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的标准化运动,如同为高速运转的工业巨轮注入了秩序的润滑剂,使得生产效率与装备可靠性显着提升。全军换装“雷火”步枪的步伐加快,新式炮兵的训练日益精进,整个寒川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气象。然而,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一种更深层次、更系统性的危机,正如同地下潜行的暗流,悄然汇聚,并在多个关键领域同时爆发,将寒川迅猛发展的势头,硬生生拖入了泥沼。

林牧之最先感受到的,是来自资源调配上的前所未有的压力。苏婉清几乎每日都带着沉重的账册前来禀报,眉头紧锁。

“主公,工造总局申报,为扩大‘银龙’炼钢工坊,需增调精铁三千斤,焦炭五千担,熟练工匠两百人…”

“军械所申报,为试制新式后装铳,需特等钢材千斤,精密车床五台,禽滑略先生点名要的几位大匠…”

“药石司华棠先生处,申请增拨硝石、硫磺及多种稀有药材,言新火药研制已至关键…”

“舆图司王大人处,恳请增派测绘人手及驮马,言边境新附之地舆图空白甚多…”

“就连被服厂,也因棉花供应不足,请求拨付专款向南境采买…”

每一份申请都合情合理,都关乎寒川的未来。然而,寒川的资源总量——人力、物力、财力,终究是有限的。宝山的矿藏虽丰,开采与运输能力有上限;工匠学堂培养人才的速度,远跟不上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财政更是捉襟见肘。以往可以集中力量办成一两件大事,如今却是处处要资源,行行喊饥渴。林牧之第一次感到,决策变得如此艰难,按下葫芦浮起瓢。

紧接着,是技术研发本身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鸿沟。

? 材料学的天花板:禽滑略雄心勃勃的“寒川二式”后装线膛枪项目,卡在了枪管钢材上。后装枪对膛压和闭锁强度要求极高,现有“银龙术”炼出的钢材,在反复射击的极限压力下,金属疲劳问题凸显,炸膛风险无法根本解决。而要炼出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的合金钢,涉及复杂的元素配比和热处理工艺,以现有的化学分析和控温技术,完全是盲人摸象,进展微乎其微。

? 动力核心的停滞:蒸汽机的探索,在完成了几个能“动起来”的模型后,陷入了漫长的停滞。热效率低下、密封难题无法解决、锅炉压力控制危险重重,输出的那点可怜动力,远不足以驱动任何实用机械。投入巨大,却看不到实用化的曙光,质疑声日益高涨。

? 化学的迷雾:华棠的“寒川一号”复合火药虽然成功,但性能提升已到瓶颈。她对硝化棉的稳定化处理、以及对更具威力的新炸药的探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缺乏理论指导,无数次试验换来的只是爆炸的危险和一堆无法解释的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在基础研究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

? 精密加工的困境:标准化要求极高的加工精度,但寒川的机床仍主要依赖水力驱动,刀具的硬度和耐用度不足,测量工具精度有限。制造高精度的齿轮、螺纹、膛线,依然极度依赖老师傅的“手感”,无法实现真正的、稳定的精密量产。

这些技术瓶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没有更好的钢材,就造不出能承受更高膛压的枪炮,新火药的威力也无法充分发挥;

没有强大的动力,就无法驱动更精密的机床,制约了整个工业的加工水平;

没有理论的突破,材料学和化学就只能停留在试错阶段,事倍功半。

更令人焦虑的是人才的极度匮乏。禽滑略、华棠这样的顶尖人才已不堪重负,他们既要管理,又要研发,还要教学,分身乏术。而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非一朝一夕之功。中层技术人才和熟练工匠的缺口巨大,导致许多项目因执行不力而延误或变形。

一股沮丧和迷茫的情绪开始在一些技术人员和工匠中蔓延。以往,目标明确,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就能带来显着的提升。但现在,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需要长期积累才有可能突破的瓶颈,人们感到了无力。努力似乎失去了方向,投入产出比急剧下降。

“主公…非是臣等不尽力,实是…实是前方似有无形之壁,任我辈如何冲撞,终难撼动。”禽滑略在一次技术研讨后,疲惫地向林牧之坦言,这位一向乐观坚韧的老匠师,眼中首次流露出了困惑。

华棠也忧心忡忡:“药石之研,如攀绝壁,进一步,难如登天。若无新法,恐…恐将停滞。”

林牧之听着核心臣僚的汇报,沉默地走到那幅巨大的寒川疆域图前。图上,寒川的版图在扩大,工坊的标记在增多,但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他却清晰地感受到了那无处不在的“瓶颈”之墙。寒川的科技之树,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生长后,似乎触及了当前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生长极限。资源、理论、人才、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成了制约发展的窄口。

这是一种与面对千军万马截然不同的压力。敌人是无形的,是规律,是基础,是积累的不足。它无法用刀剑劈开,无法用计谋绕过。

然而,林牧之并未被这困境吓倒。他深知,这是任何一个文明从模仿追赶到自主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阵痛。寒川之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拿来主义”和集中突破上的,而当容易摘取的果实都被摘完后,就必须面对深耕基础、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

“诸公,”林牧之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坚定,“今日之困,非败绩之象,实乃成长之痛!我寒川由一穷二白而至今日,所凭何物?乃不畏难、不信邪之志!”

“昔日,我等无钢、无铳、无药,尚能白手起家。今日,虽有瓶颈,然我辈已有基业,有学堂,有万千同心之士,何惧之有?!”

他走到案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舆图上:“此瓶颈,恰说明我寒川已行至新高之地,所见风景自然不同!突破此关,便是海阔天空!”

“然,亦不可盲目硬冲。”他话锋一转,展现出战略家的冷静,“当此之时,需调整方略:

一、 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优先保障已具雏形、关乎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之项目(如“雷火”步枪量产、复合火药完善、防御工事建设),对远期项目(如蒸汽机)可暂缓投入,转为基础研究与技术储备。

二、 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加大力度培养人才,尤其是通晓算学、物理、化学之基础人才。鼓励工匠总结经验,着书立说,将经验上升为理论。

三、 开阔视野,博采众长。皇甫嵩,加大情报搜集力度,不仅限于军情,更要关注外界学术动态、技术奇巧,或可有所借鉴。

四、 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告诫众人,技术突破非一日之功,需有‘十年磨一剑’之决心!勿因一时困顿而气馁!”

林牧之的定调,如同给躁动的人心注入了一剂镇静剂。众人意识到,面对瓶颈,浮躁和冒进毫无益处,需要的反而是冷静、耐心和更加科学的策略。

寒川的科技兴邦之路,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高歌猛进的“冲刺期”,转入了攻坚克难的“平台期”与“积累期”。前方道路依然漫长,迷雾重重,但寒川人已然明白,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能造出多么犀利的武器,更在于拥有突破重重困境的智慧、韧性与体系力量。这场与“瓶颈”的较量,将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更加考验寒川的底蕴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