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的科技之力如奔涌江河,经 “科技强军融合策” 与 “科技普惠民生” 二策引导,已深度渗入军政民生诸域,显露出改天换地的磅礴潜力。然当此洪流奔涌之际,一则关乎长远的根本危机 ——人才枯竭之阴影,恰如水下暗礁渐露峥嵘,其严峻性更胜资源短缺与技术瓶颈。

寒川科技初兴之时,多赖少数顶尖奇才支撑。禽滑略主工造,华棠掌药石,二人如双子星辉,照亮寒川科技崛起之路。彼辈凭超凡智识、惊人毅力,几以一己之力开拓各领域局面。然今时不同往日,科技枝蔓日繁,应用范畴日广,研发深度日深,禽滑略与华棠早已力竭难支:既需主导核心技术攻关,又要统管庞大机构、应对繁杂政务,更需分心培育后继者,实乃超负荷运转。

危机征兆,已在诸般关键节点同时爆发。

工造总局内,禽滑略呕心沥血绘就的 “寒川二式” 后装枪核心机构图纸,纹路精密、机理精妙,却难寻足量能全然领会、精准锻造关键部件的高阶匠师。即便工坊内几位资深大匠,虽手艺精湛,却难解图纸背后的力学精要,致试制品故障频发。禽滑略无奈,只得事必躬亲逐一指导,终日疲惫不堪。

药石司中,华棠对磺胺衍生物的钻研已深入微观肌理,亟需大批精通药性、能精准配比且善记录分析的助手。然现有属吏多仅能胜任粗加工与简单操作,对华棠提出的复杂实验设计全然茫然,研究进度大受阻滞。

更令人忧心者,军医院急缺能独立完成清创、缝合、配药的合格医护兵;新建水泥工坊渴求通晓配方、善控窑温的技术员;即便是推广新式农具,亦少能向农夫讲解原理、维修故障的农技员。各行各业皆呼 “缺人”,且所缺非寻常劳力,乃是懂技术、善实操的专业人才。

一场关乎人才危机的急议,于都督府召开。禽滑略面带倦色,声线沙哑:“主公,臣纵有三头六臂,亦难撑起这工造万里江山。图纸易画,然能悟其神、赋其形之巧手,百中无一!长此以往,纵有千般妙想,终成空中楼阁!”

华棠亦忧心忡忡:“药石之秘,深如瀚海。若无后继者潜心钻研,仅靠臣一人摸索,恰似夜行深渊,步履维艰。人才不继,则技术必断流!”

王玄策从全局视角补充,一语中的:“主公,此非禽、华二位先生之过,实乃我寒川育才根基本就薄弱!往日只重人才之用,轻忽培育之责;只重顶尖之才,漠视根基之众。今时科技之树欲参天,然其根系 ——人才之林,却稀疏羸弱,何以支撑?”

林牧之静听诸臣忧思,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因人才短缺而停滞的项目奏报,心中凛然。他深知,寒川科技兴邦之大厦,若无常备且持续壮大的人才梯队为基,终是沙上之塔,难久立于世。一时之技术突破可赖天才,一国之科技兴盛必凭体系。

“诸公所言,切中要害!” 林牧之语声凝重而坚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寒川可于数载间炼精钢、铸利铳,然培育一代通技艺、明事理之人才,其功更缓,其业更艰!”

“然此事关涉国运,纵难亦须为之!科技要兴邦,人才须先行! 即日起,朕当举寒川之力,构建一套自启蒙至专精、融理论于实践、覆盖军民、贯穿始终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此实为根本大计,千秋基业!”

一场为寒川科技事业打造 “造血机制” 的系统工程,在林牧之亲自主持下全面启动。其核心,是建立多层次、多通道、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架构。

一、 夯实根基:普及启蒙与基础教化。

林牧之深知,专业人才必自广阔民众中选拔,故强力推进此前已见成效的扫盲与基础教育。

扩大蒙学:于各城镇、大型屯田点广设 “寒川蒙学堂”,令适龄孩童尽数入学,修习《寒川千字文》《实用算学》《寒川地理简编》等基础课业,旨在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为日后选拔技术人才筑牢基数。

深化扫盲:在军营、工坊、乡村持续开设扫盲班,教学内容自单纯识字,拓展至基础格物常识(如杠杆之理、浮力之妙、节气之序等),唤起普通士卒与工匠对天地规律的探究之心。

编撰教材:召集学者与工匠,编着通俗易懂的《格物启蒙》《百工图说》等科普典籍,于民间传播科学思想,播撒技术火种。

二、 建立阶梯:专业化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普及教育之上,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阶梯,层层递进。

初等技工学堂:于各大工坊区、矿区周边,设 “艺徒学堂”,招收蒙学结业生或有潜力的年轻工匠,开展定向授艺。如 “麒麟锻造学堂” 专授金属锻打之技,“宝山矿务学堂” 专传采矿冶炼之法。学制一至两年,重实操能力,结业后直接入对应工坊任技术工匠。

高等技术学院:升级原有 “技术学堂”,设 “寒川工造学院” 与 “寒川药石学院” 两所高等学府。禽滑略、华棠分任院长,抽调顶尖技术骨干任教。招收优秀技工学堂结业生或有实践经验的工匠、药师,开展系统理论讲授与专业技艺传授,修习机械原理、材料之学、化学精要、药理深义等进阶内容,培育工程师与高阶技师的后备力量。

专项进修与研究院:针对尖端领域,设 “高等研究院”,如 “火药研究院”“精密机械研究所” 等,由禽滑略、华棠等宗师亲领最优秀的学子与青年才俊,攻坚前沿课题,培育领军之才与高阶研发匠师。

三、 创新机制: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为避 “纸上谈兵” 之弊,林牧之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创新培养机制。

工学交替:于技术学院推行 “课堂研学 - 工坊实操” 交替模式,学子一段时日内在校研习理论,一段时日入对应工坊亲手操作,遇有疑难再回课堂研讨求解,往复精进。

项目式教学:以实际技术难题为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如让学子尝试设计新农具、改良火药配方,在实战中锤炼本领、积累经验。

大师带徒制:鼓励禽滑略、华棠等国之瑰宝,各择数名核心弟子重点培育,口传心授技艺与科研精神,确保绝学传承。

四、 激励与保障: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

地位与待遇:明定规制,自技工学堂至高等学院的优秀结业生,依成绩授 “技术职称”(如匠士、匠师、大匠师),享对应俸禄与社会尊荣,若有重大技术革新,更可获封爵位。

专利与奖励:将专利制度与人才培养绑定,鼓励学子在修业期间钻研新技、创制新法,其成果受专利保护,且可获重奖。

畅通晋升渠道:确保技术人才在官僚体系内有明确晋升路径,技术官员与行政官员地位平等,甚者可更优。

体系的成效与挑战。

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非一蹴可就,初推之时面临师资匮乏、教材短缺、观念阻力等诸多难题。然林牧之以莫大决心持续投入资源,数年之后,成效渐显:工造总局新晋年轻匠师,已能独立承造更复杂的器械部件;军医院涌现出首批经系统培训的 “医师”,而非仅靠经验的 “郎中”;乡村亦有了懂选种施肥的 “农技员”。虽顶尖人才仍稀缺,然人才基数日扩,梯队渐成规模。

一日,林牧之视察寒川工造学院,见讲堂内,年轻学子围据禽滑略所绘图纸,热议齿轮传动比的优化之法;实习工坊中,彼辈娴熟操作机床,动作精准。禽滑略在侧欣慰道:“主公,假以时日,此间学子必有超越老臣者!寒川工造,后继有人矣!”

林牧之颔首,对随行的王玄策等人感慨:

“人才者,国之重器,远胜千军万马! 今日播此育才之种,他日必成参天巨木,荫庇我寒川万代!”

“传令:此育才之策,定为永制!寒川岁入,须有定例投入教化!朕要令寒川之地,学堂林立,弦歌不辍,巧匠辈出,智者云集!如此,科技兴邦方有永不枯竭之源头活水!”

寒川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标志其科技兴邦战略实现了从 “倚重天才” 到 “凭恃制度” 的关键跨越。这套体系虽尚显稚嫩,却为寒川科技事业注入了最珍贵的可持续基因 —— 寒川的科技之火,不再仅靠少数精英苦撑,而有望成为万千受过教化之辈共同参与、薪火相传的文明盛举。这无声的奠基,其深远意义远胜任一具体技术发明,终将成为寒川走向真正强盛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