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接连三日,沈青河等人全身心投入,几乎不眠不休地推演青铜门的机关。

他们尝试了九宫推演法,谢玲儿提出的星象对应术,甚至还用上了萧羽雪献上的契丹秘传“血符解”,然而,那扇青铜门却始终纹丝不动,仿佛在无情地嘲弄着众人。

门上的睚眦兽首栩栩如生,每次尝试失败后,兽眼便会渗出幽绿的锈水,岩壁上的九宫格也随之亮起诡异的血光,好似某种古老而神秘的诅咒。

沈青河心里明白,强攻根本无济于事,于是转而从长计议,谋划长远布局。

她吩咐张木匠带领工匠们加快修复古村的进度,尽快为谷中的老弱妇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安身之处。

同时,沈青河还派快马携带着密信赶往洛阳,恳请叔父派遣洪阿四前来。

她深知此人乃是江淮船王的后人,曾经为朝廷督造运河楼船,尤其擅长在激流中操控船只、疏通淤塞的水道。

沈青河打算等暗河完全疏通后,借助水力运输谷中的物资,甚至能够直接抵达汴京。

……

三日后的子夜,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

李掌柜一行人等悄然来到了百花谷的密道口,身后跟着洪阿四以及几十几名精壮的船工,他们肩扛着铁锹、麻绳等工具。

“青河姑娘,别来无恙啊!”月光下,李掌柜的胡须微微颤动,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身后的两道身影——

紫莲身着一袭紫色罗裙,发间仅簪着一支银针,腰间悬着青囊药箱。她步伐轻盈,眸光清冷如霜,虽未言语,却自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凛然之气。

吕红绡依旧是英姿飒爽的模样,腰间悬着那柄软剑,眉宇间的锐气丝毫不减。她一看到沈青河,立刻抱拳行礼,眼中闪过久别重逢的欣喜。

李掌柜笑着介绍道:“青河姑娘,你叔父可一直牵挂着你呢!这不,特意让老夫带着紫莲姑娘和红绡丫头来帮你。”

他侧身指向紫莲,“这紫莲丫头医术精湛,当年可是以女医官的身份潜伏在金营,救过不少咱们的弟兄。”

接着,他又拍了拍吕红绡的肩膀,“红绡丫头如今可是芙蓉卫的得力干将,你叔父说了,有她和江云护着你,他才放心。”

沈青河心中涌起一股暖意,盈盈行了一礼,说道:“多谢李叔,也多谢紫莲妹妹、红绡姐姐!”

紫莲微微颔首,声音如同清泉般冷冽:“青河姐姐客气了,治病救人本就是我的分内之事。”

吕红绡则爽朗地笑了笑:“妹妹放心,有奴家在,定不会让你受到任何伤害!”

江云站在一旁,看着吕红绡,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翌日清晨,沈青河把洪阿四、张木匠以及一众工匠召集到谷中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一张宽大的樟木板架在木架上,当作绘图台,旁边摆放着纸张、炭笔、角尺等工具。

洪阿四展开昨夜对暗河探查的草稿,用炭笔在纸上勾勒出蜿蜒曲折的水道,说道:“暗河主道宽三丈二尺,不过有三处险隘。”

他指着图纸上标红的区域,继续说道:“这里岩壁向外突出,需要削去六尺;此处暗礁密集,得使用火药炸开;而最危险的是这段漩涡区域,必须架设导流木栅。”

沈青河听后,马上从怀中掏出《百匠田园录》,翻到“水工篇”,说:“唐代疏浚这类暗河时,会采用‘燕尾榫’来固定导流栅,咱们可以仿照这个方法。”

她指着书页上的榫卯结构图,那结构形状如同燕尾分叉,能够抵抗激流的冲击。

“船型最好选用‘浅底快舟’。”洪阿四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画出船体轮廓,“船底用杉木,质地轻且耐腐;船帮加上楠木护板,防止被岩壁刮擦;船首包上铁皮,专门用来冲破杂物和残枝。”

他着重强调船舷两侧要设置“浮力舱”,利用水密隔舱技术进行分隔,这样即便有一个舱室进水,船也不会沉没。

沈青河补充道:“还得在船尾加装绞盘,便于在逆流时拖拽船只。”说着,她取出一枚铜钱,压在图纸一角,“这种船的载重必须达到五百石,才能用来运输粮食和器械。”

(注:汴河漕运标准船型及常规载重: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汴河作为漕运主干道,受水深限制(仅1.5–1.9米),主力漕船载重为400 – 500石,相当于22 – 27.5吨(1石≈55公斤)。技术适配:平底浅船设计适应泥沙淤积的河道,单船年运量约1000石,分三次航行完成。)

洪阿四领着众人深入谷中那片茂密的林子,专门挑选树龄在三十年以上、树干笔直的老龄杉木。这种杉木质地轻盈且坚韧,既耐水又抗腐,是打造船底的绝佳材料。

张木匠拿着墨斗,在被选中的树干上弹出黑线,仔细标记好截取的位置,目的是保证每段木料的纹理顺畅笔直,没有虫蛀和裂纹。

“咔嚓!”

斧锯声交织在一起,紧接着,巨木伴随着一阵轰然声响倒下。

匠人们运用滚木法,将木材运往河滩。

到达河滩后,他们先剥去树皮,然后采用火烤的方法烘干木材里的水分,最后涂上桐油以防止木材腐烂。

洪阿四轻轻抚摸着一段刚刚截好的杉木,笑着说道:“这木头烤得很透,等将来船造好,船底吃水肯定稳当!”

张木匠依照《百匠田园录》里记载的“燕尾榫”技法,带着其他人在木板边缘凿出燕尾形状的凹槽,之后再用铁钉进一步加固。

船底运用的是“鱼鳞式”叠板法,即每一块木板首尾相互扣合,缝隙处填充由麻丝和石灰混合而成的捻料,以此保证船底的水密性。

与此同时,洪阿四指挥着船工们架设龙骨。

他们先用粗麻绳捆扎起临时支架,然后将船体倒扣在支架上,这样便于安装船舷。

“浮力舱可是关键所在!”洪阿四指着船腹位置,那里用隔板分隔出了八个独立的舱室,“就算其中两个舱室破损,船也不会沉没!”这其实是对唐代“八槽舰”水密隔舱技术的灵活运用。

另一边,铁柱带着人将铁皮烧得通红,然后捶打成弧形,用来包裹船头。

高温使得铁皮与木材紧紧贴合在一起,随后再用蚂蝗钉(U形铁扣)固定住,船头便形成了能够冲撞暗礁的“铁牙”。

在船尾,他们安装了榆木制成的绞盘,为了减少摩擦,在盘轴上涂满了蜂蜡。绳索选用的是浸过桐油的野藤,这种藤条能够承受千斤的拉力。

就在这时,张木匠突然喊停:“绞盘齿轮得加上‘棘轮锁’!”说完,他拿来一组青铜棘齿,嵌入轴心,“这样在逆流拖船的时候,绳索就不会回弹伤到旁人。”

十日后,两艘浅底快舟完工。

众人将船推入缓流区,载重测试时,洪阿四发现左舷微沉,立刻命人拆开隔板,发现一处榫头未咬合到位。重新校正后,船体终于平稳浮水。

“明日便可强闯漩涡区!”洪阿四拍着船帮大笑道。

月光下,两艘新船泛着桐油光泽,仿佛两条蓄势待发的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