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唐第一女判官 > 第66章 再遭行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到请她进去,陶攸和往迦陵馆看上一眼,知道该来的终归要来,暗叹一声后,便跟着砚青去了迦陵馆。

看到同陶令仪坐在一处的谢临舟,陶攸和顿住脚步,规矩地向他行了个礼,才转向陶令仪道:“是三叔公让我留下来的。”

“陶七小姐来得正好,”谢临舟搁下茶碗起身,“就劳烦你替我看管好陶小姐,在崔使君回来之前,无论她说什么,都不要让她离开迦陵馆。”

陶攸和在二房行二,在整个嫡系五房的小姐当中,却行七。因而大家都称呼她为七姐、七妹或者七小姐。

陶令仪看了谢临舟两眼。

陶攸和也面带不解地看了他两眼。

谢临舟涩然地轻咳一声,他实在招架不住她的游说。他怕再继续留在这里,会忍不住松口。

他知道她是去排查郑元方的同伙,也知道把这个同伙找出来,危险大概就解除了。

但谢家尚且需要借助县衙的战兵保护,根本抽调不出来护卫她的人。她就这么去黄岩寺,等于是在自投罗网。

不管是为了她的安危也好,崔述的吩咐也罢,他都不能让她离开谢家半步。

在跟陶攸和解释清楚,陶攸和也答应下来后,谢临舟又转向了春桃和秋菱:“你们两个也一样,一线天的事,你们也是知道的。”

“我知道你们的身手很好,但你们小姐大病初愈,身子还虚弱得紧。你们要带她出去,若遇危险,势必要留一人护着她。剩下一人再厉害,双拳也难敌四手。是以,我也希望你们跟陶七小姐一样,无论你们小姐说什么,都万不可带她离开谢家。”

听他说双拳难敌四手,春桃很是不服气,她觉得她双拳可以敌十手。

秋菱很是了解她的脾气,在她开口争辩之前,先一步按住她的手臂,答应下来道:“谢二公子放心,我们绝不会带小姐离开谢家半步!”

目送着谢临舟离开后,陶令仪无奈地摇了摇头。

她原本以为跟他说了想法之后,他也如她一般,会迫不及待地要去黄岩寺,结果竟遭到了反对。

这实在有些出乎她的预料。

“坐吧。”看陶攸和还站着,陶令仪收回目光,示意她坐下。

栗里村距离黄岩寺虽然不到六里路,凭她现在的身体条件,想要徒步过去,还是很困难的。

既然谢临舟已经派人去请崔述,她也不多想了,等着吧。

陶攸和看她茶碗已经空了,上前替她将茶添上后,才在她的对面坐下来,先一步说道:“有需要我回避的地方,德音妹妹尽管直说。三叔公留我下来,也实非我自愿。”

她年底就要出嫁了,并不想掺和到她和家族的争论当中,惹她不快。

陶令仪笑了:“若是我记得没错,年底的时候,七姐姐就要与匡山李氏长房的二公子成亲了吧?”

陶攸和握紧茶碗,抬眼看她:“德音妹妹怎么知道?”

“李二公子上门提亲那日,就差直接撒钱庆贺了,我不知道才奇怪吧。”匡山李氏是靠寺产庄园起的家,属于浔阳新晋的豪强。在小姑娘的记忆里,她很不喜欢这门亲事,总认为那李二公子配不上她这个温温柔柔的七姐姐,但陶令仪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却极看好他们两个。

那位李二公子虽然不识几个字,却极是敬重读书人。

陶攸和性子安静温和,最喜读书与侍弄花草。

嫁去旁的大家族,身份是好看了,但能不能继续过现在的舒心日子,谁也不敢保证。

但这位李二公子,还未与她定亲,便已经将自己的院落扩成了原来的三倍大小,亲手种满了她喜欢的花花草草不说,还花大价钱四处搜罗了好几百本她喜欢的书籍,在定亲之日,全都送给了她。

之后更是每隔十日,就要将赚来的钱全托人送她,让她保管。

原本不止小姑娘,陶氏许多人都看不上这位不识几个大字的李二公子。也不是陶氏有意看不起人,是士族的风气就是如此。

但经过李二公子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如今不仅没人再看不起他,连带陶攸和都成了浔阳城内很多小姐暗中艳羡的对象。

没人不想嫁如意郎君,尤其还是把她捧在手心里的如意郎君。

陶攸和脸颊染上两片红晕,李檀彧对她确实极好。不过,陶攸和犹豫一瞬后,还是说道:“是我误会德音妹妹了。”

早前,她也曾想与她打好关系,便几次邀请她去她的院落里坐一坐,但每次她都拒绝了,为此,她还遭到了好多人的嘲笑。

她以为,她当真如旁人说的那样,是看不起她庶出的身份。

对照小姑娘的记忆,结合她此刻的表情,陶令仪一下子就猜测出了她说误会的原因。

尽管小姑娘已经没了,陶令仪还是替她解释道:“以前七姐姐邀我去藤霜馆坐一坐,我总不肯去,是因为害怕七姐姐也逼着我一起读书。”

陶攸和先是愣了一下,才笑了,“我逼着阿穂读书,是她贪玩,总没个定性。我想着,或许让她多读一些书,就能将她的性子压下来。”

她没有料到,曾困扰了她好几年的心结,竟是因为这个原因。

悄悄打量她几眼,不免惋惜,若一早就知道是这个原因,彼此解开心结,她们应该也能成为彼此要好的姐妹吧。

微垂眼眸,心内挣扎片刻,陶攸和鼓足勇气道:“德音妹妹莫要轻信了三叔公他们,五日前,郑长史半夜之时,曾到过陶氏。我虽不知他来的目的,但也猜得出来,必然与你有关。”

话落,陶令仪还没有反应,她又红了脸:“如果三叔公已经跟德音妹妹说过此事,德音妹妹就当是我多话了便可。”

“三叔公没有同我说过此事。”陶令仪先肯定地答复了她之后,才轻轻敲了两下桌面,五日前,半夜……那不就是她到谢家那晚吗?

他们借着火势,从谢家前往董奉庄后,他就去了陶氏?

他去陶氏做什么?

逼陶氏伏杀崔述?

陶令仪摇一摇头,不可能,这是灭族的大罪,陶氏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杀她?

还真有可能。

之前在崇文堂的时候,听到补偿,陶仲谦还各种不愿意,各种找理由,今日过来,无论是给她补偿的清单,还是给她承担责任的名单,都显得格外爽快,很难说没有算计在里面。

再联系陶仲谦反复劝她回陶氏的那些话……

陶令仪冷笑两声,看来,她对陶氏还是太过仁慈了,才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算计她。

“其实,我也只是猜测,并不一定准确。”陶攸和握紧茶碗,颇有几分自责地说道,“德音妹妹才刚醒过来,万莫为了莫须有的事气坏了身子。”

顿一顿,又道:“三叔公留我下来,也并非为了监视你,而是……”

陶攸和握着茶碗的手指一紧再紧,显然她在犹豫该不该说。

陶令仪猜到她要说什么,不过并没有接话,而是静静地看着她,看她敢不敢说。

在小姑娘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坏人,所以她的记忆在很多时候,不仅帮不了她,还会误导她。

尽管她对陶攸和的印象也很好,可很好并不代表着她就值得信任。

陶攸和犹豫了半晌,才长吁一口气,避着她的目光说道:“三叔公应该跟你说过了吧,浔阳城……”

她的脸色慢慢涨红,红得似要滴了血一般,才又颇不自在地继续说道:“浔阳城如今都在谣传你和谢二公子的父亲在庐山过,过了夜。还说,还说你以前到栗里村来,并非,并非看望谢三小姐,而是与谢三小姐的父亲私,私会,还,还说,你杀谢三小姐是因为,因为她发现了你和她父亲的……”

奸情两个字,她实在说不出口,轻轻咬一咬唇后,又快速表明她的立场:“他们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所以我刚才撒谎了,其实三叔公让我留下来照顾德音妹妹,我很高兴。”

终于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了,陶攸和小心翼翼的抬眼看向她,看到她也正看着自己,脸色不免又是一红后,认真地说道:“我已经托檀彧去查传这些谣言的人了,不过能不能查到,我不能保证。”

陶令仪笑了两声。

陶攸和以为在笑她,脸面又红了,“我知道我能力小,我只是……”

“七姐姐误会了,”这一声七姐姐,陶令仪叫得真心实意,“我并非笑你不自量力,而是没有想到,这样烂泥坑一般的陶氏,竟还有七姐姐这样好的人。”

陶攸和虽然经常听李檀彧夸赞她,但他的夸赞就如他的人一般,很是务实,如夸她既能写诗作画,又能种出最好的花花草草,还能管账,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等,像陶令仪这般浓烈到甚至有些夸张的夸赞,她还是第一次听到。

更重要的是,在今日之前,陶令仪是她心底某个隐秘角落的一个结。而今,不仅结解开了,还得了她的夸赞,陶攸和的心跳瞬间加速,脸颊也再次爆红,“德音妹妹是在笑话我吗?”

“等回了浔阳,如无要事,七姐姐就不要外出了,近来浔阳可能不太平。非要外出,也定要让李二公子多派些人护着七姐姐。”陶攸和跟她交了心,陶令仪也跟她交心道,“另外,也让李二公子不要忙了,我知道传那些谣言的人是谁。”

说到这里,她又忍不住笑了一下:“其实我刚才要出去,就是为了去解决这件事。”

陶攸和连忙说道:“不行!”

陶令仪似笑非笑:“为何?”

“虽然我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况,但谢二公子既说危险,那德音妹妹还是等崔使君回来再说吧。”陶攸和知道凭她的本事,阻止不了她,只好说道,“如果德音妹妹非要出去,那我也只能跟着你一起出去了。”

陶令仪自穿越来到这里后,一直忙忙碌碌,很少有像现在这般松快的时候。看到她一逗就脸红,或者一逗就认真的模样,忍不住再次笑了起来。

正要再逗她几句,问她跟着她一起出去,很有可能会丢了性命,她会不会害怕时,有谢家的婢女快步过来,向着两人行过礼后,回禀道:“崔刺史回来了,请陶小姐过书房说话。”

陶令仪当即起身,向陶攸和交代了两句‘七姐姐就在迦陵院住着,若是无事,也可去找谢伯母说一说话,谢伯母人很好,相信七姐姐一定会喜欢她’后,便跟着婢女往书房去了。

陶攸和跟着站起来,目送她离开后,又独自坐了片刻,还是壮着胆子找谢夫人去了。

德音妹妹说谢夫人很好,那她相信谢夫人一定很好。既然暂住在谢家,总要去打声招呼才对。

而且,李檀彧家的产业就在庐山这边,虽与谢家没有生意上的往来,但与之打好关系,也是很有必要的事。

在她忙着与谢夫人结交的时候,陶令仪也到了书房。

崔述又遭遇了行刺。

他是在去东林村的路上,遭遇的行刺。

行刺他的有四十余人。

这四十余人都是铁匠棚的铁匠。

这些铁匠不知从哪里听来崔述要抄了铁匠棚,还要抓捕所有铁匠借此立功翻身的谣言,又不知道是被谁拱了火,又被告知他今日就要去铁匠棚,便铤而走险埋伏在半路,要与他拼命。

一开始,银刀卫以为行刺的人是专业杀手,为给一线天冤死的兄弟报仇,下手很是凶残。

后来,还是崔述看到情况不对,才喝止了他们。

等将剩下的二十余人全部活捉后,才弄清他们的身份,也才弄清事情的原委。

崔述原打算带他们回铁匠棚,将误会给解除了,但才将那些被误杀的铁匠尸体收起来,便乌泱泱来了三四百村民。

这三四百村民,有老人,有妇人,有小孩,他们手中或拿着锄头,或拿着镰刀,或拿着木棍,或拿着扫把,赶到近前,看到被杀的铁匠尸体,当场就将崔述他们团团围了起来。

好不容易才将他们安抚下来,又解释清楚了误会,墨郎也到了。

正好崔述不敢再贸然前往铁匠铺,怕引起更大的乱子,便跟着墨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