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抗日锄奸特战队 > 第144章 钦差的暗中考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走向根据地深处的时候,王汉臣看着眼前激昂红火的训练场面,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钦佩之情。难得的严肃道:”原本以为,经过一场惨烈的大战,宋司令的队伍必定会士气低落,一片哀鸿。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完全出乎本人的意料。

这里的官兵一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一片风风火火的练兵高潮,宋司令带的一手好兵啊。佩服,佩服。“

宋剑飞站在一旁,坦然地笑着,他的笑容中透露出满满的自信与骄傲。

坦然的向王汉臣解释道:“虽然我们遭受了严重的牺牲和伤亡,但我的手下官兵们都明白,这是为了抗击日寇而付出的代价。他们为能够在这场战斗中杀敌无数感到骄傲,因为这也实现了那些牺牲兄弟们的夙愿。

所以,没有人会为兄弟的牺牲而感到沮丧而士气低迷。相反,他们因为未能继续杀敌而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下一次战斗中杀更多的鬼子。

这种渴望杀敌的热情,让他们更加刻苦地训练,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这就是战士有理想,前途有希望吗。”

王汉臣听着宋剑飞的话,对这支队伍的坚韧和勇气深感敬佩。

王汉臣面带笑容,手指着那些在山林中穿山过岭的跑步军队,好奇地问道:“我能理解拼刺、射击和投弹这些训练项目,但我看到那些官兵们不仅背着沉重的包袱,还扛着枪支、携带着弹药,这样穿山越岭地奔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这个有必要吗,这会有巨大消耗的。”

王汉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种穿山越岭的拉链跑步训练,实在是太耗费军装、鞋袜了。

而且,这还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训练,意味着士兵们需要大量的食物和营养吗,来补充身体。

如此一来,士兵们的胃口必然会大增,这无疑会给东家带来沉重的负担。那可都是钱啊。

要知道,无论是国府还是各路军阀,都没有太多的资金来维持军队的开支,所谓的“厉行节约”,自然就成了每一个养兵之人的首要原则和必要手段。

面对王汉臣的疑惑,宋剑飞并没有丝毫隐瞒,坦率地回答道:“这是一支刚刚加入我部的军队,为了能够与我原先的军队迅速形成默契,并达到行动上的统一,他们正在加紧训练长途越野的能力。”

宋剑飞一脸严肃地解释道:“这么说吧,我的队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深深地扎根在这个敌人的后方。

我们要与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我们的鬼子进行周旋,最终目标是打回老家去。”

他不断地强调“我的队伍”和“我的兵”,以及要在这里扎根、打回东北的宗旨,这其实是在含蓄地提醒王汉臣,不管你代表谁来,都请不要对我的队伍有任何非分之想,以免重蹈我之前掏枪毙了你的覆辙。

“我的部队在未来的作战核心模式是,长途奔袭,运动游击。

如果我们有把握战胜敌人,那就果断出击,扩大战果;但如果遇到实力过于强大的敌人,我们绝不能硬拼,而是打不过就跑,确保不被鬼子追上。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追击的时候,要像疾风暴雨一样迅猛,痛打落水狗;而在打不过的时候,要像风一样迅速转移。不要成了鬼子的枪下鬼。”

王汉臣听后,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笑容:“老弟,你可真是个实在人啊,竟然能当着这么多手下官兵的面,说出‘打不过就跑’这种让人泄气的话,你就不怕影响军心士气吗?”

宋剑飞哈哈一笑,笑声爽朗而洪亮,仿佛对王汉臣的问题毫不在意。他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有什么好羞愧的呢?有什么打击士气的呢?

战局风云变幻,瞬息万变。明知实力悬殊还要硬拼,那岂不是自寻死路?

更何况,敌强我弱乃是不争的事实,我手头就这么点儿家底,实在折腾不起!”

就在这时,王汉臣似乎顺口一问:“那么贵部如今有多少兵马呢?”他的语气随意,仿佛只是随口一问,并无深意。

宋剑飞闻言,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眼神中闪过一丝玩味。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王汉臣一眼,都是千年狐狸,还藏什么白尾巴尖啊。

坦然答道:“我部目前实实在在的官兵有四千五百人枪。不过,刚刚经历了藤县的一场苦战,大家都疲惫不堪,需要一段时间来休整恢复。”

宋剑飞的这番话,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暂时别打我的主意,就算你有这个想法,我也无能为力。

毕竟,经过一场激战,他的部队需要时间来恢复元气,此时根本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外,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王汉臣自然也不是愚笨之人,宋剑飞话中的深意,他又岂能听不出来?

两人都是久经沙场、老谋深算之辈,彼此之间的心思,无需过多言语,便能心领神会。

当然,宋剑飞虽然立下了诸多功劳,而且还时不时地明码天下,自我吹嘘一番,名声早已传遍天下。

然而,光头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根本没有把这支军队放在眼里。在光头看来,这不过是一支靠耍些偷鸡摸狗的小手段、搞些小规模冲突的民间组织罢了。

如果真的把重要的军事任务交给他,不仅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可能会把事情搞砸。

光头坚信,要想战胜鬼子,必须通过堂堂正正的战斗,而不是像北面那样,躲在山沟里打游击。这种打法,无论何时都难以成就大气候。只有进行正面争锋取胜,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所以,即便李宗仁看好这支军队的前途,依旧有收编之心,但在光头的眼中,这支军队给他的第一印象不佳,就是可有可无的了。

还是那句话,光头用人的标准就是,浙江老乡,黄埔学生,第一印象。

要不然也不至于在接见那个少言寡语到显得木纳的徐学生,就心生厌恶,最终给北面送了一位元帅,打的他的黄埔嫡系灰飞烟灭呢。

在光头的眼中,向宋剑飞这样的民间武装,再强,也只能是利用而不是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