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05年9月18日上午8点30分,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三层会议室,周远盯着茶杯里竖起的茶叶梗出神。碧绿的龙井芽尖在沸水中几番沉浮,最终倔强地立在杯心——这在老家浙江被称作,预示着重要客人的到来。

周总,日方代表团到了。张明轻声提醒,同时递上一沓刚打印的会议材料。纸张还残留着打印机的余温,首页右上角印着cRh2型动车组技术转让第七轮谈判-绝密的字样。

周远整理了一下深蓝色领带——这是妻子为今天谈判特意挑选的,说是能压得住场子。透过会议室的落地窗,他看到三辆黑色丰田考斯特缓缓停在酒店门廊下。第一个下车的是川崎重工轨道交通事业部总裁中村健一,灰白的鬓角修剪得一丝不苟,深灰色西装上的折痕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

记住,今天重点是牵引系统。周远对身后的技术团队低声道,他们上次只给了主电路图,核心控制算法还是黑箱。

会议室门被推开,中村带着十二人的日方代表团鱼贯而入。鞠躬、交换名片、寒暄,这套流程在过去六轮谈判中已经重复了无数次。周远注意到日方队伍里多了个生面孔——一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名片上写着川崎重工数字控制课 工程师 小林光太郎。

周桑,听说贵方已经完成了青岛四方工厂的改造?中村用带着关西腔的中文问道,手指轻轻敲击着摆在桌上的白色cRh2型车模型,看来对E2-1000系的技术消化很顺利啊。

周远微微一笑。这个模型是上轮谈判时日方赠送的纪念品,现在被故意摆在谈判桌中央,像是某种无声的提醒——中国高铁仍然依赖日本技术。

中村先生,我们今天从牵引控制系统开始如何?周远直接切入主题,示意张明打开投影仪,贵方上次承诺提供的矢量控制算法接口文档,似乎还不够...完整。

投影屏上显示出两份代码对比图,左侧标注日方提供,右侧标注四方厂实测。相似度分析显示只有68%的重合率。会议室温度仿佛瞬间降低了几度。

日方技术人员开始交头接耳,中村的笑容僵在脸上。那个叫小林的新人突然凑到中村耳边说了什么,后者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周桑,算法适配需要根据中国电网特性调整。中村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文件,完整源代码涉及川崎核心专利,需要额外签署...

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周远瞥了一眼来电显示——是南车集团总裁赵志强的号码。这个时机掐得恰到好处。

抱歉,重要电话。周远起身离席,在走廊按下接听键:赵总,和西门子的谈判还顺利吗?

他的声音故意提高了几分贝,确保会议室里的人能隐约听到西门子三个字。这是上周策划好的心理战术——让日本人知道德国人正在隔壁城市谈同样的技术转让。

上午十点十五分,谈判暂停休息。周远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用冷水拍了拍发烫的脸颊。镜中的自己眼白布满血丝,这是连续三周跨国谈判留下的印记。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药瓶,倒出两片白色药片——医生诊断的神经性胃炎,建议休养,但铁道部哪有休养的选项。

周桑也吃胃药?

周远猛地回头,看到小林光太郎站在身后,手里拿着熟悉的蓝色包装——日本最流行的胃药太田胃散。

谈判压力大啊。小林用流利的中文说道,圆眼镜后的眼睛带着笑意,我在大连留过学,很理解中国朋友的着急。

周远接过对方递来的药粉包,敏锐地注意到小林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不是日本常见的铂金婚戒,而是中国年轻人喜欢的玫瑰金款式。这个细节让他想起安全部门提供的简报:小林光太郎,32岁,大连理工大学交换生,妻子是沈阳人...

小林先生中文真好。周远故意用日语回答,想必对中国高铁规划也很了解?

略知一二。小林切换回日语,声音压低,中村前辈的底线是电机控制算法可以给,但故障预测模块必须保留。他拧开水龙头,水流声掩盖了后半句,因为那关联到我们的新干线下一代系统。

周远瞳孔微缩。这个突如其来的信息太重要了——日方最在意的不是现有技术,而是正在研发的下一代预测性维护系统。他假装整理领带,在镜子里观察着小林的表情。这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为何要透露关键信息?是因为中国妻子,还是另有所图?

回到会议室,周远发现座位被重新安排了。原先放在正中的cRh2模型被移到了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正循环播放着西门子Velaro列车的宣传视频。

周总,刚才您电话时德方发来了最新提案。张明小声汇报,递上一份传真,他们同意转让80%的牵引系统技术,包括部分诊断算法。

周远翻阅文件时,余光瞥见中村正在仔细观察他的反应。这出三国杀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日本人、德国人、中国人,三方都知道最终只会有一个赢家。

中村先生,我们继续?周远合上文件,突然改用日语,关于故障预测模块...

中村手中的钢笔啪嗒掉在桌上。这个在谈判中从未失态的老牌经理人,此刻脸上写满了震惊。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的嗡嗡声。

周桑的日语...令人意外。中村慢慢拾起钢笔,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

1992年在JR东日本研修时学的。周远微笑着翻开笔记本,露出里面泛黄的新干线纪念票根,当时中村先生还在东北新干线项目部吧?

心理战的节奏突然逆转。周远看到日方团队中几个年轻工程师交换着惊讶的眼神——他们显然不知道中方首席谈判官竟有如此深厚的日本背景。

既然周桑这么了解日本,中村恢复了镇定,但声音已经少了先前的从容,应该明白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性。

当然。周远打开投影仪,切换出一张中国地图,所以我们准备了替代方案。屏幕上显示出中华之星动车组的测试数据,如果今天不能达成协议,四方厂将重启自主开发项目。

这是一张危险的牌。中华之星是2003年下马的国产动车项目,虽然问题不少,但证明了中国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周远看到中村的嘴角抽动了一下——日本人最担心的就是中国走上完全自主的道路。

我需要请示东京总部。中村站起身,西装下摆带倒了茶杯。深色茶渍在雪白的桌布上蔓延,像一幅不断扩张的势力版图。

下午三点十分,谈判陷入僵局。日方坚持故障预测模块必须作为提供,中方则要求完全的技术透明。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翻译的声音成了唯一的波动。

周总,德国人又发邮件来了。张明悄悄递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西门子最新报价单。周远注意到牵引系统技术转让比例从80%提高到了85%,而且特意用红字标注了包括预测性维护算法基础框架。

这是赤裸裸的离间计。周远把平板电脑转向中村方向:看来西门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慷慨。

老练的日本商人脸上第一次出现了裂痕。中村转向身后低声交谈的技术团队,周远捕捉到了几个零碎的日语单词:西门子...让步...中国市场...

周桑,中村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疲惫,我们可以提供预测模块的接口协议和测试用例,但核心算法需要加密。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咽下一颗苦药,三年后解密。

会议室内所有中方人员的目光都聚焦到周远身上。这是日方首次在核心技术转让上松口,虽然加了时间锁,但已经是重大突破。

周远看向技术团队里的苏晴。这位三十岁的女工程师是ctcS列车控制系统的主要开发者,此刻她正用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计算着什么。注意到周远的目光,她轻轻点了点头——三年时间足够逆向破解了。

中村先生,周远站起身,双手撑在会议桌上,我们接受这个条件,但需要增加一个条款:联合研发下一代预测系统的中国版本。

中村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警觉。这正是日本企业最担心的——用市场换技术,最终培养出竞争对手。但此刻他已经没有退路,德国人正在门外虎视眈眈。

我需要东京总部的...

现在就要答复。周远打断他,声音平静但不容置疑,西门子代表正在17楼等我的电话。

墙上的时钟滴答走着,秒针每移动一格都像是一次心跳。中村转向小林,年轻人轻轻点了点头。这个细微动作没能逃过周远的眼睛——看来这位中国通工程师在代表团中的地位不一般。

原则上...同意。中村的话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但具体合作模式需要另行商定。

周远露出今天的第一个真诚笑容:当然,我们有的是时间。他示意法务人员准备补充协议,毕竟中国高铁未来二十年的车辆采购量,足够让川崎和西门子都吃饱。

傍晚六点四十五分,协议签署仪式在酒店宴会厅举行。中村和周远在数十台相机前握手,闪光灯将两人的笑容凝固在历史性的瞬间。香槟塔在角落闪着诱人的金光,但周远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他的胃又开始隐隐作痛。

周桑,有个私人请求。小林光太郎悄悄凑过来,手里拿着那盒太田胃散,我妻子下个月在沈阳分娩,能否...帮忙介绍一位好医生?

周远打量着这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突然明白了那些情报的来由。他接过胃药,轻声用中文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林教授是最好的产科专家,就说是我介绍的。

小林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刚要道谢,中村的声音就从身后传来:光太郎!过来合影!日本老前辈的语气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

周远看着小林匆匆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在技术引进这场大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剧本和苦衷。他掏出手机,给沈阳铁路局的老同学发了条短信:帮忙安排一位日本籍孕妇在盛京医院的特需病房,费用走我私人账。

宴会厅另一侧,张明正被一群记者围着追问技术细节。年轻人结结巴巴地回答着问题,不时向周远投来求救的目光。周远正要过去解围,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

老周,听说你把日本人拿下了?刘志军的声音里带着少见的兴奋,刚接到国务院办公厅电话,下周三要向分管副总理专题汇报!

基本框架定了,但细节还很多。周远走到安静的角落,特别是预测系统那部分,日方留了后手...

后手?刘志军冷笑一声,等我们消化完这代技术,谁留后手还不一定呢!背景音里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对了,德国人那边你打算怎么处理?

周远望向窗外。暮色中的青岛港灯火通明,一艘满载集装箱的巨轮正在离港,船身上coSco的字样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西门子的Velaro技术更适合北方高寒地区。周远轻声说,况且,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你呀...刘志军突然笑了起来,明天上午十点,部里开京津城际技术协调会,别迟到。

挂断电话,周远发现小林不知何时又站在了身旁。日本年轻人递过一杯温水:周总,胃病还是少喝咖啡为好。

周远接过水杯,突然问道:小林先生为什么选择来中国谈判?

小林望向窗外正在消失的船影,用中文轻声回答:因为我妻子说,未来的铁路史会在这里书写。

2006年1月28日,农历除夕。周远站在四方机车厂新建的总装车间里,看着第一列完全在中国组装的cRh2A型动车组缓缓驶下生产线。流线型的白色车身上,和谐号三个蓝色大字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

周总,控制系统自检全部通过!苏晴从驾驶室探出头,手里挥舞着检测报告。这位女工程师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带领团队消化了日方提供的技术资料,还找出了十七处接口文档错误。

周远爬上驾驶室,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技术人员。中控台上,液晶显示屏正以每秒三次的频率刷新着列车各系统的状态数据——其中预测性维护模块的界面上,一个小小的日本国旗图标显示着Ver.2.1的版本号。

这个图标,苏晴指着那个日章旗,三年后就会变成我们的LoGo。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套全新的算法架构图,逆向工程已经完成70%,比预期快三个月。

周远没有立即回应。他抚摸着驾驶台上精密的操纵杆,想起了二十年前在西南山区开蒸汽机车的情景——那时最先进的控制系统就是司机的经验和肌肉记忆。

周总!张明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份传真,西门子同意转让的牵引系统清单,比合同多出了三项!

周远接过文件,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德国人终于坐不住了——看到日本技术在中国快速落地,他们害怕失去这个即将爆发的市场。

车间外突然响起鞭炮声,提醒人们今天是团圆夜。周远看了看手表,已经晚上七点半。他拍了拍手:大家辛苦了,今晚都回家过年吧!

人群散去后,周远独自留在驾驶室里。他打开预测系统的调试界面,输入了一串命令。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所有核心传感器的实时数据,包括日本工程师认为中国人看不懂的振动频谱分析图。

周总还不走?李国庆的声音从车门外传来,他手里提着两瓶青岛啤酒和一袋饺子,老婆孩子都回娘家了,咱俩凑合过个年?

周远接过啤酒,铝罐上凝结的水珠沾湿了手指。他指向屏幕上的频谱图:老李,看出什么问题没?

李国庆凑近看了看,突然瞪大眼睛:这振动频率...和转向架设计参数不匹配啊!

日本人给的算法里藏了个滤波参数,周远调出一段代码,把特定频率的振动信号弱化了。这样看起来运行平稳,但长期可能掩盖结构疲劳。

狗日的小鬼子!李国庆狠狠捶了下控制台,我这就去找苏晴...

不用。周远打开啤酒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缓解了胃部的灼热,她已经发现了,还写了补丁程序。他调出另一个界面,上面显示着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的振动监测模块,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听诊器

李国庆愣了两秒,突然大笑起来:好一个听诊器!来,为这个干一杯!

两个中年男人在空荡荡的驾驶室里碰杯,窗外是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周远的手机亮了一下,是小林光太郎发来的照片——刚出生的婴儿裹在红色襁褓里,背景是盛京医院的病房。附言写着:中国新年最好的礼物,取名小林未来

周远把手机递给李国庆看:知道日本人为什么最终会让步吗?

因为咱们市场大?

周远望向车间尽头那台正在组装的下一代动车组框架,因为他们知道,技术可以封锁,但人的联系封不住。他指了指照片上那个混血婴儿,这孩子长大时,世界高铁地图早就改写了。

远处传来新年钟声,cRh2A的车头灯突然自动亮起,雪白的光束刺破黑暗,像一把出鞘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