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村的花开得越来越盛,游客也日渐增多,村里合作社的账面上,第一次有了不算太多但实实在在的集体收入。楚峰在河阳镇的声望,随着清水村的变化而水涨船高。县里的表扬、媒体的报道,让这个年轻的镇长成了全县瞩目的焦点。
然而,镇政府大院里,并非所有人都为清水村的成绩感到高兴。一些微妙的变化,像潜流一样,开始在水面下涌动。
这天下午,楚峰在镇政府小会议室主持召开月度工作例会,总结上月工作,部署下月任务。各分管副镇长、各站所负责人参加。会议刚开始,气氛还算正常。当楚峰谈到清水村“花谷计划”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下一步要总结经验,逐步向其他有条件的村推广时,分管工业和招商引资的副镇长刘建军,冷不丁地插话了。
刘建军比楚峰年长几岁,在河阳镇工作多年,资历比楚峰老。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慢条斯理地说:“楚镇长,清水村搞旅游,确实搞得不错,值得肯定。但是呢,咱们河阳镇,不能把宝都押在旅游这一棵树上吧?尤其是都学清水村搞什么花啊草啊的。咱们镇的传统优势是啥?是矿产资源!是劳动力资源!前几年好不容易引进的几个小加工厂、小矿场,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年能给镇财政贡献不少税收,也能解决一部分就业。现在全镇的资源、精力,好像都倾斜到旅游上去了,这些实体经济怎么办?总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吧?”
他这话一出,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下。几个老站所长互相看了看,没吭声。党政办主任王海生低头记录,假装没听见。
楚峰皱了皱眉,平静地回应:“刘镇长说得有道理,经济发展要多元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的资源消耗型、高污染型的小企业,发展潜力有限,而且与现在的环保政策、绿色发展理念也不完全符合。我们发展生态旅游,正是为了转型升级,寻找可持续的新增长点。当然,现有的合规企业,我们还是要支持其健康发展。”
刘建军嗤笑一声,放下茶杯:“楚镇长,你这话说得轻巧。转型升级?谈何容易!那些小老板,投了钱,开了工,现在镇上重点不在这儿,他们心里能没想法?再说了,旅游这玩意儿,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清水村是运气好,赶上陆书记关注,天成集团投资。其他村有这个条件吗?别到时候画虎不成反类犬,钱投进去了,游客没几个,烂尾了怎么办?这个责任谁负?”
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以为然和质疑。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李大姐看气氛有点僵,赶紧打圆场:“老刘,话也不能这么说。清水村的探索还是有价值的。其他村条件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嘛。”
刘建军却不买账,梗着脖子说:“李镇长,我不是反对探索,我是担心资源分配不公!现在镇里有点钱,有点项目,都往清水村倾斜。其他村怎么办?就干看着?我们分管的其他工作还要不要开展了?就说我分管的招商引资吧,上次跟一个外地客商谈得好好的,想在我们镇投资建个农产品加工厂,结果客商提出要见主要领导详谈,楚镇长在清水村忙得脱不开身,让人家客商等了大半天,最后觉得我们没诚意,走了!这事怎么说?”
楚峰记得这事,当时他确实在清水村协调道路施工中的一个紧急问题,但已经让王海生主任向客商做了解释并约了其他时间。他沉声道:“刘镇长,这件事我已经让王主任跟进处理了,客商也表示理解,约了本周再见。工作有主次,有缓急,清水村项目是市县领导重点关注的项目,在关键节点上,我作为镇长,在现场协调是职责所在。如果因此影响了其他工作,我向大家道歉,但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和支持。”
“理解?支持?”刘建军声音提高了几分,“楚镇长,你是镇长,要统筹全局!不能只盯着一个清水村吧?是,清水村现在风光,你楚镇长脸上有光。可咱们河阳镇十几个村呢!不能为了你一个人的政绩,把其他村都耽误了吧?再说,你这套做法,动不动就讲理想、讲情怀,投入那么大,规矩那么多,下面的人跟着你干,累死累活,除了几句表扬,得到啥实惠了?能升官还是能发财?”
这话就有点诛心了,几乎是指着鼻子说楚峰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大局,不体恤下属。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降到了冰点。其他几个副镇长和站长们,有的低头喝茶,有的玩笔,眼神闪烁,没人接话,但显然,刘建军的话,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的想法——对楚峰那种“不近人情”的工作作风和资源过度向清水村倾斜的不满。
楚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火气。他知道,刘建军这是借题发挥,背后是积压已久的不满和嫉妒。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和:“刘镇长,关于工作重心和资源分配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会后单独沟通,也可以在班子会上充分讨论。至于个人得失,我楚峰到河阳镇来,不是来升官发财的,是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相信在座的多数同志,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如果大家觉得工作安排、待遇保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想办法解决。但用这种情绪化的方式来讨论工作,不利于团结,也不利于发展。”
会议不欢而散。散会后,楚峰回到办公室,心情有些沉重。他意识到,清水村的成功,在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开始引发内部矛盾。刘建军的发难,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