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城的十二月,寒风裹着碎雪掠过广场,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秆已被整齐捆成垛,堆在墙角像一排沉默的哨兵,而合作社的育苗棚里却暖意融融——“抗寒2号”稻种的秧苗已长至三寸高,嫩绿的叶片舒展着,戴维斯先生送来的“御寒3号”电池正稳定供电,温控屏幕上的数字始终停在18c,透着勃勃生机。陈砚站在育苗棚里,手里拿着一份“全球冬储计划”,指尖划过“非洲区粮仓扩建”“东北区防冻物资储备”“美洲区种子低温保存”等条目,每一项都标注着具体负责人,像一张细密的网,兜住了冬日里的希望。

“陈城主!东北区的李建国大哥发来了视频,说他们的麦田防冻膜不够用,想让咱们支援一批!”林晚秋快步走进来,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李建国正站在雪地里,身后的麦田覆盖着薄薄一层积雪,几个农户正忙着用稻草覆盖麦垄。“他还说,东北区的大豆加工厂已经打好地基了,想让咱们派个技术员过去指导设备安装,争取明年春天就能投产。”

陈砚接过平板,点击接通视频。屏幕里的李建国裹着厚厚的棉袄,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雾:“陈城主,今年冬天比往年冷,咱们的小麦虽然抗倒伏,但怕冻坏根系,防冻膜要是能早点到,心里就踏实了!”陈砚立刻点头:“你放心,仓库里还有500卷防冻膜,我让物流今天就发车,再给你们带10块‘御寒3号’电池,万一断电,还能给灌溉设备应急。技术员的事我安排好了,明天就让赵师傅过去,他有十年的设备安装经验,肯定能帮上忙。”

挂了视频,林晚秋递来一份快递单:“对了,非洲区的卡伦寄来了包裹,说是阿米娜给念念和小宇织的毛衣,还有他们新磨的咖啡粉,说是让您冬天提神用。”陈砚拆开包裹,两件蓝色的毛衣映入眼帘,领口处绣着小小的向日葵图案,旁边的咖啡粉袋上印着“非洲区·协作咖啡”的字样。“这毛衣真暖和,让念念和小宇明天就穿上。”他把咖啡粉递给林晚秋,“你把这咖啡粉分给合作社的同事们,大家冬天值班也能暖暖身子。”

正说着,老周扛着一捆竹制育苗盘走进来,竹盘上还带着新鲜的竹屑:“陈城主,这是咱们新做的‘环保育苗盘’,用的是本地的楠竹,比塑料盘透气,还能降解,我在棚里试了试,秧苗的根系比用塑料盘时壮实一成。”陈砚拿起一个育苗盘,指尖触到光滑的竹壁:“太好了!老周,你统计一下各地的育苗需求,下个月给非洲区、美洲区各寄200个,让他们也试试咱们的环保育苗盘。”

下午,陈砚去木工坊看望林爷爷。木工坊里,锯木声和刨木声此起彼伏,几个年轻匠人正围着一块大桃木,雕刻“全球种子库”的门牌,林爷爷则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刻刀,专注地雕琢着一个木盒。“爷爷,您这是在做什么?”陈砚走过去,轻声问道。林爷爷抬起头,眼里满是笑意,他放下刻刀,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丝绒衬布,整齐摆放着十几个小木格,每个格子上都刻着不同作物的名字:“这是‘种子收藏盒’,想让全球各地的伙伴都寄来一种本地的特色种子,咱们放在‘全球种子库’里保存,以后不管哪里需要,都能随时调取。”

陈砚看着精致的木盒,心里满是感动:“爷爷,这主意太好了!我现在就跟全球联络群发消息,让大家尽快准备种子,争取明年春天把‘全球种子库’装满。”林爷爷点点头,又拿起刻刀:“我还想在木盒上刻一句‘一粒种子,连接全球’,让大家都记住,咱们是靠着种子和协作,才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正说着,木工坊的门被推开,玛丽团长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屏幕里的她站在德国木作工坊里,身后的架子上摆满了木刻作品:“陈城主,林爷爷!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全球木作丰收展’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了,咱们苏城的木作展品占了三成,还有不少欧洲的匠人想跟咱们合作,一起设计‘种子主题’木作!”她转身对着镜头展示展品,“您看,这是我们根据‘广寒1号’稻穗刻的木版画,昨天刚被一位博物馆馆长看中,想长期展出!”

“太好了!”陈砚笑着说,“等明年春天,我让林爷爷带着年轻匠人去欧洲,跟你们的匠人一起创作,把全球的作物都刻进木作里。”玛丽眼睛一亮:“太期待了!我们已经准备好最好的桃木,就等你们来了!”

挂了视频,陈砚接到了戴维斯的电话。戴维斯的声音里满是兴奋:“陈!‘御寒3号’电池的批量生产已经开始了,下个月就能给苏城送50块,还有一个好消息——我们研发出了‘太阳能育苗灯’,能跟电池配套使用,就算阴天,也能保证秧苗的光照需求!”陈砚忍不住拍手:“太好了!有了太阳能育苗灯,非洲区的育苗棚就不用担心光照不足了,我现在就跟卡伦说,让他们准备安装。”

傍晚,陈砚回到家,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着念念和小宇的新毛衣,两个孩子正坐在屋里,手里拿着画笔,给阿米娜画回信。“爸爸,你看!这是我画的苏城雪景,里面有向日葵秆垛,还有育苗棚!”念念举起画纸,上面的雪景里,育苗棚的灯光像一颗温暖的星。小宇也举起画纸:“我画了‘全球种子库’,里面有玉米、水稻、小麦,还有非洲的咖啡种子!”

陈砚蹲下身,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画得真好!明天爸爸就把画寄给阿米娜,再给她寄些向日葵种子,让她冬天也能在屋里育苗。”小宇睁大眼睛,兴奋地说:“爸爸,等明年春天,阿米娜姐姐能来苏城看‘全球种子库’吗?我想带她去看咱们的育苗棚,还有木工坊!”陈砚笑着点头:“当然能,咱们到时候邀请全球各地的伙伴,一起来参加‘全球种子库’的开库仪式。”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全球联络群里满是冬储的消息。卡伦发来了非洲区粮仓扩建的照片,工人们正忙着搭建钢架;汤姆发来了美洲区种子低温保存的视频,种子被装在真空袋里,放进恒温冰箱;李建国发来了东北区大豆加工厂的进度视频,地基已浇筑完成,就等设备进场;玛丽团长发来了“全球木作丰收展”的邀请函,上面印着苏城的向日葵图案。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全球种子库开库仪式”的计划:1. 邀请全球各区代表参加,每人携带一种本地特色种子;2. 举办“种子故事分享会”,让大家讲述种子背后的协作故事;3. 发布“全球种子共享公约”,承诺资源共享、技术互助;4. 现场演示环保育苗盘和太阳能育苗灯的使用方法……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藏着对春天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远处的通讯塔闪烁着信号灯,像一颗永不熄灭的希望之星。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计划,忽然想起三百多天前的那个冬天,自己在铁皮棚里冻得瑟瑟发抖,只能靠蜡烛取暖;而现在,苏城不仅有了温暖的育苗棚、充足的粮仓,还能带着全球伙伴一起储备希望,这份改变,离不开每一次的协作与坚持。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育苗棚,棚里的灯光还亮着,工作人员还在忙着照顾秧苗。风里带着雪的寒意,却吹不散心里的暖意——明年春天,“全球种子库”会正式开启,“全球木作丰收展”会顺利举办,各地的农田会再次长满庄稼,全球的伙伴会再次相聚在苏城,一起迎接新的丰收。

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满是信心。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冬日里积蓄的希望,在春天到来时,再次扬帆起航,让协作的种子,在全球的土地上,绽放出更灿烂的花。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把“全球种子库开库仪式”的计划发给了全球联络群,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的回复。卡伦说,会带非洲区的“红稻”种子来,这种稻子耐旱,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汤姆说,会带美洲区的“甜玉米”种子,甜度比普通玉米高三成;李建国说,会带东北区的“黑大豆”种子,富含蛋白质,能做优质豆制品;玛丽团长说,会带欧洲区的“葡萄”种子,想在苏城试试种植。

看着群里的消息,陈砚忍不住笑了。他走到广场上,看着阳光下的向日葵秆垛,虽然已经枯萎,却透着顽强的生命力。他知道,这个冬天,他们会在“全球种子库”里收藏希望;这个冬天,他们会在育苗棚里培育新绿;等到明年春天,他们会带着这些希望与新绿,再次踏上协作的征程,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全球的土地上,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