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196章 修建道路桥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水泥的意外发明,如同在寒川技术发展的沉闷困局中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扩散的革新涟漪。当林牧之与核心层还沉浸在这种灰色粉末所带来的“化泥为石”的震撼中时,一个更为紧迫、更为宏大的应用场景,已迫不及待地摆在了面前——寒川日益臃肿迟缓的交通命脉。

“宝山”至麒麟工业区的“黑血之路”,虽经持续整修,但本质上仍是一条拓宽的土石便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重载的煤车、矿车深陷泥潭,牲畜累毙道旁的情景屡见不鲜。运输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工业心脏的搏动。更严峻的是,寒溪及其支流纵横交错,虽提供了水力,却也成为陆路交通的天堑。现有的桥梁多为木结构,承载力有限,且易腐朽、怕火攻,每逢山洪或敌军偷袭,便有断绝之虞。一条重要的运粮通道,就因唯一的一座木桥被洪水冲垮,导致前线军粮补给延误了整整五日,险些酿成兵变。

“主公,路桥之弊,已成我寒川气血不畅之痼疾!”王玄策指着地图上那些象征道路的纤细线条和代表桥梁的脆弱符号,忧心如焚,“物资转运,耗时倍蓰;大军机动,受制于天;商旅不通,财源枯竭。长此以往,纵有金山银山,亦困死腹地!”

禽滑略也从工造角度补充:“新型火炮愈发沉重,现有桥梁难以承载,如何奔赴前线?水泥此物,若真如试验般坚不可摧,正可为此痼疾,下一剂猛药!”

林牧之凝视地图,目光顺着那条坎坷的“黑血之路”和横亘的寒溪延伸。他深知,道路与桥梁,是一个政权控制疆域、调动资源、繁荣经济的血管。血管不通,再强壮的身体也会瘫痪。水泥的出现,提供了强化这些血管的史无前例的材料基础。

“欲通天下,先修路桥。”林牧之的声音斩钉截铁,“水泥之利,当先用之于筑路架桥,打通我寒川之任督二脉!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基业!即日起,成立‘路桥营造司’,由王玄策总揽,禽滑略协理,调集人力物力,以水泥为利器,大修路桥!”

一场规模空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寒川境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此次建设,并非简单的修补补,而是一次基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彻底升级。

一、 “黑血之路”的硬化:第一条水泥官道。

“宝山路”被选为首个示范工程。以往修路,无非是平整地基、铺设碎石,遇水则几乎无解。如今,有了水泥,工艺彻底变革:

? 地基革命:工程队首先深挖路基,夯实基础,并铺设一层厚厚的碎石作为垫层,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土方工程。

? 模板与浇筑:木匠制作了长长的木模板,固定于路基两侧。随后,将按比例混合的水泥、砂、石(骨料)加水搅拌成混凝土,用人力或简单机械浇筑入模。

? 振捣与养护:工匠们用木棍或特制的夯具进行振捣,排出气泡,使混凝土密实。浇筑完成后,覆盖草席,定期洒水养护,这是保证水泥强度形成的关键,也是禽滑略团队经过多次失败才掌握的要诀。

? 切缝防裂:根据试验经验,在水泥板铺设一定长度后,用工具切割出伸缩缝,以防止因温度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开裂。

施工过程极其艰苦,耗费巨大人力。但当第一段长约一里的水泥路面凝固硬化后,其效果震撼了所有人:路面平整如镜,坚硬如铁,雨过之后,毫无泥泞,车马通行其上,平稳迅捷,效率倍增!往日需要大半日的路程,如今仅需两个时辰!运煤车的载重也可大幅增加。这条“黑金大道”迅速成为寒川工业的生命线。

二、 跨越天堑:第一座水泥大桥。

架桥的挑战远比修路巨大。选址在寒溪下游一处河面较窄、水流相对平缓之处,修建连接主城与新兴屯田区的“通济桥”。

? 桥基攻坚:最大的难点在于水下桥墩的修筑。工匠们先打下密集的木桩作为围堰,抽干局部河水,清挖至坚硬河床,然后浇筑巨大的水泥混凝土桥基。这个过程反复失败,遭遇水流冲刷、围堰渗漏等困难,最终依靠改进的水下施工法才得以完成。

? 桥体结构:桥墩建成后,在其上搭建拱形木模,然后浇筑水泥混凝土拱券。这是对水泥抗压强度和施工技术的极限考验。禽滑略亲自计算拱券的弧度与受力,确保万无一失。

? 合力协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测绘定线、材料运输、模板制作、混凝土搅拌浇筑、后期养护等各环节紧密配合,极大地锻炼了寒川的工程组织能力。

当最后一块模板拆除,一座拥有三个巨大拱券、桥面宽阔、气势恢宏的水泥大桥横跨寒溪时,两岸百姓欢呼雷动!以往依靠摆渡或枯水期涉险过河的历史一去不返。牛车、马车、军队、商队可常年无阻通行。此桥不仅便利交通,其坚固的形象,更成为寒川实力与信心的象征。

三、 技术扩散与挑战。

随着“黑金大道”和“通济桥”的成功,水泥路桥的修建迅速向其他战略要道推广。通往边境要塞的“烽火道”、连接各大矿场的“矿运道”相继开工。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梁的修建,都是一次技术的再实践和经验的再积累。

挑战也随之而来:

? 材料供应:水泥产量一度跟不上需求,新建的水泥工坊全力运转。

? 工艺普及:需要大量培训懂得水泥特性的工匠,养护等关键环节常被忽视,导致早期部分路段出现开裂。

? 成本压力:大规模建设消耗巨大,财政压力骤增,苏婉清不得不精打细算,多方筹措资金。

? 自然挑战:在山区修路面临开山凿石的难题;在沼泽地带修路需要特殊的地基处理技术。

然而,利远大于弊。交通的改善,立竿见影地带来了诸多效益:

? 军事机动性大幅提升,部队调动、物资补给速度成倍增长。

? 经济活力被激发,区域间物资交换频繁,商税增加。

? 统治力度加强,政令传达、人员往来更加便捷,偏远地区与核心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 民心凝聚,百姓亲眼目睹天堑变通途,对寒川政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林牧之多次亲临重大路桥工程的竣工现场。他站在宽阔坚实的“通济桥”中央,俯瞰脚下奔流的寒溪和桥面上川流不息的车马人流,心中感慨万千。

“昔日,寒溪阻隔,两岸如天涯。今日,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他对随行的王玄策、禽滑略等人说道,“路桥一通,百业皆活!此非仅土木之功,实乃强国之基,富民之本!”

“然,此乃开端。”他遥望远方连绵的群山和更广阔的疆域,“寒川之路,当不止于此!朕要让我寒川之车马,能通北狄之草原,能达西羌之高原,能至江南之水乡!这水泥铺就之路,便是我寒川未来扩张之轨迹!”

“传令:嘉奖所有路桥建设有功之臣!路桥营造司,需制定长远规划,逐年拓展,将我寒川疆土,紧密相连!”

寒川大规模修建水泥道路与桥梁的举措,是其科技兴邦战略从军工领域向民生与基础设施领域深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极大提升了寒川内部的运转效率和军事潜力,更深刻地改变了寒川的地理格局与经济发展模式。这条条灰白色的坚实道路,如同寒川躯体上新生的、强健的血管,为其持续成长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也为其未来的宏图霸业,铺就了坚实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