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85章 手工漆器——漆语流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5章 手工漆器——漆语流光

江南梅雨季,潮湿的空气裹挟着青苔的气息渗入每一道缝隙。林夏推开工作室的雕花木门,霉味混着大漆特有的酸香扑面而来。他摘下竹编斗笠,水珠顺着蓑衣的棕褐色纹路滑落,在青砖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墙根处的苔藓又厚了几分,沿着砖缝蜿蜒成不规则的墨绿纹路,仿佛是岁月亲手绘制的水墨画。

师傅,后山老漆树的漆液收回来了。学徒阿远抱着陶罐从偏房钻出,额角沾着几片碎叶。陶罐里浓稠的漆液泛着琥珀色光泽,在昏暗的光线下流转着神秘的光晕,表面还浮着一层细密的气泡,像是大地呼吸时吐出的珍珠。

林夏接过陶罐,指尖轻轻搅动漆液:这次收得不错,胶质饱满,杂质少。他的目光扫过工作台上堆叠的半成品漆器——茶盘、花瓶、首饰盒,每一件都蒙着防尘布,像是等待破茧的蝶。防尘布上落着细细的灰尘,在微弱的光线下若隐若现,诉说着这些作品默默等待的时光。

作为林氏漆器第七代传人,林夏从小就在漆香中长大。祖父手把手教他辨认漆树品种,父亲带着他在阴房里一待就是整夜,观察漆层的干燥变化。二十年前,当同龄人追逐着游戏机和漫画时,他的掌心早已布满漆疮愈合后的淡粉色疤痕。那些疤痕在劳作时偶尔还会发痒,提醒着他那些在漆香中度过的童年时光。

这批要赶在杭州文博会前完工。林夏掀开茶盘上的防尘布,露出底部未完成的螺钿镶嵌,尤其是这件《春江月夜》,甲方盯着半年了。月光白的漆面上,碎贝壳拼出的江水波光粼粼,只差最后一层罩漆就能完成。贝壳的纹理在漆面上闪烁,仿佛真的将月光与江水凝固在了这一刻。

阿远凑过来,眼睛发亮:师傅,听说这次文博会有日本漆器大师参展?

林夏的动作顿了顿。三年前,他在东京的展览上见过那位大师的作品——看似简单的素髹漆器,在不同光线下能变幻出七种色泽,宛如流动的月华。回国后,他把自己关在工作室整整三个月,反复试验不同的髹漆技法,最终在传统犀皮漆中融入现代光影理念。那段时间,他几乎不眠不休,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天明,试验失败的作品堆满了角落。

去把阴房的温湿度记拿来。林夏岔开话题。阴房是漆器制作的核心,温度、湿度稍有偏差,漆面就会出现裂纹。他翻开泛黄的记录本,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近十年的温湿度数据,纸页边缘被汗水浸出深色的痕迹。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无数次观察与等待,是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深夜,工作室的油灯将林夏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手持髹漆刷,在茶盘上小心翼翼地涂抹最后一层透明漆。大漆特有的黏性让刷子每一次起落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力,稍有不慎就会留下刷痕。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漆面上,与他手中的漆液相映成辉。漆液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微的光芒,仿佛将月光也融入了这层漆面之中。

突然,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是文博会组委会打来的:林老师,原定的展位出了点问题,需要您明天提前过来调整。

放下电话,林夏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已经凌晨两点。他起身走向阴房,检查新上漆的作品。昏暗的灯光下,一排排漆器整齐排列,像是沉睡的艺术品。他轻轻揭开一件花瓶的防尘布,观察漆面的干燥情况,满意地点点头。花瓶表面的漆层光滑如镜,倒映着他疲惫却专注的身影。

第二天清晨,林夏带着阿远赶往杭州。会展中心里人声鼎沸,各国参展商忙着布置展位。林夏的展位在角落,面积不大,却能看到精心设计的痕迹。他和阿远小心翼翼地摆放作品,每一件漆器都用特制的锦盒包装,防止运输过程中的磕碰。锦盒上绣着精致的云纹,与盒中的漆器相得益彰,彰显着传统工艺的精致与典雅。

这就是林氏漆器?看着和普通漆器没什么区别。隔壁展位的参展商路过,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林夏没有抬头,继续调整展品的角度:漆器之美,不在表面。他的手指抚过一件螺钿漆器,贝壳镶嵌的图案在光线变化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仿佛活了过来。贝壳的光泽随着角度的变化而流转,像是将星辰大海都镶嵌在了这小小的漆器之上。

展会正式开幕后,林夏的展位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惊叹于螺钿镶嵌的精细,有人沉醉于素髹漆器的温润质感。一位外国收藏家在《春江月夜》茶盘前驻足良久:这让我想起了莫奈的睡莲,光影的运用太绝妙了。收藏家的目光中充满了欣赏与赞叹,不断用相机记录下这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正当林夏为参观者讲解漆器制作工艺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展位前——日本漆器大师松本清。他穿着传统的和服,目光在展品上缓缓移动,最后停留在一件犀皮漆花瓶上。

林桑,这是创新的犀皮漆?松本清用生涩的中文问道。

林夏点头:在传统犀皮漆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光影设计。他拿起花瓶,转动角度,漆面的纹理如流云般变幻,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金、红、黑三种色泽。花瓶在手中转动,光影在漆面上跳跃,仿佛将整个宇宙的色彩都凝聚在了这小小的器物之上。

松本清露出赞赏的笑容:了不起的传承与创新。两人开始交流漆器制作的心得,从漆树的品种到髹漆的技法,从传统工艺的保护到现代设计的融合。他们的对话中,既有对传统的敬畏,又有对创新的探索,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展会结束后,林夏的作品大获成功,不仅收获了多个订单,还收到了国际展览的邀请。然而,回到工作室的他却陷入了沉思。在与松本清的交流中,他意识到虽然自己在工艺上有所创新,但在漆器的推广和品牌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坐在工作室的窗前,看着窗外的漆树林,思考着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时,阿远拿着一封信进来:师傅,美院的合作邀请。他们想和我们联合开发漆器文创产品。

林夏接过信,反复阅读。这或许是个让漆器走进现代生活的好机会。他想起在展会上,许多年轻人对漆器很感兴趣,但觉得传统漆器实用性不强。如果能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或许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漆器。他开始在脑海中构思各种文创产品的设计,将传统的漆器工艺与现代的生活需求相结合。

接下来的日子,林夏一头扎进了文创产品的研发中。他和美院的设计师们反复讨论,从图案设计到功能实用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修改。他带着设计师们参观工作室,讲解漆器的制作工艺,让他们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设计师们被漆器制作的复杂工艺所震撼,开始尝试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在研发一款漆器书签时,他们遇到了难题。既要保持漆器的质感和美观,又要让书签轻薄便携。林夏尝试了各种材料和工艺,经过二十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案。他采用超薄的漆胎,在上面进行简单的彩绘,既保留了漆器的特色,又符合现代简约的审美。每一次失败,他都仔细记录下问题所在,不断调整方案,直到最终成功。

当第一批文创产品制作出来时,林夏带着它们参加了一场文创展会。展会上,这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漆器产品受到了热烈欢迎。年轻人们被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质感所吸引,纷纷购买。一位文创产业的投资人找到林夏:林先生,您的产品很有市场潜力,我们可以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

然而,林夏却婉拒了。他知道,一旦产业化生产,就意味着要牺牲部分手工制作的精细度。他不想让漆器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失去了那份独特的温度。他向投资人解释自己的坚持,希望能找到一种既能推广漆器,又能保持其传统工艺的方式。

回到工作室,林夏看着忙碌的学徒们,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决定开办漆器工艺培训班,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技艺。他编写教材,设计课程,从漆树的认识到漆器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授课。他走访了许多老匠人,收集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将这些珍贵的资料融入到教材中。

培训班的第一期来了二十多个学员,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却都对漆器充满了热爱。林夏手把手地教他们髹漆、镶嵌、打磨,看着学员们从生疏到熟练,他仿佛看到了漆器传承的希望。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林夏总是耐心地解答,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在一次授课中,一个学员问道:师傅,现在机器生产这么发达,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制作漆器?

林夏停下手中的动作,拿起一件刚完成的漆器:因为每一件手工漆器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割漆到成品,每一步都倾注了匠人的心血。机器可以复制形状,但复制不了温度。他的手指抚过漆器表面,感受着那温润的质感,这就是漆器的灵魂。他向学员们讲述自己从小与漆器结缘的故事,讲述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情感与坚持,让学员们深刻理解到手工制作的意义。

随着培训班的成功,林夏的名气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漆器工艺,工作室的订单也络绎不绝。但林夏依然保持着初心,每天坚持在工作台前制作漆器。他说:只有亲手触摸大漆,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项技艺的魅力。他在工作之余,还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和设计,希望能为漆器工艺注入新的活力。

又一个梅雨季来临,林夏站在工作室门口,看着后山的漆树林。新收的漆液在陶罐里静静沉淀,等待着成为下一件艺术品的一部分。远处传来学员们的笑声,那是希望的声音。林夏转身走进工作室,拿起髹漆刷,开始了新的创作。在他手中,漆器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千年文化的传承,是匠人与时间的对话。工作室里,大漆的香气依旧浓郁,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曲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