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百鬼事录 > 第133章 荔湾广场起源 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93年的广州夏日空气黏稠得如同糖浆,裹挟着西关老城区特有的气息。

但在长寿路与德星路交界的那一片区域,空气中还弥漫着另一种更复杂、更沉郁的气息,那是密集棚户区常年不见阳光的潮湿霉味,以及一种若有若无、难以言喻的阴冷。

这片被称为“荔湾腹地”的区域,房屋低矮破败,蛛网般的电线在头顶交织,遮天蔽日。

阳光在这里似乎也打了折扣,即便是正午,许多角落也沉淀着化不开的阴影。

老人们聚在巷口榕树下,摇着蒲扇,言语间对这片土地带着敬畏,偶尔会压低声音提及“乱葬岗”的旧事,说这里早年并非民居,而是无主荒坟的聚集地。

陈建国时年四十有五,是广州一家国有建筑企业的负责人,身材微胖,眼中闪烁着精明与贪婪。

他站在一块临时清理出的高地上,俯瞰着这片棚户区,如同将军审视着他的战场。

在他眼里,这不是破败的民居,而是未来拔地而起的商业帝国基石,规划中的“荔湾广场”将在此诞生。

“进度太慢了!”陈建国对着身边的项目经理,一个姓赵的中年男人低吼道,他眉头紧锁,脸上的横肉绷得紧紧的,“这群人,贪得无厌!赔偿款我们已经压到最低了,还是不肯搬!”

赵经理擦了擦额角的汗,小心翼翼地说:“陈总,住户确实太多,而且很多是几代居住于此,故土难离,加上……加上有些传闻,弄得人心惶惶。”

“狗屁传闻!”陈建国啐了一口,“什么怪力乱神,都是穷疯了编出来想多要钱的借口!老赵,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让‘下面’的人去‘劝劝’他们。”

他口中的“下面的人”,是以一个叫“黑仔明”为首的社会闲散人员。

很快,威胁、恐吓、半夜砸玻璃、断水断电,种种行径开始在这片棚户区上演。

哭喊声、咒骂声与地痞们的狞笑声交织,但效果依旧有限。

钱不到位,恐惧并不能完全驱散人们守护家园的执念。

陈建国的耐心消耗殆尽。

一个更恶毒的计划在他和黑仔明之间酝酿成形。

“放把火,”陈建国在昏暗的台灯下,对黑仔明面授机宜,“制造点混乱,烧掉几间最顽固的,杀鸡儆猴。”

“记住,控制好火势,吓唬吓唬就行。”

黑仔明领命而去

那一夜,农历七月十四,子时刚过,几处火头同时从棚户区深处窜起。

夏夜干燥,木质结构的房屋如同浸了油的柴薪,火舌轻易舔舐而上,旋即连成一片火海。

风助火势,烈焰冲天,将半个天空映成骇人的橘红色。

哭喊声、呼救声、房屋坍塌的巨响瞬间撕裂了夜的宁静。

火势完全失去了控制,如同脱缰的野兽,肆意吞噬着一切。

等到消防车艰难地驶入狭窄的巷道,大火已烧毁了数十间房屋。

官方统计,那场火灾导致十四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超过一百户人家瞬间失去家园。

焦黑的断壁残垣间,弥漫着肉体烧焦的糊味和挥之不去的哀伤。

震惊省市高层,彻查令很快下达。

纵火案的线索轻易地指向了黑仔明,进而牵扯出了陈建国。

调查中,陈建国侵吞巨额拆迁补偿款、勾结社会人员威逼居民的罪行一一浮出水面。

陈建国和黑仔明及其主要党羽很快被逮捕入狱,项目被迫搁置。

然而,诡异的帷幕,在烈火与调查的喧嚣过后,才悄然拉开。

残留的住户,以及那些因房屋烧毁暂时安置在周边未拆迁区域的人们,开始经历不眠之夜。

先是打麻将的声音,夜深人静时,明明已经烧成白地的区域,却会清晰地传来洗牌、摸牌、出牌的噼啪声,间或还有模糊的谈笑声,仿佛旧日邻里晚间娱乐的场景重现。

接着是哭声,女人的哀泣,幽幽咽咽,时断时续,像丝线一样缠绕在听者的心头,让人头皮发麻。

还有孩子的嬉笑声,在空无一人的废墟上追逐打闹,那笑声天真而空洞,听得人心里发毛。

最让人恐惧的是男人的求救声。“救命啊——着火啦——救——”

那声音凄厉绝望,总是在深夜某个固定的时刻响起,戛然而止,仿佛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

“是张叔。”有老住户颤抖着对家人说,“他那天晚上就是这么喊的,没跑出来……”

流言像藤蔓一样疯长。

“是那些没走的人……”

“乱葬岗的孤魂也出来了……”“这地方,成了鬼窟了!”

人心惶惶,能投亲靠友的,纷纷暂时搬离,留下的人更是门窗紧闭,入夜后绝不敢外出。

不久后,一位云游的僧人路过此地。

僧人穿着朴素的灰色僧袍,风尘仆仆,到一户胆大尚且留守的人家讨碗水喝。

主人见他气度不凡,便请他进屋歇脚,闲谈中忍不住诉说了此地的怪状。

僧人静听良久,眉宇间笼罩着一层忧色,他走到窗边,望向那片焦黑的废墟,默然良久,才叹息道:“阿弥陀佛。业力纠缠,怨气凝结。贫僧途经此地,看来亦是缘法。”

他转身对主人及其邻居们说:“今夜亥时之后,诸位务必紧闭门户,无论听到何种声响,切莫外出窥探,贫僧当竭尽所能,设坛诵经,超度亡魂,望能化解些许戾气。”

众人将信将疑,但见僧人神色郑重,便也应承下来。

当天晚上,僧人在废墟中央清理出一小块空地,设下简单的香案,点燃蜡烛线香,盘膝而坐,开始诵念经文。

低沉的梵唱在死寂的废墟上回荡,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

留守的人们躲在家中,屏息凝神,起初,外面只有风声和僧人的诵经声。

但渐渐地,那些熟悉的怪声又出现了,并且似乎变得更加嘈杂、更加尖锐,仿佛在与经文的力量对抗。

哭泣声、惨叫声、麻将声、嬉笑声交织成一片,中间似乎还夹杂着模糊不清的斥责与咆哮。

诵经声始终未停,反而越来越高亢,越来越急促。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亮,几个胆大好奇的居民,提着早餐和水,相约前去查看。

他们穿过断壁残垣,找到昨日僧人做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