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郑行营的军议结束后,刘禅的决定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核心将领圈层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陛下!万万不可!”卫将军董允得知刘禅竟要亲率龙渊军走子午谷后,几乎是踉跄着闯入御帐,也顾不得礼仪,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惊惶,“子午谷栈道年久失修,险峻异常,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绝地!陛下万金之躯,岂可亲涉如此险境?若……若有不测,国本动摇,臣等万死莫赎啊!”

他跪伏在地,花白的头颅深深低下,语气痛彻肺腑。在他身后,几名负责后勤和内政的文官也纷纷跪倒,一片恳求之声。

几乎同时,大将军姜维也匆匆赶来,他虽未如董允般失态,但紧锁的眉头和凝重的脸色也表明了他的态度。

“陛下,”姜维抱拳,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反对,“董卫将军所言极是。子午谷奇袭,风险太大。其一,道路难行,大军难以展开,若遇伏击,后果不堪设想。其二,即便成功抵达长安郊外,我军亦成疲敝之师,如何能撼动司马昭以逸待劳的重兵?其三,陛下乃三军统帅,国之根本,岂能行此孤注一掷的匹夫之勇?臣请陛下坐镇中枢,运筹帷幄,奇袭之事,交由末将或傅佥将军即可!”

帐内气氛凝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刘禅身上,等待着他的决断。傅佥手按戒渊剑柄,嘴唇紧抿,他渴望战斗,但更不愿陛下亲身犯险。

刘禅静静地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他理解他们的担忧,这确实是基于常理的、最稳妥的建议。但是,他并非纯粹的刘禅,他的灵魂里,住着一位曾经策动玄武门之变、亲临虎牢关前、深知“奇正相生,险中求胜”真谛的天策上将。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指划过那条蜿蜒在秦岭群山之中的、几乎被标识为虚线的子午道。

“休昭(董允字),伯约,尔等所言,皆老成谋国之言。”刘禅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过众人:“司马昭亲率大军西来,其势汹汹,意在与我军主力决战于关中平原。彼众我寡,彼逸我劳,若按部就班,正面相抗,纵有‘六花阵’之利,胜负亦在五五之间,且必是尸山血海,消耗国力。此非朕所欲见。”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子午谷的北端,长安以南的区域。

“子午谷,确是险地,亦是死地。正因如此,司马昭绝不会料到,朕,季汉的皇帝,敢亲率精锐,行此绝路!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他要与朕的主力决战,朕,偏要将这把尖刀,直接插向他的心脏——长安!”

“可是陛下……”董允还想再劝。

刘禅抬手打断了他:“朕知风险。但朕更知,狭路相逢,勇者胜!季汉立国至此,已无退路。先帝当年于长坂坡,于赤壁,于汉中之战,哪一次不是行险?武乡侯第一次北伐,若非错用马谡,陇右几为我有,其初时,不亦是奇兵突出?”

他走到姜维面前,沉声道:“伯约,朕将主力交予你,是信任你之能!你要做的,便是在正面,给朕牢牢吸引住司马昭的所有注意力!让他认为,朕就在你的军中,朕要与他决战!你打得越狠,越真,朕在子午谷的行动,就越安全,成功的可能就越大!”

姜维身躯一震,看着皇帝那充满信任和决绝的眼神,所有劝阻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他明白了,陛下此举,并非匹夫之勇,而是一个庞大而冒险的战略构想的核心一环。陛下以自身为饵,行此惊天奇谋,将最大的压力和风险揽于自身,而将相对稳妥的正面战场交给了他。

这是一种何等的信任与魄力!

“至于休昭所虑之国本……”刘禅看向董允,语气放缓,却依旧坚定,“太子刘璿已在成都监国,费祎、蒋琬等辅政,朝纲稳固。况且——”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睥睨天下的自信:“朕,乃大汉天子,受命于天!高祖当年能暗度陈仓,光武当年能昆阳破莽,朕今日,为何不能效仿先辈,踏平这子午天险?!若连这点险阻都不敢闯,何以克复中原,还于旧都?!”

帐内一片寂静,只有刘禅的话语在回荡。董允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长叹,深深拜倒:“陛下……圣虑深远,臣……不及。唯愿陛下,千万珍重!”

姜维深吸一口气,单膝跪地,抱拳道:“陛下既决意如此,臣姜维,必竭尽全力,于正面战场死死咬住司马昭主力!纵粉身碎骨,绝不使其一兵一卒西顾!恭祝陛下,旗开得胜,直捣长安!”

傅佥更是激动地拔出戒渊剑,横于胸前:“陛下!龙渊军上下,愿为陛下前驱,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好!”刘禅重重颔首,“即刻准备!三日后,朕亲率龙渊军及挑选之山地精锐,兵出子午!”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汉军大营在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下高效运转。姜维开始大张旗鼓地调动部队,摆出全力东进的姿态,旌旗招展,鼓号震天,做出皇帝仍在军中的假象。

而在南郑行营深处,一支规模不大却极其精悍的队伍正在悄然集结。以龙渊军为骨干,辅以从各部挑选出的最擅长山地行走、攀爬、耐苦战的勇士,共计三千人。他们卸下了沉重的札甲,换上更利于行动的皮甲或轻铠,携带十日干粮、充足箭矢、钩索、斧凿等物,人人配双刃。

刘禅也换上了一套普通的龙渊军军官铠甲,唯有腰间悬挂的一方九龙玉佩,昭示着他不凡的身份。

临行前夜,刘禅独自一人在御帐内,对着成都的方向,默默伫立良久。他将一封早已写好的密诏交给董允,嘱托他,若自己一月内无消息传回,便以此诏行事,拥立太子,固守国本。

第三天拂晓,天色未明,寒气凛冽。

三千精锐已在校场肃立,鸦雀无声,只有战马偶尔喷出的响鼻打破寂静。没有誓师大会,没有壮行酒,一切都在沉默中进行。

刘禅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南郑城头的灯火,又望向东方那隐匿在沉沉黑暗中的、如同巨兽脊梁般的秦岭山脉。

姜维、董允、傅佥等核心重臣立于道旁,无声地抱拳躬身。

刘禅目光扫过他们,微微颔首,随即猛地一拉缰绳,调转马头。

“出发!”

一声令下,三千人的队伍,如同一条悄无声息的黑龙,钻入了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向着那号称“五百里险阻”的子午谷,毅然决然地挺进。

没有人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是悬崖峭壁,是毒虫瘴气,是魏军的埋伏,还是……那梦寐以求的长安。

但这支军队的每一个人,都紧跟着前方那玄甲身影,目光坚定。

奇正相生,帝王行险。

子午谷的风,即将被这支孤军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