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 > 第103章 冬藴蓄势待春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霜降过后,苏城的田埂覆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清晨的空气里带着刺骨的寒意。陈砚裹紧厚外套走进大田,胶鞋踩在冻土上发出“咯吱”声响,原本金黄的稻田已翻耕平整,裸露的黑土在阳光下泛着油润的光泽,只有田垄边缘残留的稻茬,还能看出秋收的痕迹。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冻土在掌心揉搓,细碎的土粒带着冰碴,却隐约能闻到土壤深处的有机质气息。

“陈队!早啊!”小赵骑着电动三轮车从村口赶来,车斗里装着几袋小麦种和一台土壤检测仪,“刚测了地温,5c,虽然低了点,但正好符合冬小麦播种的临界温度!洛城的‘冀麦418’种子昨天就到了,还带了他们新配的小麦专用肥,说是能提高抗冻性,明年亩产至少能多收100斤!”

陈砚接过检测仪,屏幕上显示土壤含水量20%、有机质含量3.1%,数据比去年同期还要好:“去年施的海产有机肥起效了,土壤肥力明显提升。你跟洛城那边对接下,让他们再派两个农技员过来,指导农户调整播种深度——冬小麦播深3到5厘米最合适,太深出苗慢,太浅容易受冻。”

“已经联系好了!”小赵掏出终端,调出聊天记录,“洛城老周说上午就派技术员过来,还会带几台‘精准播种机’,能自动控制株距和播深,比人工播种均匀多了。对了,江城的王哥说要送一批油菜苗过来,套种在小麦田里,既能固氮养地,明年春天还能开油菜花,吸引蜜蜂授粉!”

正说着,远处传来熟悉的引擎声。洛城的橙红色货车冲破晨雾驶来,车斗里装着银灰色的播种机和鼓鼓囊囊的肥料袋。老周跳下车,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老陈!可算赶上了!这‘精准播种机’是厂里新改的,加了地温传感器,能根据土壤温度自动调整播种速度,地温低就慢播,保证种子在土里能顺利发芽!”他掀开播种机的盖子,里面的排种器正匀速转动,颗颗饱满的小麦种顺着管道落下,在地面形成整齐的种沟。

紧随其后的江城车队更热闹,王哥带着几个农户扛着竹筐,里面装着嫩绿的油菜苗,叶片上还挂着未融化的霜花:“这是‘江油12号’油菜苗,耐寒性强,就算零下5c也冻不死!跟小麦套种,春天油菜开花能养蜂,花落了还能当绿肥,一举两得!”农户们蹲在田垄旁,在小麦种沟间挖出浅坑,小心翼翼地栽下油菜苗,再覆上一层细土,动作熟练得像在呵护自家孩子。

舟山的绿色货车来得稍晚,车斗里装的不是种苗,而是几台银色的“智能温控仪”。小林裹着围巾跳下车,手里拿着说明书快步走来:“这是给小麦田装的‘地温监测仪’,能实时监测土壤温度,数据同步到联盟终端,要是温度低于0c,还会自动报警,提醒咱们盖保温膜!”她蹲下身,将监测仪插入土中,屏幕立刻亮起,显示当前地温4.8c,“咱们在四地的冬小麦田各装20台,形成地温监测网,再也不用担心冻害了!”

海洲的蓝色货车最后抵达,老郑带着农技员搬下几个保温箱,打开一看,里面是褐色的“抗冻菌剂”和白色的保温膜:“这菌剂是用海产微生物发酵的,拌在小麦种里能增强根系抗冻性;保温膜是可降解的,冬天盖在田里能保墒增温,春天不用收,会自动分解成有机肥,不污染土壤!”

田埂上很快热闹起来。洛城队员操控精准播种机在前面开沟播种,小麦种均匀地撒在种沟里,覆土、镇压一气呵成;江城农户跟在后面栽油菜苗,绿色的小苗很快在黑土上连成一片;海洲农技员忙着拌菌剂、铺保温膜,白色的膜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舟山科研员则蹲在田垄旁,用小铲子挖开土壤,观察种子的埋深,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数据。

“陈队!快看咱们的智能粮仓!”小赵突然朝村西挥手,陈砚顺着方向望去,白色的智能粮仓外停着几辆冷链车,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将大米、大豆装袋,“刚才联盟官网发来订单,上海的超市要订5万斤大米、3万斤大豆,还有2万斤番茄罐头,说是春节前要备货,咱们得赶紧发货!”

陈砚掏出终端,联盟官网的订单页面上,红色的“待发货”标识不断跳动——除了上海的订单,还有北京、广州的电商平台订单,甚至有国外的采购商咨询耐盐碱蔬菜的出口事宜。“让仓储组加快打包速度,用舟山的保鲜涂层处理番茄罐头,再套上保温箱,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变质。”他顿了顿,看向老周,“洛城的大豆加工厂能不能加个班?广州的订单要1万斤豆油,春节前得送到。”

“没问题!”老周拍着胸脯,“厂里已经安排了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保证按时交货。对了,咱们的‘四地农业联盟’品牌商标已经下来了,以后所有产品都贴这个商标,包装上还会印上各地的种植基地信息,让消费者知道每一份农产品的来源!”

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报告:“咱们的‘春播数据库’已经升级成‘四季农业云平台’了,新增了市场分析功能,能根据订单数据预测下一季的种植需求。比如这次春节订单,大米、大豆需求大,明年春天咱们可以适当扩大种植面积;耐盐碱蔬菜有出口意向,海洲可以增加试种规模,争取打开国际市场!”

陈砚接过报告,页面上的柱状图清晰显示着各类农产品的订单量和增长率,红色的趋势线一路向上。他翻到“技术共享”板块,里面收录了四地的23项农业技术,从稻茄套种到无土栽培,从智能农机到保鲜涂层,每一项都附带操作视频和使用说明。“把这个平台推广到周边基地,让更多农户受益。咱们还可以搞‘技术帮扶结对’,四地的技术能手每人帮扶2到3个偏远基地,手把手教他们种出好庄稼。”

“我举双手赞成!”王哥栽完最后一株油菜苗,直起腰擦了擦汗,“江城的稻农愿意帮扶西部的基地,教他们稻鱼共生技术,还能提供优质稻种!”

老郑也跟着点头:“海洲的农技员可以教沿海基地种耐盐碱蔬菜,用咱们的海产有机肥,保证产量高、口感好!”

不知不觉间,日头升到了正午,白霜早已融化,田垄上的小麦种已播完大半,油菜苗在黑土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张大爷推着小推车走过来,车斗里装着保温桶和竹篮:“大家歇会儿!喝碗热乎的羊肉汤,吃个菜馍!这羊肉是村里养的,菜馍里的白菜是海洲种的,暖和又顶饿!”

众人围坐在田埂旁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羊肉汤,汤汁醇厚,带着淡淡的药材香——那是张大爷特意加的驱寒草药。咬一口菜馍,白菜的清甜混合着面粉的麦香,让人瞬间驱散了寒意。老周喝着汤,突然想起什么:“老陈,明年春天咱们要不要搞个‘四地农业观光节’?让游客来田里体验播种、采摘,再尝尝咱们的农产品,既能推广品牌,又能增加收入!”

“这个主意好!”小林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在苏城的番茄田建采摘园,洛城的大豆田搞农机体验区,江城的稻田弄插秧比赛,舟山的大棚搞无土栽培科普,海洲的蔬菜田搞海鲜烧烤,保证吸引游客!”

陈砚放下碗,掏出终端记下这个想法:“等冬播结束,咱们就开始筹备。还要建个‘农业文创馆’,把四地的农产品做成文创产品,比如大豆做的钥匙扣、番茄做的书签、海产豆腐做的伴手礼,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农业文化。”

老郑从口袋里掏出个贝壳做的小摆件,上面刻着“四地同心”四个字:“这是海洲老渔民做的,用的是深海贝壳,能当镇纸用。以后咱们的文创产品就按这个思路来,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纪念意义!”

夕阳西下时,冬播终于完成。田垄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保温膜,像给土地盖了层棉被,膜下的小麦种和油菜苗正积蓄力量,等待明年春天的萌发。冷链车满载着大米、大豆和番茄罐头驶离村口,朝着城市的方向开去,车身上的“四地农业联盟”商标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众人站在田埂旁,望着眼前的景象——翻耕平整的土地、整齐排列的保温膜、远处的智能粮仓、忙碌的冷链车——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陈砚掏出终端,拍下这冬日里孕育希望的场景,发送到四地共享群,配文写道:“冬蕴蓄势,四地同心。从春日播种到冬日孕育,我们一起耕耘、收获、创新,一起搭建平台、共享技术、传承文化。每一寸土地都在积蓄力量,每一颗种子都在等待萌发,每一次协作都在为明年的丰收铺路。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携手,让‘四地农业联盟’的品牌深入人心,让每一个耕耘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梦想,让每一个冬天的等待,都能迎来春天的繁花似锦!”

消息刚发出去,群里就被“期待明年”“一起加油”的消息刷屏。洛城小周发了农机培训学校的期末成绩单,江城农户拍了油菜苗的长势视频,舟山科研员分享了新种苗的培育进度,海洲老郑晒出了贝壳文创的设计图。

夜色渐深,寒风又起,但田埂旁的欢声笑语却温暖了整个冬夜。陈砚裹紧外套,朝着村口走去——那里,张大爷家的灯还亮着,老周、王哥、小林、老郑正围着炉火讨论观光节的筹备细节,小赵在整理冬播数据,孩子们则在一旁用小麦种拼搭“四地同心”的图案。

风里的寒意虽浓,却吹不散众人心中的热情,而是“四地农业联盟”生生不息的新见证。这个冬天,土地在孕育希望,种子在积蓄力量,而他们,也在为明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做着准备。

远处的智能粮仓亮着暖黄色的灯,像守护土地的灯塔。陈砚握紧终端,心里无比坚定——只要四地同心,携手同行,就一定能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让每一个都收获满满,让“四地农业联盟”的故事,在岁月的流转中,书写出更多温暖而鲜活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