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的辽南,骄阳似火。沈大高速公路沈阳至鞍山段的路面工程已经完成大半,黑色的沥青路面如同一条巨龙,在辽东平原上蜿蜒伸展。周远站在K78+200处的中央分隔带上,望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沥青摊铺机,蒸腾的热浪让远处的景象微微扭曲。

周总,鞍山互通立交的最后一根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了。技术科长小跑过来汇报,安全帽下的脸被晒得通红,检测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15%。

周远点点头,翻开手中的施工日志。这本厚厚的笔记本已经记了大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施工数据、问题分析和处理方案。在最新的一页上,画着鞍山互通的施工进度网络图,其中主线桥合龙的节点被红笔圈了出来。

告诉张队长,明天早上六点我准时到桥面施工现场。周远合上笔记本,预应力张拉必须全程录像,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复核。

技术科长刚要离开,周远又叫住他:等等,今天的气温预报看了吗?

气象台说午后可能有雷阵雨...

周远眉头一皱,快步走向不远处的沥青摊铺现场。滚烫的沥青混合料从卡车上倾泻而下,摊铺机缓缓前进,将黑褐色的材料均匀铺设在路面上。十几名工人手持铁锹紧随其后,修补着边角处的不足。压路机来回碾压,发出沉闷的轰鸣。

周远突然抬手示意,这一段温度不够。

摊铺机操作手赶紧停下机器,疑惑地看向温度计:周总,显示145c,在规范范围内啊?

周远没有回答,直接蹲下身,将手悬在刚铺好的沥青上方感受了片刻,然后取出随身携带的插入式温度计,刺入路面深处。

表层温度被太阳晒高了,内部只有132c。他站起身,转向施工队长,立即调整运输车辆的保温措施,混合料出厂温度提高10c。这段路面全部铲除重铺。

施工队长面露难色:周总,鞍山段必须在月底完成,这返工会耽误至少两天...

比起通车后出现早期损坏,耽误两天算什么?周远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去德国考察时,我看到他们三十年前铺的高速公路依然平整如新。为什么?就因为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标准。

他转向围拢过来的工人们:大家记住,我们铺的不是普通公路,而是中国第一条高标准高速公路。十年后、二十年后,当千千万万的车辆在这条路上飞驰时,我们的名字不会被人记住,但我们的工作质量将一直经受考验。

工人们安静下来,有人开始默默收拾工具准备返工。周远知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筑路工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中国第一这个称号有着朴素的自豪感。

回到指挥部,周远刚拿起水杯,桌上的红色电话就响了起来。这是直通交通部领导的专线。

周远同志,沈阳军区来电询问,他们下月初有重要军事运输任务,希望能借用你们尚未通车的高速公路...电话那头是部办公厅主任的声音。

周远心头一紧:主任,目前路面工程还在进行,交通安全设施都没安装,恐怕...

我明白你的顾虑。主任打断他,但这件事有战略意义。部里意见是,如果技术上可行,可以划出单向一个车道供军方使用,前提是绝对安全。

挂断电话,周远立即召集技术骨干开会。投影仪将路线平面图投在墙上,他用激光笔划出沈阳至辽阳段:军方需要借用这段约60公里的路程,时间三天。我们需要评估三个风险点:未完成的交通标识、部分未安装的护栏,以及最关键的——尚未经过车载检测的路面承载力。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决定的重量——万一军车通过时发生路基塌陷或者桥梁问题,不仅会造成重大事故,更可能影响国防安全。

我建议分段评估。王志刚打破沉默,已完成全部结构层施工的段落可以承受军用卡车的荷载,但刚铺完沥青面层的段落需要至少七天养护期。

桥梁呢?有人提问。

主线桥都经过1.2倍设计荷载试验,没有问题。周远翻看着检测报告,关键是临时通道的设置和引导。马师傅,你带人去实地走一遍,标记出所有未完成护栏的路段,用临时警示桩围护。

马德才点点头:我这就去办。不过周总,那些新兵蛋子开车野得很,得跟部队的人说清楚限速。

会议结束后,周远独自留在指挥部,重新核查每一座桥梁的检测数据。窗外,雷声隆隆,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铁皮屋顶上,像无数小锤子在敲击。

这场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傍晚时分,周远冒雨前往K92+500处的边坡防护施工现场。连日来的暴雨让这段高填方路基的边坡出现了局部滑塌,裸露的黄土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沟壑。

周总,按原设计用的是浆砌片石护坡,但这场雨冲垮了刚砌好的一段。施工负责人指着滑坡处,声音里透着焦虑。

周远仔细观察滑坡断面,突然蹲下身,从滑塌的土体中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这不是单纯的雨水冲刷,是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边坡失稳。立即停止砌筑,先解决排水问题。

他取出笔记本,快速画出一个草图:在这里增设一道纵向盲沟,边坡改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既利于排水又能防止表层冲刷。通知设计组明天一早到现场确认变更方案。

雨后的夜空格外清澈。周远回到宿舍时已是深夜,却发现王志刚等在门口,脸色异常凝重。

周总,刚接到鞍山梁场的紧急报告,最后一批预制梁的混凝土试块强度不合格...

周远心头一沉:哪一批?多少片?

SY-30-021到030,共10片30米t梁。试块28天强度只有设计值的85%,但梁体已经张拉完毕,准备明天架设...

两人立即驱车赶往梁场。夜色中,梁场灯火通明,十片巨大的预应力t梁整齐排列在存梁区,像一群沉默的钢铁巨人。

周远直接来到试验室,检查不合格试块的检测记录。他发现试块的养护条件记录不全,而且破损断面显示骨料分布不均匀。

立即做回弹和超声检测实际梁体强度。周远命令道,同时核查这批梁的混凝土施工记录。

凌晨两点,检测结果出来了——梁体实际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2%,与试块结果严重不符。进一步检查发现,问题出在试块的制作和养护环节:振捣不密实,养护温度波动大。

虚惊一场。王志刚长舒一口气,可以按计划架设了。

周远却眉头紧锁:等等,为什么试块会出现这么大偏差?查查这批试模是不是同一批次的。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有五个试模存在严重变形,导致制作的试块密实度不足。更严重的是,进一步排查发现,整个梁场近三分之一的试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问题。

立即停用所有变形试模,全面核查过去一个月所有依据试块强度做出的决策。周远的声音里带着少有的严厉,王总,你亲自带队,重新检测那些低强度时段生产的梁板。

这场由小小试模引发的质量危机,让整个项目部通宵达旦地忙碌起来。当黎明第一缕阳光照进梁场时,周远站在办公室里,面前摊开着连夜整理的检测报告。幸运的是,经过全面复核,所有已经安装的预制构件实际强度均达标,只有三片空心板梁因其他原因需要加固。

这次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试模管理问题,更是质量意识问题。周远在早会上环视众人,从今天起,所有试块必须编号溯源,建立与具体构件的一一对应关系。试验室主任直接向我汇报。

三天后,沈阳至辽阳段如期向军方开放。周远亲自站在入口处,看着一队队军车缓缓驶入高速公路。这些覆盖着伪装网的军用卡车,每一辆都载重超过30吨,是普通民用卡车的两倍。

周总,您不去指挥中心盯着监测数据吗?王志刚问。

周远摇摇头: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走,我们跟上去看看。

他们驾驶吉普车远远跟在军车队伍后面。周远不时下车,用高精度水准仪测量路面沉降,或用裂缝观测仪检查桥梁接缝。六十公里的路程,他们走走停停,花了整整四个小时。

当最后一辆军车安全驶出辽阳出口时,周远的对讲机里传来各监测点的汇报:K45+300无沉降浑河大桥挠度在允许范围内路面无可见裂缝...

王志刚兴奋地拍了下方向盘:成功了!我们的路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周远微笑着点点头,但目光依然停留在手中的监测数据上:告诉路面组,军车行驶过的路段要重点养护,特别是轮迹带区域。这种重载交通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回到指挥部,周远正准备休息,秘书匆匆送来一份加急文件——交通部关于召开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经验交流会的通知,沈大高速项目被列为重点发言单位,要求系统总结软基处理、路面施工等关键技术。

会议时间?周远揉着太阳穴问。

下周三,在北京。

周远看了看日历——距离沈大高速全线通车的日子只剩不到一个月,正是最紧张的时候。但他明白,这个会议的意义不仅在于总结沈大高速的经验,更在于为即将展开的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准备两份材料:一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软基处理技术,二是路面质量控制体系。要突出创新点和实际效果,多用对比数据说话。周远对秘书说完,又转向王志刚,王总,这次你跟我一起去,由你主讲路面部分。

王志刚愣了一下:我?可是部里那么多专家...

正因为你是亲历者,讲得才最真实。周远拍拍他的肩膀,记住,沈大高速的意义不仅在于这条375公里的路本身,更在于我们培养了多少能打硬仗的人才。

八月最后一天,沈大高速全线沥青摊铺完成。周远站在辽河特大桥的桥塔上,俯瞰着这条蜿蜒伸展的黑色长龙。阳光下,崭新的路面泛着微微的光泽,像一条缎带,将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等城市串联起来。

周总,通车典礼的筹备方案您看了吗?办公室主任气喘吁吁地爬上来,省里建议在沈阳和大连设两个主会场,中间五个地市设分会场,通过电视直播联动。

周远点点头:技术环节不能马虎。特别是领导车队经过时,各监测点要实时汇报路面和桥梁数据。

还有件事,办公室主任有些犹豫,央视记者想采访您,问这条高速为什么能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工...

周远笑着摇摇头:你去应付吧。就说这是全体建设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多报道一线工人,特别是那些春节期间都没回家的同志。

办公室主任离开后,周远独自在桥塔上又站了一会儿。秋风拂过他的面颊,带来远处稻田的清香。三十七年前,他出生在江苏农村,家门口那条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是他对的最初记忆。谁能想到,那个赤脚在田埂上奔跑的农家孩子,今天会成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总工程师?

远处,一辆检测车正在路面上来回行驶,收集着平整度、摩擦系数等最后的数据。更远处,绿色的指示牌已经安装完毕,白色的分道线鲜明夺目。这条凝聚着上万建设者心血的高速公路,即将迎来历史的检阅。

周远深吸一口气,转身走下桥塔。他知道,沈大高速只是一个开始,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宏伟画卷才刚刚展开。而他们这一代工程师的使命,就是为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编织起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