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 > 第8章 新城市下的蓝图与长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新城市下的蓝图与长歌

白云据点的晨雾还没散尽,陈砚就被窗外稻田里的动静吵醒。他推开板房门,看见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人正操控着小型收割机,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器,脱粒后的秸秆整齐地铺在田埂上。不远处,念念蹲在向日葵地里,正小心翼翼地给刚冒芽的小苗浇水,林慧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农业书,时不时指着书页上的图画讲解。

“醒了?”赵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折叠的地图,“昆仑基站刚发来‘重建城市’的候选区域,苏城在名单里,排名第三。我们得尽快准备材料,下周要召开全球据点视频会议,每个候选区域都要介绍自身优势。”

陈砚接过地图,指尖落在苏城的位置——那里标注着“信号枢纽”“已开垦农田”“医疗点”三个红色标记,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幸存者基数32人,日均物资自给率60%”。他想起苏城据点的钢板门、玉米地里的稻草人、仓库里的医疗设备,还有林晚秋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我来准备材料。”陈砚握紧地图,“苏城的优势不仅是这些,还有一群愿意为重建拼尽全力的人。”

接下来的三天,陈砚几乎没合过眼。他整理了苏城据点的发展记录,从断网后第一个信号的接收,到第一批支援物资的接收,再到行尸迁徙时的防御措施,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他还让林晚秋用简易相机拍下苏城的景象——玉米地里绿油油的叶片、仓库里整齐的医疗设备、据点里亮着的电灯,还有小宇抱着“沙粒”奔跑的画面,一张张照片,都成了苏城最有力的“名片”。

视频会议当天,全球一百多个幸存者据点的代表都出现在屏幕上。陈砚坐在白云据点的会议室里,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窗口,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当轮到苏城介绍时,他深吸一口气,点开了准备好的ppt——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苏城据点刚建立时的样子:昏暗的地下停车场,只有几盏油灯照明,人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眼神里却满是坚定。

“断网后的第三百二十七天,我们在苏城的地下停车场建立了据点。”陈砚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球,“那时,我们只有半袋发霉的压缩饼干,一台破旧的卫星接收器,却收到了昆仑基站的第一缕电波。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了重建的路——我们加固防御,开垦农田,救助幸存者,连接其他据点。现在,苏城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周边据点提供医疗和物资支援。”

他点击鼠标,屏幕上的画面变成了如今的苏城:电灯照亮了地下停车场,玉米地里的幼苗茁壮成长,医疗设备整齐地摆放在仓库里,人们脸上带着笑容,正在一起煮鸡蛋汤。“这就是现在的苏城,它或许还很简陋,却充满了希望。我们有信号枢纽,能连接全球;我们有开垦的农田,能提供粮食;我们有团结的人们,愿意为重建城市拼尽全力。”

视频会议结束后,昆仑基站公布了投票结果——苏城以微弱的优势,当选为“重建城市”的试点区域。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白云据点里一片欢呼,念念抱着陈砚的脖子,高兴地喊:“爸爸,我们可以回苏城建新家啦!”

陈砚笑着点头,心里却知道,这只是重建的第一步。他立刻联系林晚秋,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苏城当选试点区域了!昆仑基站会派工程队过来,帮我们修建新的住房、学校和医院。你们先做好准备,我们很快就回去。”

挂了通讯,陈砚开始收拾行李。林慧帮他把念念的衣服叠好,放进背包里:“要不要把广州的水稻种子带回去?苏城的土壤应该也能种。”陈砚点头:“好,带一些回去,让苏梅试试。说不定以后苏城也能种水稻,我们就能吃到米饭了。”

出发前一天,赵峰给陈砚送来了一批物资:有发电机、钢筋、水泥,还有几本建筑设计的书。“这些都是重建需要的,你们先用着。”赵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白云据点也会派工程队过去帮忙,争取早日把苏城建成真正的家园。”

第二天一早,陈砚带着林慧和念念,还有满满的物资,踏上了返回苏城的路。越野车行驶在废土上,念念趴在车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景象——废弃的汽车、倾颓的楼房、干涸的河流,这些在她眼里都充满了新鲜感。“爸爸,苏城有向日葵吗?”她突然问。陈砚笑着说:“现在没有,但我们可以种。等重建好了,我们在苏城种一大片向日葵,比广州的还大。”

经过婺源据点时,陈砚特意停了下来。之前被救的孕妇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站在据点门口等着他们。“听说苏城要重建了,我们也想过去帮忙。”孕妇的丈夫说,“我以前是建筑工人,能帮着盖房子。”陈砚高兴地答应了:“好啊,苏城正好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等我们把房子盖好,你们就搬过去住。”

继续往前走,他们又遇到了几个幸存者——有会修机器的工程师,有会教书的老师,有会治病的医生。他们都听说了苏城要重建的消息,纷纷表示愿意跟着陈砚去苏城,为重建家园出一份力。当越野车终于驶进苏城时,车上已经坐满了人,后备箱里也装满了各种工具和物资。

苏城据点的钢板门早就打开了,林晚秋带着所有人都等在那里。看到陈砚带着妻女和一群幸存者回来,大家都欢呼起来。小宇抱着“沙粒”,跑过来拉住念念的手:“你就是念念吧?我带你去看玉米地!”念念高兴地答应了,两个孩子手拉手,朝着玉米地跑去。

“工程队什么时候到?”林晚秋问。陈砚说:“昆仑基站说,三天后就到。我们得先清理出一片空地,用来建临时住房和仓库。”阿凯立刻说:“我去组织人清理空地!以前在工地干过,知道怎么规划。”林建国也说:“我去检查一下发电机和通讯设备,确保工程队来了能正常工作。”

接下来的三天,苏城据点里一片忙碌。人们拿着铁锹和锄头,清理着据点周围的废墟;苏梅则带着几个女人,把玉米地里的蔬菜种子收起来,准备种到新开辟的农田里;陈砚和林慧则根据建筑设计书,规划着新城市的布局——哪里建住房,哪里建学校,哪里建医院,哪里建农田,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三天后,昆仑基站的工程队如期而至。他们带来了大型的建筑设备、充足的建材,还有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当挖掘机的轰鸣声在苏城的废墟上响起时,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静静地看着——这是末世以来,苏城第一次响起建设的声音,也是希望的声音。

接下来的日子,苏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废墟被一点点清理干净,地基被一点点打好,钢筋和水泥被运到工地,新的住房开始拔地而起。陈砚每天都在工地上忙碌,帮着工程师测量尺寸,给工人送水送食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林慧则在临时搭建的学校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念念和小宇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着。

西山农场的老周也带着农场的人过来帮忙。他们带来了刚收获的玉米和孵出的小鸡,还帮着苏城开辟新的农田。“等苏城建好了,我们就把农场搬到这里来。”老周笑着说,“到时候,我们一起种玉米、种水稻、养鸡鸭,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临时住房建成了。白色的墙体,蓝色的屋顶,虽然简单,却很坚固。林晚秋和阿凯率先搬了进去,他们把之前的地下停车场改造成了仓库,用来存放物资和医疗设备。苏梅则在住房旁边开辟了一小块菜园,种上了从广州带来的蔬菜种子,很快就冒出了嫩绿的芽。

医疗点也建成了。林建国和从婺源来的医生一起,把从盐城医院带回的医疗设备搬进了医疗点,还贴上了清晰的标识——“内科”“外科”“药房”,虽然简陋,却五脏俱全。有一天,一个从湖州来的幸存者生病了,医生很快就诊断出是普通的感冒,给她开了药,没过几天就好了。

学校也建好了。林慧把从白云据点带来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有语文书、数学书、历史书,还有很多儿童绘本。念念和小宇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等着其他孩子一起上课。有时候,陈砚也会来学校,给孩子们讲他在废土上的经历,讲他如何找到妻女,讲他们如何重建家园。

半年后,苏城已经初具规模。一排排整齐的住房,一所明亮的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医疗点,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还有一个小小的菜市场——摊位上摆着新鲜的蔬菜、鸡蛋、玉米,都是苏城自己生产的。人们穿着干净的衣服,脸上带着笑容,每天都在为建设新家园努力着。

有一天,陈砚站在苏城的最高处,看着眼前的景象——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奔跑,工人们在建设新的医院,农民们在农田里收割玉米,医生们在医疗点里为病人看病。他突然想起了断网那天的混乱,想起了在废土上挣扎的日日夜夜,想起了第一次收到昆仑基站电波时的激动。

“在想什么?”林慧走过来,递给她一杯温水。陈砚接过水杯,笑着说:“在想,我们终于建成了自己的家园。”林慧点头,看着远处的农田:“是啊,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怕行尸,不用怕饥饿,不用怕黑暗了。念念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安心地读书,快乐地长大。”

就在这时,陈砚的接收器突然响了起来。他打开一看,是昆仑基站发来的消息:“全球‘重建城市’计划进展顺利,苏城作为试点区域,已成为其他据点学习的榜样。预计五年内,将在全球建立五十个新城市,实现人类文明的全面复苏。”

陈砚把消息读给林慧听,林慧的眼睛里满是激动。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更多的城市会拔地而起,更多的幸存者会团聚,行尸会被彻底消灭,人类文明会重新焕发生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苏城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的笑声、工人们的歌声、农民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末世里最动听的乐章。陈砚牵着林慧的手,看着念念在向日葵地里奔跑的身影,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他知道,只要他们团结在一起,只要心里的希望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建不成的家园。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他们用双手和汗水,重建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也重建了属于人类的未来。而这,只是人类文明复苏的第一步,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还在等着他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