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 > 第13章 文脉延新脉,新火照长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文脉延新脉,新火照长鸣

苏城的秋日总带着清透的蓝,陈砚站在“文明博物馆”的穹顶下,指尖拂过玻璃展柜里的旧物——那台曾接收过第一缕昆仑电波的卫星接收器,外壳上的划痕依旧清晰,像在诉说着三年前地下停车场里的微光时刻。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林晚秋抱着一卷泛黄的图纸,图纸上是苏城最初的地下据点布局,铅笔线条早已被岁月晕开。

“欧洲区的文物今天上午到了,”林晚秋将图纸铺在展台上,指着角落的标注,“你看,当年咱们在这放发电机,现在这里成了博物馆的‘能源记忆展区’。玛丽团长说,这批文艺复兴画作复制品,要和咱们的《苏城重建手札》放在一起,让后人知道文明既要回望过去,也要扎根当下。”

陈砚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另一件展品上——半块发霉的压缩饼干,玻璃下方的卡片写着:“末世第三百二十七天,苏城据点的第一份口粮”。他想起那天夜里,几个人围着这半块饼干,你推我让,最后分成小块分给了孩子和老人。如今,博物馆的“民生展区”里,早已摆满了苏城居民自己种的稻米、老周合作社的有机蔬菜,还有孩子们手绘的“我心中的苏城”画作,鲜艳的色彩与旧物的斑驳形成鲜明对比。

“爸爸!你快来!”念念的声音从“未来展望区”传来,她正拉着非洲区代表团的小成员阿米娜,在互动屏幕前操作。屏幕上是全球据点共同绘制的“文明复苏地图”,点击苏城的坐标,就能看到从地下据点到新城的三维变迁;点击非洲区的沙漠地带,则会弹出耐旱防护林的生长数据。“阿米娜说,她们那里的孩子,现在也能吃到咱们培育的玉米了!”念念的眼睛亮得像星星。

陈砚走过去,看着阿米娜在屏幕上标注新的绿洲位置,小姑娘的汉语带着生涩的口音,却格外认真:“我们团长说,明年要送一批孩子来苏城上学,学习农业技术,回去种更多的树,让沙漠变成草原。”陈砚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苏城的学校永远欢迎你们,等你们来了,我带你们去看玉米地,去科技馆看草莓怎么生长。”

正说着,阿凯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陈哥,西北区传来消息,他们在清理旧城市遗址时,发现了一批末世前的图书馆藏书,大部分是科技类书籍,需要咱们派专家去协助修复。”阿凯的语气里带着兴奋,他如今不仅是安全总监,还兼任“文化遗产保护队”的队长,常带着队员去各地抢救濒危的文明遗存。“我已经联系了苏城大学的教授,明天一早就出发。”

陈砚点头,心里涌起一阵感慨。曾经,他们为了生存挣扎,如今却能有余力守护文明的火种。从修复旧书到筹建博物馆,从分享农业技术到开展文化交流,苏城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新城,而是连接全球文明的纽带——美洲区的太阳能技术、欧洲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非洲区的生态治理实践,在这里交融碰撞,变成推动全球复苏的力量。

傍晚时分,陈砚来到苏城大学的校园。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全球据点友谊赛”,来自广州的篮球队、宁波的足球队、欧洲区的排球队,在夕阳下奔跑欢笑。教学楼的窗户里,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既有传统的语文、数学,也有“末世生态修复”“跨据点协作管理”等新课程。图书馆里,学生们围在电子屏前,查阅全球共享的学术资源,屏幕上滚动着各个据点最新的研究成果。

“陈城主,您来了!”苏城大学校长迎上来,手里拿着一份招生简章,“今年全球有一千多名学生报考咱们学校,比去年多了三成。很多学生说,想来苏城学习,是因为这里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还有‘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信念。”

陈砚接过招生简章,封面上是苏城的全景图——白墙红顶的房屋沿着农田排列,通讯塔矗立在城市中央,远处的太阳能发电站泛着银光。他想起三年前,自己在地下停车场里,连明天能否活下去都不确定,如今却能看着这样一座充满生机的城市,看着来自全球的年轻人在这里追逐梦想,心里满是自豪。

回到家时,林慧正在厨房准备晚餐,电视里播放着“全球文明复苏新闻”——美洲区的智能农场迎来丰收,欧洲区的古城修复工程完工,非洲区的第一所农业学校正式开学。“今天收到妈妈的视频,”林慧端着菜出来,脸上带着笑容,“她说广州的地铁已经恢复了两条线路,街上的商铺都开了,和末世前没什么两样。”

陈砚坐下,看着餐桌上的饭菜——清蒸鱼是苏城鱼塘里养的,炒青菜是老周合作社的有机蔬菜,米饭是今年新收的稻谷。念念坐在旁边,正给远方的笔友写明信片,上面画着苏城的向日葵花田,还有一行字:“这里的春天,有阳光,有花香,还有我们共同的希望。”

晚饭后,一家人来到广场上。“文明博物馆”的灯光已经亮起,穹顶的玻璃在夜色中像一颗透明的宝石,里面陈列的文明遗存,在灯光下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广场上,居民们正在举办“中秋赏月会”,有人弹起了末世前的老歌,有人分享着各地的特色美食,还有孩子们提着灯笼,在人群中穿梭欢笑。

“爸爸,你看月亮好圆啊!”念念指着天上的明月,兴奋地说。陈砚抬头,月光洒在苏城的街道上,照亮了白墙红顶的房屋,照亮了广场上的笑脸,也照亮了远处通讯塔顶端闪烁的信号灯。他想起三年前的那个夜晚,在地下停车场里,几个人借着油灯的光,看着窗外的月亮,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如今,月亮依旧是那轮月亮,世界却早已不同。

“明年的这个时候,博物馆就能正式开放了,”林慧靠在陈砚身边,轻声说,“到时候,全球的人都能来这里,看看我们是如何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看看文明是如何延续的。”陈砚点头,心里默默想着: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纪念碑,纪念那些在末世中坚守的人,纪念那些为文明复苏付出的努力,也纪念每一个不放弃希望的瞬间。

夜深了,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只有“文明博物馆”的灯光依旧亮着,像一颗守护文明的星火。陈砚牵着林慧和念念的手,沿着青石板路回家,路边的向日葵早已凋谢,却留下了饱满的种子,等待着明年春天再次发芽。

他知道,文明的传承就像这些种子,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有土壤、阳光和水分,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苏城的故事,只是人类文明长卷中的一页,未来还有更多的篇章要写——或许会有新的挑战,或许会有新的困难,但只要全球的人们团结一心,只要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人类就一定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文脉延新脉,星火照长明。苏城的夜晚,安静而温暖,而属于人类文明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