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的科技之树,枝叶已遍覆疆域而荫庇苍生,根系更深入民间沃土愈发坚韧。从田间革新的高效农具到街巷初燃的燃气灯光,从救死扶伤的磺胺药粉到惠及寻常百姓的粗瓷器皿,科技的福祉如涓涓细流,渗透进寒川子民衣食住行的每一处细节,悄然重塑着社会肌理,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心性与认知。然而,立于第二卷即将收官的历史隘口,林牧之的思绪并未停驻于这些具象的成就。他如勤勉的园丁,赏罢枝繁叶茂之景,更将目光投向滋养树木的土壤,以及决定其长远命运的文明根基 —— 寒川倾举国之力培育的 “科技之树”,其终极存在意义究竟为何?它终将为寒川塑造出怎样的文明形态?

这一日,林牧之摒去繁复仪仗,仅携两名贴身侍卫,重访麒麟工业区。他未入喧嚣的工坊集群,反倒走向工业区边缘、毗邻寒溪的 “格物实证园”。此地是禽滑略、华棠等人依 “格物致知” 理念所设,既是露天实验室,亦是思想交流之所。园内陈列着简易水力模型、光学演示装置、小型气象观测站,甚至辟有一小片用于轮作与肥力试验的 “验田”。彼时夕阳西斜,余晖为冰冷的器械镀上暖金,园内静谧中透着思辨的气息,恰合沉想之境。

林牧之驻足于一架借溪流驱动、持续为 “验田” 提水的翻车(龙骨水车)模型前。清澈溪水随器械运转周而复始,升腾又洒落,浸润着田禾。他伸手触碰水流,感受其清凉与力道,脑海中却浮现出宝山矿井深处那台与地下水搏杀的蒸汽机原型 —— 同是借自然之力,一者古朴循环、润物无声,一者雄浑进取、改天换地。

“顺天时,借水力,润物无声……” 他低声沉吟,“役火蒸,驱铁兽,改天换地…… 我寒川所行之路,究竟当以何为归?”

沉思之际,一阵稚嫩的争论声自不远处传来。几名蒙学堂的少年,正围着一位年轻教习,在演示杠杆原理的 “衡器(天平与秤杆) ” 旁激烈探讨。他们未止步于死记 “力臂越长越省力” 的结论,反倒以不同重物、不同支点反复试验,验证各自猜想,更争论着实验结果与书本记载略有偏差的缘由。年轻教习不直接作答,仅引导他们观察、记录、再试,尽显循循善诱之态。

林牧之悄然趋近,凝神旁观。见一名少年因自身预测被实验推翻而懊恼挠头,却转瞬重拾好奇调整砝码,他心中骤然亮起一道光 —— 这绝非寻常蒙学课程,而是迥异于传统记诵之学的新求知方式正在萌芽:重实证、敢质疑、求逻辑。这看似细微的转变,其意义未必逊于铸造一门利炮。

日暮时分,林牧之在格物园石亭召来禽滑略与华棠。他未问及具体技术进展,反倒抛出一个看似宏大的问题:

“滑略、华棠,你二人耗尽心血钻研工造、药石之术,所求仅为寒川甲坚兵利、仓廪充实吗?”

禽滑略沉思片刻,肃然答道:“回主公,臣年少时,或仅为奇技淫巧所惑。然经世事打磨,尤其目睹科技救万民于危难、开山河以利民后,臣渐悟:科技之力,实为延展人之所能、解民生之艰厄、探天地之奥秘。铸利铳,是为止战保民;研蒸汽,是为代人力之劳;究格物,是为明万物之理。其终极指向,臣以为,在于使人更成其‘人’—— 更能主宰自身命运,更能洞悉所处世界。”

华棠目光澄澈,接语道:“臣深以为然。药石之道,表面是君臣佐使、祛病延年,实则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探索。臣每破解一疾、每探明一理,便觉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又进一分。科技之效,短期在治病救人,长远则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福祉与智慧。若寒川之科技,能助世人稍离病痛之苦、稍添寿考之乐,便是无上功德。”

二人之言深深触动林牧之。他起身凭栏远眺,工业区的灯火渐次亮起,与天际繁星交相辉映,恍若文明星火。

“延展人之所能,增进人之福祉,探索天地奥秘……” 他轻声复述,心中豁然开朗,“善哉!此乃科技之树的文明之根!”

他转身面向二人,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明悟:“我寒川推行科技兴邦,志向岂止称霸一方?事业岂仅富国强兵?我等孜孜以求者,实为开创一种全新文明范式—— 一种将理性探索、人本关怀与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文明!”

继而,林牧之系统阐述了他酝酿已久的 “科技文明观”:

“其一,科技文明,是以‘格物致知’为基的理性文明。它要求我辈不盲从权威、不固守陈规,凡事必求实证、循逻辑。需让寒川孩童自蒙学起,便习得观察、提问、验证之法;需让质疑与探索的精神,成为社会风尚。如此,寒川方能挣脱愚昧桎梏,永保清醒认知。”

“其二,科技文明,是以‘仁爱惠民’为魂的人本文明。科技之力无论何等强大,其指向必须是人的幸福与尊严 —— 当用于减轻劳作之苦、消除疾病之厄、创造丰裕之资、守护安宁之境。绝不容许科技沦为压迫工具、战争帮凶。寒川之剑,唯为守护和平;寒川之药,唯在普惠众生。此乃科技之温度,文明之底线。”

“其三,科技文明,是以‘天人合一’为境的可持续文明。我辈深知,人力有尽时,物产有竭日。故科技之用,必怀敬畏之心,取予有度;必法自然循环之理,求万物和谐共生之道。寒川的强盛,绝不能以青山秃、河水污、地力衰为代价。此乃文明之远见,子孙之福泽。”

“其四,科技文明,是以‘海纳百川’为魄的开放文明。真理无穷尽,智慧无边界。寒川虽处北境边陲,心胸却不可狭隘。当勇于吸纳一切先进知识,善于与外界交流切磋;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绝不闭门造车。需让寒川成为天下智者心向往之的思想交汇之地。”

“此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林牧之语气坚定地总结,“理性确保方向无偏,人本确保目标崇高,可持续确保根基稳固,开放确保活力不竭。这,便是朕为寒川规划的文明之根!”

“然,铸就此等文明,绝非易事。”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它将面临传统观念的阻挠、资源分配的冲突、外部环境的挑战,甚至成功后的骄矜自满。但此乃千秋大业,值得我辈倾尽心血,终生为之奋斗!”

禽滑略与华棠听罢此番宏论,心潮澎湃,离席躬身:“主公之见如拨云见日,令臣等茅塞顿开!往日臣等仅知埋头钻研技艺,今日方知肩上肩负的,是文明传承之重责!臣等必竭尽所能,不仅做科技之工匠,更愿为文明之基石!”

夜幕完全降临,格物园内灯火通明,与星空连成一片。林牧之深知,第二卷《科技兴邦》的叙事,至此可画上圆满句号。这一卷所记录的,不仅是一系列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更是一个边陲势力通过对科技的执着追求与深刻反思,初步确立起面向未来的独特文明认同与发展路径。

那棵深植于寒川土壤的科技之树,其目标已非单纯的枝繁叶茂,而是要成长为一种全新文明形态—— 既有强大力量,又含人文关怀;既敢开拓进取,又懂敬畏平衡;既立足自身特色,又胸怀广阔世界的理性、仁爱、可持续、开放之文明。

寒川的未来,也因这份文明构想被赋予更深远宏大的意义。科技兴邦的第二卷,在这场关于文明根基的深刻思辨中庄严落幕。而即将展开的第三卷,必将在这坚实的文明根基之上,演绎出更为波澜壮阔的铁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