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41章 文学研究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夏的指尖拂过泛黄的线装书扉页时,能精准辨出清代康熙年间竹纸特有的纤维纹理——那是他在市图书馆古籍部待的第十个年头,指尖磨出的薄茧,成了辨认古籍版本最可靠的“尺子”。清晨八点,古籍部的铜制门环还沾着晨露,他已蹲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李太白文集》残本。宣纸在手中轻轻舒展,“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墨痕虽已淡得发灰,却仍能看出笔锋转折间的豪迈,这是他追踪了三年的明代抄本,也是研究李白晚年心境的关键文献。

“林老师,您快来看这个!”年轻助理小周抱着一个樟木书箱跑进来,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兴奋。小周戴着白手套,小心抽出一张折页:“在整理清代方志时发现的,这页夹在《徽州府志》里,上面有苏轼的题跋,会不会是真迹?”

林夏接过折页,对着自然光仔细端详。墨色沉着,字体间带着“苏体”特有的丰腴跌宕,题跋末尾的“东坡居士”印章线条流畅,没有后世仿品的滞涩感。但他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从抽屉里取出放大镜,对准题跋边缘的纸纤维:“你看这里,纸面上有‘帘纹’,间距是2.3厘米,这是宋代‘澄心堂纸’的典型特征;再看墨色,用的是‘松烟墨’,氧化后呈现出特有的‘漆黑色’,不是清代常用的‘油烟墨’——不过还得再比对《三希堂法帖》里的苏轼真迹,确认笔法细节。”

小周凑近放大镜,眼睛亮了起来:“原来辨真伪要这么多讲究!我之前只看字体像不像,现在才知道还要看纸、看墨、看印章。”

“古籍研究就像侦探破案,”林夏将折页放回书箱,“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纸的年代、墨的成分、题跋的内容,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藏着真相。就像这张题跋,如果能确认是苏轼真迹,就能补全他在徽州任职时的行踪,对研究宋代文人交游太重要了。”

古籍部的窗外种着两株古槐,枝叶伸进窗棂,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影子。林夏想起刚入职时,导师曾对他说:“古籍不是死的故纸,而是活的历史。你要做的,是让墨痕里的故事,重新被世人看见。”这句话,他记了十年,也践行了十年。每年修复古籍时,他都会在修复记录里写下“墨痕背后的故事”,比如某本医书的眉批里藏着清代医者的诊疗心得,某首诗集的夹页中留着民国学子的批注,这些细碎的文字,拼凑出比典籍本身更鲜活的历史。

上午十点,林夏在古籍部的阅览区接待了一位特殊访客——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陈老先生。老人抱着一个旧布包,打开时露出一本线装《唐诗选》,封面已磨损得看不出颜色。“林老师,这是我父亲留下的,里面有他写的批注,”陈老先生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是中学语文老师,一辈子喜欢唐诗,临终前说想让这些批注有点用,您看能不能……”

林夏接过《唐诗选》,指尖抚过批注的字迹。墨色深浅不一,有的是年轻时遒劲的楷书,有的是晚年颤抖的行书,“床前明月光”旁写着“1956年教学生,小明问‘明月怎么像霜’,答‘这是诗人的乡愁’”,“春眠不觉晓”下记着“1978年,女儿出生,读此句觉万物可爱”。这些批注没有学术价值,却满是生活的温度。

“陈老师,这些批注太珍贵了,”林夏的声音也柔和起来,“虽然不能作为学术文献,但我们可以把批注整理成小册子,放在古籍部的‘市民文献角’,让更多人看到一位普通教师对唐诗的热爱。您看这样好不好?”

陈老先生的眼睛瞬间红了,连连点头:“好!太好了!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他总说,诗里的情,要有人懂才行。”

送走陈老先生,小周忍不住问:“林老师,这些批注又不能用来写论文,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整理?”

“学术研究不只是追求‘大发现’,”林夏看着窗外的古槐,“还有很多‘小温暖’值得记录。这位老先生的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读诗、批注,这些文字里藏着普通人的情感,藏着唐诗活在当下的证据——这也是古籍研究的意义,让经典不只是躺在库房里,更能走进生活里。”

中午十二点,林夏在古籍部的休息区吃午饭,手机突然响了——是妻子苏晚发来的视频通话。屏幕里,女儿林念举着一张画,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画的李白!老师说李白会写诗,还会喝酒,我把他画成了拿着毛笔的仙人!”

画纸上,一个穿着古装的小人,手里举着毛笔,旁边写着“李白”两个歪歪扭扭的字,脚下还画着一个酒壶。林夏笑了,声音放得极轻,生怕吵到隔壁库房的古籍:“念念画得真好!李白看到肯定会开心的。等周末爸爸回家,教你背李白的诗好不好?”

“好呀!”林念用力点头,“我还要听爸爸讲李白的故事,他是不是真的像画里一样,会飞?”

苏晚接过手机,无奈地笑了:“你女儿听你讲了一次李白‘举杯邀明月’,就总说李白是仙人。对了,周末社区有‘亲子读书日’,想请你去给孩子们讲古籍里的故事,你有空吗?”

“有空,”林夏扒了一口饭,“刚好可以带几本复刻的古籍,让孩子们看看古人的书长什么样,听听诗里的故事。”

挂了电话,林夏的心里满是愧疚。自从负责古籍修复项目,他很少能按时回家,女儿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大多是苏晚代劳。但每次看到女儿画的“古籍故事”,听到她奶声奶气地背古诗,又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他想让女儿知道,那些躺在故纸堆里的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老朋友”。

下午两点,林夏和小周开始整理苏轼题跋的比对资料。他们从库房调出《三希堂法帖》复刻本,将题跋的笔法拆解开来:“你看‘苏’字的起笔,真迹是‘藏锋’,而仿品大多是‘露锋’;再看‘轼’字的竖钩,真迹是‘缓钩’,仿品则是‘急钩’——这些细节,是仿品永远仿不来的。”

小周一边记录,一边感叹:“原来写字的‘小动作’里藏着这么多学问!以前看书法只觉得好看,现在才知道每一笔都有讲究。”

“文人写字,就像说话一样,”林夏指着题跋里的“也”字,“苏轼写‘也’字,末尾总爱带个‘小弯钩’,这是他的‘笔癖’,就像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口头禅。抓住这些‘笔癖’,就能分辨真伪。”

傍晚六点,古籍部的闭馆铃声响起,林夏却还在库房里忙碌。他要赶在周末前,将《李太白文集》残本里的异文整理出来。残本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材”字,写成了“才”,这与通行本不同,可能反映了明代文人对李白诗句的理解差异。他对着电脑,逐字比对不同版本的异文,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库房里格外清晰。

晚上八点,林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刚打开门,就闻到了红烧肉的香味,女儿林念从客厅跑过来,抱着他的腿:“爸爸,你终于回来了!我今天背会了《静夜思》,还会用毛笔写‘月’字了!”

林夏抱起女儿,笑着说:“我们家念念真厉害!快写给爸爸看看。”

书房里,苏晚已经铺好了宣纸,磨好了墨。林念拿起毛笔,小心翼翼地写下一个“月”字,虽然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林夏蹲在旁边,握着女儿的手,教她调整笔锋:“写‘月’字要先顿笔,再慢慢走,就像李白看到的月亮,慢慢升起来一样。”

苏晚端着水果走进来,笑着说:“你呀,一说起古籍、说起诗,就忘了累。今天在图书馆待了十二个小时,快歇歇吧。”

吃饭时,苏晚说起社区“亲子读书日”的安排:“到时候会有二十多个孩子,你准备讲什么故事呀?”

“想讲《论语》里‘学而时习之’的故事,”林夏夹了一块红烧肉给女儿,“不过得换种方式,不能只讲原文,要结合古人读书的场景,比如孔子的学生怎么上课,他们用什么写字,这样孩子们才会感兴趣。”

周末的“亲子读书日”上,林夏抱着一个复刻的“简牍”走进活动室,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大家知道吗?在没有纸的时候,古人是把字写在这种竹片上的,”林夏举起简牍,“这叫‘简’,把几根简绑在一起叫‘册’,我们现在说的‘书册’,就是从这里来的。”

孩子们好奇地摸着简牍,叽叽喳喳地问:“林老师,在竹片上写字会不会很疼?”“古人怎么翻书呀?”

林夏笑着解答,还拿出复刻的《论语》残卷,教孩子们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没有讲复杂的道理,而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到的东西经常练习,是很开心的事——就像你们学会了画画、唱歌,经常练习,会越来越厉害,也会越来越开心。”

活动结束后,一个小女孩拉着林夏的衣角:“林老师,我以后也要像古人一样,读很多很多书,写很多很多字。”

林夏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一定会的。书里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只要你愿意读,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周一早上,林夏刚到古籍部,就接到了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电话。对方语气急切:“林老师,我们在整理一批捐赠古籍时,发现了一本宋代刻本《楚辞》,但书页粘连得很严重,能不能请您来帮忙修复?”

“我马上过去!”林夏立刻收拾工具,带着小周赶往省古籍保护中心。路上,他给苏晚发了条消息:“临时有紧急修复任务,可能要晚几天回家,替我跟念念说声抱歉。”

苏晚很快回复:“放心去吧,注意安全。念念说,爸爸是在帮‘老书’恢复健康,她会乖乖等你回来。”

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库房里,那本《楚辞》躺在修复台上,书页因受潮粘连在一起,轻轻一碰就有纸屑脱落。林夏戴上手套,用毛笔蘸着特制的“揭页水”,小心翼翼地涂抹在粘连处。水在纸面上慢慢渗透,他屏住呼吸,用镊子轻轻挑起一页纸的边角——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力道重一点,纸就会破;力道轻一点,又揭不开。

时间在安静的库房里慢慢流淌,窗外的太阳从东边移到西边,林夏终于将最后一页纸揭开。当完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展现在眼前时,他长长舒了口气,额角的汗珠滴落在修复台上,却浑然不觉。

“林老师,您太厉害了!”省中心的修复师忍不住赞叹,“我们试了好几次都没揭开,您一来就成功了。”

“只是经验多一点,”林夏擦了擦汗,“修复古籍要耐心,更要懂纸的‘脾气’,知道它能承受多大的力道,需要多少水分——就像对待老朋友,要慢慢了解,才能好好相处。”

接下来的几天,林夏留在省中心,指导修复团队给《楚辞》做脱酸、修补、装帧。每天晚上,他都会给女儿打视频电话,讲修复古籍的故事:“今天爸爸帮‘老书’补好了‘伤口’,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以后‘老书’就能好好给大家讲故事了。”

林念在视频里认真地点头:“爸爸真棒!等我长大了,也要帮‘老书’治病。”

一周后,《楚辞》修复完成,重新焕发出古朴的光泽。省中心为林夏举办了简单的致谢仪式,负责人说:“这本《楚辞》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要是毁了,就是文化上的损失。谢谢您保住了这份珍贵的遗产。”

林夏看着修复好的《楚辞》,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修复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保护古籍,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回到市图书馆时,小周抱着一摞整理好的陈老先生父亲的批注,笑着说:“林老师,您看,这些批注都整理好了,还配了您写的序言,下周就能放在‘市民文献角’了。”

林夏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陈老先生父亲的批注赫然在目,旁边配着一张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眼神里满是对书籍的热爱。他想起导师说的“古籍是活的历史”,此刻终于明白,所谓“活的历史”,不仅是典籍本身,更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是李白笔下的“乡愁”,是苏轼题跋里的“情谊”,是普通教师批注中的“生活”,也是女儿画里的“仙人李白”。

晚上回家,林夏把修复《楚辞》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还拿出复刻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页面,教她读这句话。林念指着“修远”两个字,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呀?”

“意思是,追求理想的路很长,”林夏抱着女儿,“就像爸爸保护古籍,要走很长的路;你喜欢读书,也要走很长的路。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美好的风景。”

苏晚端着热茶走进来,看着父女俩温馨的画面,笑着说:“你呀,把古籍研究做成了有温度的事。以前我总担心你待在故纸堆里会寂寞,现在才知道,你是在和历史对话,和文化同行。”

林夏接过热茶,看着窗外的月光。月光洒在书页上,墨痕与月光交融,仿佛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能让故纸堆里的笔墨重新有了温度,让文化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未来,他会继续待在古籍部的库房里,守着那些泛黄的书页,让李白的“长风”、苏轼的“豪情”、普通人的“热爱”,永远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