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一式蒸汽机那划时代的轰鸣,尚未在麒麟山谷中完全褪去;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激起的思想涟漪,仍在朝堂议事与市井闲谈间缓缓荡漾。站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林牧之的目光早已超越单一技术突破的喜悦、一时观念纷争的局限,投向了更为辽远宏大的未来。数载以来,科技兴邦战略从雏形初现到燎原成势,从荆棘丛生到硕果盈枝,此刻已然到了为这条波澜壮阔的征途,勾勒终极蓝图、确立精神灯塔的时刻 —— 明晰寒川科技兴邦的最终愿景。

这一日,无盛大庆典之仪,林牧之却将王玄策、禽滑略、华棠、郑知远、苏婉清、皇甫嵩等核心重臣,召集至都督府深处一间僻静的观星阁。阁内无金玉装饰之繁,唯北境浩瀚星空图悬于东壁,中央置一巨大寒川疆域沙盘,其上城镇、官道、工矿、农田、要塞皆按比例标注,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烛火摇曳间,氛围庄重肃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未来哲思。

林牧之负手立于星空图下,玄色袍角在烛光中映出沉静轮廓。他缓缓转身,目光扫过众臣 —— 王玄策眉宇间藏内政之稳,禽滑略指尖留工造之痕,华棠神色含医者之仁,郑知远身姿显将帅之刚,苏婉清眼底映财计之细,皇甫嵩言谈露谍报之慎。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皆透着对寒川的赤诚与坚定。

“诸公,” 他的声音平静却穿透时空,似携北境长风之力,“自寒川草创,至今已历数载春秋。我等自钢铁与火药中觅求生之路,于筚路蓝缕中筑兴邦之基。‘科技兴邦’四字,从最初朝堂之上的一句倡议,到如今渗透工、农、军、医、教各域的燎原之势,早已深刻重塑寒川之肌体、淬炼寒川之魂魄。”

他缓步走向沙盘,指尖轻划过象征军工工坊的标记,继而移向代表惠民药局与新农田的区域:“如今,我军锐器列装过半,边防棱堡固若金汤;麒麟工业区工坊林立,百业初呈兴旺之态;水泥官道通达千里,物流民生渐趋安便;蒙学、技工学堂、高等学院次第兴起,人才梯队初现雏形。此等成就,非朕一人之功,实乃诸公殚精竭虑、万民同心戮力之果,朕心甚慰。”

话锋稍顿,他语气转沉,目光愈发深邃:“然,今日召诸公至此,非为细数过往功劳,乃欲与诸公共思一根本之问:我寒川推行科技兴邦,究竟欲至何方?其最终目的,是止于称霸北境、睥睨群雄?是限于积攒财富、尽享繁华?抑或,有更高远的追求?”

此问一出,阁内陷入短暂沉静。数年来,众臣或忙于应对边境战事、或攻坚技术瓶颈、或统筹民生资源,虽皆以 “强国求生” 为明确目标,却鲜少有余暇沉心思考这一战略的终极意义。

片刻后,王玄策率先出列,拱手作答,语气含士人理想之诚:“回主公,臣以为,科技之兴,终极目的当在‘致太平、利民生’。如《礼记?礼运》所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科技之力,当用于消弭战祸、安定四方,使寒川之民安居乐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乃儒家仁政理想,亦当为科技之归宿。”

禽滑略随之开口,指尖下意识摩挲腰间工具袋,言辞带工匠务实之切:“主公,臣一生与钢铁、机械、图纸为伴,深知器物本身无善恶,全在人之运用。科技兴邦之最终愿景,不应是使人沦为器物之奴,而应是借科技之力,使人更加强大 —— 御寒暑之苦,抗疾病之厄,克自然之限,得生存之自由。让寻常百姓亦能借新技之便,少受劳作之累。”

华棠上前一步,语气温和却藏医者之坚定:“臣以为,科技之极高境界,在于洞悉生命之奥妙、祛除疾苦之根源。从磺胺救士卒之命,到惠民药局治百姓之病,再到未来探索疫病防治之法,皆为守护‘生命’二字。故科技之终极关怀,当是使众生能远离病痛,尽享天年,不负此生。”

郑知远按剑而立,声如金石,显将帅之魄:“主公,末将镇守边防多年,深知‘弱国无外交,强军方有和平’。科技强军,非为穷兵黩武、征战杀伐,实为‘铸剑为犁’之基 —— 唯有拥有足以震慑任何强敌的战力,方能阻战于未发,换寒川万世安宁,使百姓免于流离之苦。”

苏婉清执账册于手,言辞含财计之细:“科技兴邦,当使财富如活水循环,而非死水淤积。其最终愿景,应是物阜民丰 —— 工坊出精品,农田产五谷,商旅通四方,使寒川无饥馑之苦、无匮乏之忧,百姓仓廪实而礼节生。”

皇甫嵩最后发言,神色凝重,露谍报之慎:“科技亦当为寒川之‘耳目’—— 以望远镜察边境之变,以密码体系保政令之密,以情报网络知天下之势。使寒川既能洞悉外事、明辨是非,亦能内安黎庶、稳定根基,此乃科技于治理之价值。”

众臣之言,或从民生、或从器物、或从生命、或从和平、或从经济、或从治理,角度各异却初心相通,共同勾勒出一幅超越 “武力” 与 “财富” 表层的、更丰满深刻的文明图景。

林牧之静听良久,脸上渐露欣慰而深邃的笑容。他走到阁楼窗边,推开木窗,清冷的夜风吹入阁内,携来远方工坊隐约的机械运转声、田野间的泥土气息,还有惠民药局方向传来的零星灯火暖意。他遥望星空,似与天地对话,缓缓开口:

“诸公所言,皆为至理,皆契寒川之需。然,朕以为,寒川科技兴邦之最终愿景,非以上任一者可单独概括,而应是诸般理想的融合与升华。”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声音清晰而坚定,似在宣告一个文明的誓言:

“朕心中,寒川科技兴邦之最终愿景,乃是 —— 凭借科技之伟力,融以人文之关怀,将寒川建设为‘富强而仁爱、先进而和谐、开放而自主、引领时代而造福万民’的新文明之邦!”

言罢,他重回沙盘前,指尖坚定点在沙盘中央的寒川主城标记,逐一阐释这一愿景的四大支柱:

其一,富强而仁爱

科技必为寒川铸 “富”“强” 之基。然 “富” 非仅国库充盈,更在藏富于民 —— 使百姓仓廪实、衣食足,切实享有新式农具减劳作之苦、惠民药局免疾病之忧、水泥官道便出行之利;“强” 非仅军力无敌,更在内在强健 —— 产业体系完备、技术根基扎实、应急能力过硬。而这 “富强”,必须以 “仁爱” 为魂:华棠之医药,当普惠街巷贫者;王玄策之农工,当泽被乡野农户;即便郑知远之强军,亦为守护妇孺安宁。绝不容科技沦为少数人敛财之具、压迫百姓之器。此乃科技应有的温度,亦是寒川立国之德。

其二,先进而和谐

寒川当永葆对先进科技的追求,敢为天下先 —— 在钢铁冶炼、动力机械、医药研发、农业改良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引领时代潮流。然 “先进” 绝非以破坏为代价,必须与 “和谐” 相伴:科技发展需与自然和谐 —— 采矿有度、伐木补植、治水循理,绝不竭泽而渔、毁子孙后代之根基;科技应用需与社会伦理、传统文化和谐 —— 以科技助文教传播(如改良印刷术刊印经典),以文教导科技方向(如以 “经世致用” 规导技术应用),使社会在变革中不失稳定,在创新中凝聚共识。此乃科技应守的尺度,亦是寒川发展之智。

其三,开放而自主

寒川之科技,当持海纳百川之姿 —— 积极与周边城邦、远方文明交流,汲取他国在数学、天文、工艺等领域的有益成果,补己之短。然 “开放” 必须以 “自主” 为根:核心技术(如 “银龙” 炼钢术、磺胺制备法、蒸汽机核心设计)必须牢牢掌握于己手,绝不受制于人;创新之魂必须扎根寒川土壤 —— 基于寒川的资源禀赋、民生需求、战略环境研发技术,而非盲目照搬外来模式。要在交流中学习、在竞争中超越,最终形成兼具寒川特色、可持续进化的科技体系。此乃科技应有的骨气,亦是寒川自立之本。

其四,引领时代,造福万民

此为愿景之最高追求。寒川科技兴邦,志不止于一邦强盛 —— 待技术体系成熟、国力积蓄充足,当以科技成果惠及周边:以良种解邻邦饥荒之苦,以医药救他国疫病之厄,以防御技术助弱邦阻战乱之祸;更欲以 “科技 + 仁爱” 的理念,影响天下文明走向,使 “寒川” 二字,成为进步、智慧、仁德的象征,最终推动天下从纷争走向大同。此乃科技应有的格局,亦是寒川济世之怀。

林牧之的阐述,如洪钟大吕在观星阁内回荡,每一字每一句,皆叩击众臣心灵。这已非简单的强国目标,而是一幅关于文明形态的宏伟构想 —— 以科技为骨、以仁爱为魂,兼具力量与温度、创新与传承、自立与包容。

“此愿景,非一蹴可就,路漫漫其修远兮,或许需我辈倾尽一生,乃至数代寒川人接力耕耘,方可见其雏形。” 林牧之的声音中,既有对征途漫长的清醒认知,更有对未来的坚定期待,“然,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自明日始,我寒川一切科技政策之制定、项目之推进、人才之培养,皆需以此愿景为圭臬 —— 合则行,不合则改,确保每一步都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他抬手拢了拢袍袖,目光扫过众臣,语气郑重而恳切:“望诸公,与朕同心同德,以此愿景为毕生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寒川万千子民,更为这天下苍生,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科技照亮文明之路的新时代!”

夜渐深,观星阁的烛火依旧明亮,映照沙盘上寒川疆域的轮廓,也映照众臣眼中燃起的信念之光。寒川科技兴邦的最终愿景,如同一颗承载文明火种的种子,深深植根于这片历经磨砺却愈发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更烙印在每一位开拓者的灵魂深处。这不仅是第二卷《科技兴邦》的圆满终章,更是寒川迈向更辉煌未来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