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 > 第41章 长沙记忆(下):洪流中的脊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章 长沙记忆(下):洪流中的脊梁

气象预报像一道冷酷的判决书:未来72小时,长沙将迎来**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累计雨量预计达300-400毫米,湘江及其主要支流水位将**全面超警**!

项目部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得如同灌满了铅。窗外,铅灰色的云层低垂,闷雷在远处滚动,仿佛巨兽苏醒前的低吼。

“周总,湘江实时水位已突破警戒线0.5米!水文局预测洪峰将在48小时后到达我们标段,洪峰水位将超警戒2.3米!”水文工程师的声音带着紧迫。

“基坑东侧边坡加固区域,微型桩锚系统监测数据稳定,但持续的强降水对土体饱和度和孔隙水压力是巨大考验!”监测组长汇报。

“盾构始发井端头加固区,AAS(碱激发矿渣)搅拌桩强度达标,但井口标高仅比预测洪峰水位高出1.8米!一旦洪水倒灌或强降雨导致内涝…”始发井负责人的话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后果——价值数亿的盾构机和整个始发井将被淹没!

双线告急!基坑与盾构始发井,如同暴露在洪魔獠牙下的孪生堡垒。

周远站在巨大的长沙城区水系图与工程平面叠合图前,目光如炬。“启动‘双塔’防洪抢险预案最高等级!”他的声音斩钉截铁,瞬间压倒了窗外的雷声:

1. **“基坑守护塔”行动**:

* 基坑周边**防洪子堤**立即加高、加固至超出洪峰水位1.0米标准,重点薄弱段采用**充水式橡胶坝**快速封堵。

* 基坑内**排水能力极限提升**:备用大功率水泵全部启用,排水管路冗余布置,确保抽排能力远超最大可能入渗量。

* 边坡**实时智能降水-监测联动系统**:在微型桩锚区域增设**真空深井降水点**,直接抽取深层承压水,降低孔隙水压;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dtS)实时监测边坡土体温度场(间接反映渗流场变化),数据直联降水系统,实现渗流异常区域的**精准靶向降水**。

* **应急撤离通道与安置点**:与社区联动,确保基坑周边居民区应急通道畅通,安置点物资到位。

2. **“盾构方舟”行动**:

* 始发井口**防洪钢闸门**立即落闸密封!闸门与井壁接缝处采用**遇水膨胀多重密封条+高压注浆封堵**。

* 井口外围紧急构筑**环形围堰**,高度超出洪峰水位1.5米,堰体核心采用**速凝型AAS固化土**填筑,外包**土工膜+砂袋**。

* 盾构机内关键设备(主驱动、控制柜等)**紧急加装防水隔舱与提升支架**。

* 预备大功率**井内应急排水泵组**,管路直通地面高处。

* **备用电源系统**(柴油发电机组)转移至绝对高地,确保防洪闸门、排水泵、监测系统在电网中断时持续运转。

命令如山,整个工地瞬间高速运转起来。风雨中,充水式橡胶坝如巨蟒般在基坑边缘隆起;AAS固化土在搅拌机的轰鸣中被快速浇筑成坚实的围堰;防洪钢闸门在液压驱动下缓缓落下,发出沉重的金属摩擦声。

暴雨如期而至。天地间仿佛被巨大的水幕笼罩,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在防雨棚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湘江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断木杂物奔腾咆哮。

“基坑东侧S-11点,孔隙水压力异常上升!光纤温度场显示局部渗流加剧!”监测员的喊声在嘈杂的雨声和机械轰鸣中格外刺耳。

“启动S-11区域靶向真空降水!功率拉满!”周远盯着屏幕,果断下令。

深井泵发出更高亢的嘶鸣,强行抽取着深层的水。屏幕上,代表孔隙水压力的曲线在挣扎中缓缓回落。

“报告!始发井环形围堰外侧发现管涌!浑水带砂!”对讲机里传来围堰巡查员惊恐的声音。

“位置?流量?”周远的心猛地一紧。

“东南角!碗口大小!流量很大!”

“AAS固化土还没达到最终强度!是薄弱点!”张明脸色发白。

“用‘钢包土’堵!”周远临危不乱,“快!准备**焊接好的钢制堵漏箱**!里面装满速凝型AAS干拌混合料!沉下去盖住管涌口!外部堆压砂袋!”

抢险队员顶着倾盆大雨,将沉重的钢箱精准沉入翻涌的浑水中。速凝AAS遇水迅速反应,发热、硬化,如同在洪魔的伤口上迅速凝结出一块坚硬的“血痂”。管涌流量迅速减小,最终被成功封堵。

雨势没有丝毫减弱的意思。洪水如同挣脱牢笼的猛兽,疯狂冲击着基坑的子堤和盾构井的围堰。每一波洪峰的拍打,都让监测数据剧烈跳动,考验着工程的极限和每个人的神经。

就在“双塔”承受着洪水最猛烈冲击时,一场源自内部的危机悄然爆发。

盾构始发井内,负责操作防洪闸门液压系统和应急排水泵的几名工人,因为连续高强度作业、环境压抑、以及对洪水的恐惧,与当班的技术员发生了激烈争执。

“这鬼门关一样的井里!闸门要是打不开,我们都得淹死在里面!”一个年轻工人情绪激动地喊道。

“外面水那么大!泵抽不及怎么办?你们技术员在上面安全,我们在下面等死吗?”另一个附和。

技术员试图解释安全规程和备用方案,但在恐慌和疲惫的催化下,沟通变成了对抗。消极怠工的情绪开始蔓延,关键设备的操作出现迟滞!排水泵的流量监测显示异常波动!

消息传到地面指挥部,气氛更加凝重。外有洪魔压境,内有军心不稳!

周远看了一眼窗外如注的暴雨和汹涌的江面,抓起安全帽和雨衣:“张明,跟我下井!”

当周远浑身湿透、踩着泥泞出现在始发井底昏暗、潮湿、充满机油和焦虑气息的操作平台时,争吵声戛然而止。工人们看着这位头发花白、肩头还在滴水的总工程师,愣住了。

周远没有训斥,他走到巨大的防洪闸门液压控制柜前,用手抹去面板上的水雾。“害怕,很正常。”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水泵的噪音,“十年前,在珠江口的一个海底隧道,我也被大水困在过盾构机里。水从裂缝喷进来,控制室地板都在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紧张、疲惫、年轻或沧桑的脸:“怕死,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修地铁的!是在地底下、在水边上、在石头缝里开路的人!这条路,从老祖宗修万里长城、修都江堰开始,就是靠人顶着天灾、踩着危险开出来的!”

他指向头顶厚重的防洪闸门:“这道门,设计压力是洪峰水头的1.5倍!我们测试过三次!外面的围堰,用的是我们新研发的AAS土,比混凝土还快硬!井里的排水泵,功率足够抽干一个小池塘!备用发电机,油料足够烧三天!”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钢铁般的信念,“技术,我们做到了极致!现在,就缺一样东西—— **顶在这门后、守在这泵前、相信我们能赢的这股子人劲儿!**”

他走到主排水泵旁,拍了拍冰冷的泵壳:“这玩意儿,是死的。让它转起来、顶住洪水的,是咱工人的手和心气儿!”他看向带头闹情绪的年轻工人:“小李,我记得你。‘星城夜校’学水泵维护,你考核是第一名!现在,这台泵的命,交给你!能不能让它使出吃奶的劲儿,把洪水顶回去?!”

年轻工人小李的脸涨红了,胸脯起伏着,猛地挺直腰板:“能!周总!交给我!”

“老赵!”周远看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液压工,“闸门液压系统你摸了半辈子,现在这闸门能不能扛住洪峰,就看你这双手稳不稳!”

老赵用力点头,默默走到液压控制台前,粗糙的大手稳稳地放在了操纵杆上。

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潮湿的空气中传递。恐慌被责任取代,抱怨被专注覆盖。操作平台上的气氛瞬间转变。排水泵的流量监测曲线恢复了稳定强劲的脉动。

周远没有离开。他拖过一把椅子,坐在了操作平台中央,就在巨大的防洪闸门和轰鸣的排水泵旁边。“我就在这儿,陪着大家。洪水不退,我不走。”他平静地说。张明也默默地搬了把椅子,坐在了老师身边。

总工程师无声的坐镇,如同定海神针。井下的军心,稳住了。

洪峰如期而至,裹挟着万钧之力狠狠撞向基坑子堤和盾构井围堰。江水拍打着堤岸,发出沉闷如雷的巨响。地面指挥部内,各种监测数据疯狂刷新。

“湘江洪峰水位!超警戒2.35米!达到预测峰值!”

“基坑子堤承受压力巨大!局部渗漏点增多!排水泵全功率运行!”

“盾构井围堰外侧水位已达最高!闸门承压监测正常!井内无渗漏!排水系统运行稳定!”

周远坐在始发井底,能清晰地感受到脚下传来的、洪水冲击围堰的沉闷震动。每一次震动,都如同敲打在心头。但他面色沉静,只是偶尔看一眼关键仪表的读数。

突然,一阵尖锐的警报声在井下响起!

“警报!3号主排水泵电机温度超限!保护停机!”小李的声音带着惊慌。

瞬间,排水总流量骤降三分之一!井内集水坑水位开始缓慢上升!

“备用泵立刻启动!”周远厉声道。

“备用泵…启动失败!控制系统报错!”老赵急得满头大汗。

水位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浑浊的泥水开始漫过集水坑边缘,流向设备基础!

千钧一发!张明猛地跳起来扑向备用泵控制柜。他想起夜校课上讲过的应急故障排除流程。他快速检查电源、保险、控制信号线… 汗水混着井顶滴落的冷凝水滑落额头。

“是继电器触点氧化粘连!”张明迅速判断,抄起工具包里的砂纸和精密螺丝刀,以最快的速度拆开继电器外壳,打磨触点,复位弹簧。

“快!快啊!”小李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心提到了嗓子眼。

“好了!启动!”张明猛地合上盖子,按下启动按钮。

“嗡——”备用泵发出有力的轰鸣,强劲的水流重新喷射而出!集水坑水位上升的势头被遏制,并开始缓慢下降!

井下爆发出短暂的欢呼。周远看着张明沾满油污却异常镇定的侧脸,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个年轻人,在洪水的洗礼中,正在快速成长为真正的技术脊梁。

72小时的暴雨与洪峰,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当肆虐的洪水终于开始缓缓退去,铅灰色的云层裂开缝隙,投下久违的阳光时,整个工地一片狼藉,却也充满了劫后余生的疲惫与激动。

“报告周总!湘江水位已降至警戒线以下!”

“基坑边坡监测数据全部稳定!无新增位移!真空降水系统关闭!”

“盾构始发井围堰安全!防洪闸门顺利开启!井内无进水!设备完好!”

一条条捷报传来。地面指挥部和始发井内,疲惫不堪的人们相视而笑,有人激动地拥抱,有人默默地擦拭眼角。

周远走出始发井,重新站在阳光和雨后的清新空气中。他浑身湿透,沾满泥污,脸上是深深的倦容,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他望着退去洪水后略显浑浊但依旧奔流的湘江,望着那安然无恙的基坑和矗立的盾构井,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守住了。”他对身边的张明,也像是对所有人说。

洪水退去,留下满目疮痍,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反思。

在灾后恢复与盾构始发准备的间隙,周远在“星城夜校”组织了一场特殊的“防洪抢险复盘会”。讲台上,不仅有工程师,更有参与了抢险的工人代表。

“这次能顶住,靠的是什么?”周远抛出问题。

“技术硬!”有工人喊,“那个AAS土,真神了!泡水里还那么结实!”

“设备牛!排水泵劲儿真大!”另一个接口。

“预案好!”技术员说。

“还有人心齐!”老陈,那位曾经带头闹过工资的劳务队长,此刻声音洪亮,“周总往井下一坐,大家心里就有底了!该拼的时候,咱工人兄弟没一个怂的!”

周远点点头,调出抢险过程的照片和数据:

* 管涌封堵的钢箱与AAS“血痂”。

* 井下排水泵全功率运行的曲线。

* 防洪闸门承受最大水压时的应力云图。

* 工人和技术员在泥水中并肩抢修设备的瞬间。

“大家说得都对。”周远总结,“但最重要的是,**技术、设备、预案,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而人心,需要用技术去保障安全,用诚意去赢得信任,用担当去凝聚力量。** 夜校教技能,也教责任。这次抢险,就是最好的毕业考!”

他话锋一转:“但是,问题也不少。”屏幕上切换:

* 备用泵故障暴露的维护疏漏。

* 初期井下人员恐慌反映的应急预案宣贯和演练不足。

* 极端天气下部分监测点数据传输中断。

* 应急物资(如特种堵漏材料)储备点布局需优化。

“问题就是进步的阶梯。”周远看向张明,“张工,你牵头成立‘应急体系优化小组’,把这次暴露的问题,一条条列出来,一条条解决掉!形成新的标准!下次洪水再来,我们要赢得更从容!”

阳光灿烂的日子,“湘江行者”号盾构机巨大的刀盘在始发井内缓缓转动,发出低沉而雄浑的轰鸣,正式开启了穿越湘江的壮丽征程。始发仪式简朴而庄重。周远没有站在主席台中央,而是和一群满身油污却笑容灿烂的工人代表、技术骨干站在一起。

“这台盾构机,叫‘湘江行者’。”周远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工地,“这名字,是大家一起在夜校里投票选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承载着我们在长沙雨季的泥泞里摸爬滚打、在滔天洪水前咬牙死守的经历,承载着我们工人兄弟的汗水、技术员的智慧、还有咱长沙老百姓的期盼!它要行的,不光是江底的路,更是咱中国工程师、中国工人心里那股不服输、敢闯敢拼的路!”

掌声雷动。老陈、小李等工人代表挺起了胸膛,脸上洋溢着自豪。张明看着阳光下老师花白的头发和依旧挺拔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力量。

盾构机缓缓沉入始发托架,巨大的推力作用下,刀盘开始坚定地切入被AAS加固得坚实无比的端头土体。泥浆与渣土通过螺旋输送机源源不断地送出。一切平稳有序。

周远站在始发井边,俯视着这头即将潜入江底的钢铁巨龙。阳光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他仿佛看到了隧道贯通、列车飞驰过湘江底的那一天。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掏出来,是一条来自成都项目部的紧急信息:

> **周总:成都地铁7号线富水砂卵石地层突发大规模塌方,隧道被埋,有人员被困!情况万分危急!请求您火速支援!**

刚刚松弛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长沙的洪水刚刚击退,成都的地下危机已然爆发!周远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复:

> **收到!安排最近航班!将成都地质详勘资料、塌方点监测数据、人员被困位置信息即刻发我!通知现场,全力通风、维持通讯、稳住被困人员情绪!我马上到!**

他收起手机,最后看了一眼正在稳健掘进的“湘江行者”,对身边的张明快速交代:“长沙后续工作按计划推进,你盯紧。成都那边更急,我先走一步。”

没有多余的告别,周远大步流星地走向停在路边的越野车。车门关上,引擎轰鸣,车轮卷起雨后未干的泥泞,载着这位刚刚结束一场艰苦战役、又毫不犹豫奔向下一处险地的老工程师,向着机场方向疾驰而去。车窗外,长沙城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焕发着生机,而周远的思绪,已飞向了千里之外、深埋于砂石之下的成都战场。他知道,那里,又将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的硬仗。他的战场,永远在前线。

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塌方抢险后的第三年,北京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中国地铁建设三十周年功勋人物颁奖典礼正在举行。五十三岁的周远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下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主持攻克海底隧道、古城保护、富水地层等世界级难题,创新七项国家级工法,培养技术骨干两百余人......颁奖词在会场回荡。镜头扫过他额角的疤痕和花白的鬓角,定格在那双仍如青年般清亮的眼睛上。

周远没有看提词器,从怀中掏出一支旧钢笔——三十年前导师送的那支。笔身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支笔记录过秦岭隧道的岩爆,珠江底的涌水,也记录过南京城墙的砖缝和长沙暴雨中的抢险。他的声音沉稳有力,但今天,我想请两位年轻人上台。

聚光灯转向台下。张明——如今已是成都地铁总工,带着他刚收的徒弟、二十岁出头的女工程师小林走上舞台。周远将钢笔郑重放在张明手中:技术的传承,就像地铁隧道,要一环接一环地向前掘进。这支笔,该交给能写出新故事的人了。

大屏幕突然切换成实时画面:青岛海底隧道监测数据平稳,南京城墙裂缝监测无新增,长沙湘江隧道列车飞驰......最后定格在一张照片——周远当年在秦岭隧道与导师的合影。照片边缘,被岁月模糊的铭牌上毫米之功四个字却格外清晰。

全场起立鼓掌。周远望向镜头,仿佛穿透时空看着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工程师们:我们修的从来不只是隧道,而是通往未来的路。

颁奖礼后,周远独自来到北京地铁建设展览馆。在未来规划展区,全息投影展示着2035年轨道交通蓝图。忽然,他注意到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展台——真空管道磁悬浮试验线模型。

模型旁站着位白发老者。两人目光相遇时,老者微笑:周总工也对这个感兴趣?

超级高铁?周远蹲下身观察模型,理论上速度可达1000公里\/小时,但真空管道衔接处的密封......

和您当年在海底隧道处理的高压裂隙异曲同工。老者递来名片——国家超级高铁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周远眼睛一亮,额角的疤痕在展柜灯光下微微发亮:我们有个专利,关于纳米级气凝胶复合密封......

窗外,一列地铁呼啸而过。展厅的玻璃微微震动,倒影中两个身影在模型前越靠越近,新的故事正在钢轨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