度依赖!”
“四、 编写工艺规范:将寒川铳的制造流程,分解为若干步骤,规定每个步骤的操作要领、使用工具、检验标准,编订成册,作为培训依据!”
“五、 建立检验制度:产出零件,必须经过标准量具检验,合格者方可流入下一工序或入库!不合格者,一律回炉或销毁!”
命令一出,众人皆感震撼!这无异于对延续了千百年的手工作坊模式,发起一场彻底的革命!
阻力,可想而知。
许多老师傅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外行指导内行,扼杀工匠的“灵性”和“手感”。
“每件兵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怎能用死板的尺子来框住?”一位打造刀剑多年的老匠师愤愤不平。
制作标准量具和模具本身,就是一项极其精细和困难的工作,对现有技术是巨大挑战。
习惯了随心所欲的工匠们,对严格的流程和检验感到极度不适,消极抵触情绪蔓延。
面对阻力,林牧之展现出铁腕决心。他亲自到工坊,召集所有工匠。
“灵性?手感?”他拿起两支无法互换零件的寒川铳,声音冷冽,“诸位请看!战场之上,士卒的性命,可能寄托于这虚无缥缈的‘手感’之上吗?!”
“我要的不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可以互换零件、可以在战场上快速修复的杀人利器!”
“标准化,非为扼杀技艺,乃为提升效率、保证质量、拯救生命!”
“抗拒标准者,便是与寒川生存为敌!寒川工坊,不留迂腐之匠!”
雷霆手段之下,加上禽滑略等核心人员的率先垂范,标准化改革艰难地推行开来。
过程是繁琐而痛苦的。标准司的人日夜测量、计算、争论,制定出一份份详尽的图纸和规范。工坊里,工匠们不得不放下熟悉的锉刀和手感,笨拙地学习使用卡尺、规尺,对照着图纸进行加工。废品率一度飙升,效率反而下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效开始显现。
第一批按照严格标准生产出来的寒川铳零件,被随机抽取组装,竟然真的实现了顺利互换!
更换一个损坏的弹簧,不再需要工匠反复修磨调整,只需从合格品库中取出一个,即可直接安装!
新培训的学徒,依照详细的工艺手册,也能较快地上手,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部件!
生产效率,在经历初期的阵痛后,开始稳步提升,成本得到控制。
当郑知远拿着第一批十支完全由标准化零件组装、性能高度一致的“制式寒川铳”,进行齐射演练时,那整齐划一的轰鸣声和精准的弹着点,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激动不已!
“好!好!这才是我寒川子弟应有的杀敌利器!”郑知远抚摸着冰凉的铳身,独眼放光。
标准化的理念,如同涟漪,迅速从寒川铳的生产,扩散到箭矢制造、刀剑锻造、铠甲打制乃至守城器械的工坊。寒川的军工生产,开始从杂乱无章、依赖个人的手工作坊,向着规范、统一、可复制的初级工业化模式艰难蜕变。
林牧之站在标准化作坊外,听着里面传来的不再是杂乱敲打,而是带有节奏的机械声和检验员的报数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标准化,乃工业之魂。”他对身旁的王玄策和禽滑略说道,“今日之寒川铳,明日之寒川,皆系于此。此步虽小,却是我寒川…迈向工业时代的第一步,也是最坚实的一步。”
寒川,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仅锻造着利刃,更在锻造着一套足以支撑其走向强大的、全新的生产体系。科技兴邦的道路,因“标准化”这三个字,变得更加清晰和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