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联的江山,全是梗!!! > 第89章 “儿戏”战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也先援军抵达、杨信被围、居庸关再次告急的消息,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朝堂风波的金銮殿上。刚才还在为弹劾吴志、杨信而争吵不休的官员们,瞬间被这更巨大的危机攫住了心神,一个个脸色煞白,鸦雀无声。就连石亨,眼中那抹阴谋得逞的冷笑也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真正的惊愕和凝重——他也没想到也先的动作这么快,这么狠!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龙椅上的林锋然身上。这一次,目光中的含义复杂了许多,有期待,有怀疑,有恐惧,也有石亨等人隐藏的幸灾乐祸。

林锋然强迫自己忽略那些杂乱的目光,深吸一口气,将翻腾的气血和焦虑死死压住。越乱,越要冷静!他示意侍卫将那名报信的伤兵扶下去救治,然后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地开口,打破了死寂:

“军情紧急,虚言无益。于爱卿,依你之见,当下该如何应对?”

他将问题抛给了于谦,既是对这位忠臣能力的信任,也是想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避免自己贸然开口,再授人以柄。

于谦眉头紧锁,显然也在飞速思考。他沉吟片刻,沉声道:“陛下,也先增兵,意在速战,破我居庸关,完成合围。杨信将军被围,形势危急,但其所部皆精锐骑兵,依仗地利,短时间内应可支撑。当务之急,是立刻增援居庸关,确保关隘不失!”

“增援?如何增援?”兵部尚书邝埜忧心忡忡地接口,“京师兵力捉襟见肘,若再分兵,城防空虚,万一也先主力转而攻城,如何是好?”

这正是最两难的地方!救居庸关,可能丢京师;保京师,可能失居庸关!历史上无数王朝,都倒在这种选择题上。

石亨看准机会,再次出列,这次语气“诚恳”了许多:“陛下!于尚书所言极是!居庸关乃咽喉要地,绝不能失!然邝尚书所虑亦不无道理。为今之计,非重将不能稳定军心,非精锐不能解围破敌!臣恳请陛下,授臣全权,节制京营可用之兵,臣愿亲率一支精兵,驰援居庸关!京师防务,由于尚书统筹,如此方可两全!”

他又来了!还是要兵权!而且话说得漂亮,似乎是为国分忧。

不少武将和部分官员被这“勇担重任”的姿态所感染,纷纷附和。

于谦却立刻反驳:“石将军勇武可嘉!然也先狡诈,其主力动向不明,京营兵力本已不足,若再分兵,风险极大!臣以为,当以坚守京师为根本,居庸关方面,可命宣府总兵设法派兵策应,同时令杨信寻机突围,与关内守军里应外合!”

这是稳妥之策,但略显被动,而且宣府总兵能否、愿否全力策应,也是未知数。

双方再次争论起来,主战(出击)与主守(稳妥)的声音交织,谁也说服不了谁。

林锋然听着他们的争论,大脑却在飞速运转。于谦和石亨的策略,一个太险,一个太缓,都非上策。他回忆着自己玩过的那些战略游戏,以及看过的少量古代战争案例,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他决定不再沉默,要抛出自己的方案!

“众卿安静!”林锋然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让争论的双方都停了下来。

他站起身,走到御阶前,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也先势大,兵锋正盛,我军新遭内乱,兵力分散,士气有待恢复。此时若与之正面硬拼,无论是出击还是死守,都正中其下怀,消耗的是我大明本就宝贵的元气。”

这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众人都凝神静听。

“因此,”林锋然话锋一转,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朕以为,此战,不应着眼于‘歼敌多少’,而应着眼于‘拖延多久’!也先劳师远征,补给线长,利于速战,最忌拖延。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把这场仗,拖成一场烂仗、粘仗!让他进不得,退不甘,最终师老兵疲,自行退去!”

“拖?”石亨第一个嗤之以鼻,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陛下,兵贵神速!拖延?岂不是坐视也先蚕食我疆土,壮大其势力?此乃……此乃妇人之见!”他差点说出“儿戏”二字,硬生生憋了回去。

不少老成持重的将领也纷纷皱眉,觉得皇帝的想法太过天真。打仗是你死我活,哪有靠“拖”能赢的?

于谦也露出疑惑的神色,但他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谨慎地问道:“陛下,欲如何‘拖’之?”

林锋然知道自己的观念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必须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他走到地图前,用手指点着几个关键位置,清晰地说道:

“第一,重点防御,主动收缩!也先的目标是北京,是居庸关。我们不必在每一个山头、每一个堡寨都与敌死磕。可下令居庸关外围一些兵力薄弱、难以坚守的据点守军,有计划地撤回关内,或化整为零,潜入山中,与杨信的袭扰部队合流。集中兵力,守住居庸关、紫荆关等几个最关键的要塞即可!这叫……拳头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

这是现代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避免分散被歼的原则。但在这个时代,放弃土地被视为懦弱和失职。

“放弃外围据点?岂不等于将国土拱手让人?”一个老将军忍不住出声反对。

“土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林锋然斩钉截铁,“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只要精锐尚在,关隘不失,日后就能收复失地!反之,若为了几处无关紧要的据点,折损大量兵力,才是因小失大!”

他引用了后世一位伟人的观点,虽然众人听得似懂非懂,但“存人失地”的道理,还是让一些年轻将领若有所思。

“第二,”林锋然继续道,“坚壁清野,困敌于野!也先数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巨大。其补给主要来自掳掠和后方运输。可下令居庸关至北京沿途州县,将百姓、粮草、牲畜尽量迁入城内或山中,水井投毒(或污染),带不走的粮食烧掉!让也先大军所过之处,找不到一粒粮食,喝不到一口干净水!让他抢无可抢,就地补给困难,只能完全依赖漫长的后勤线!”

这是对付游牧民族入侵的经典策略,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有效。于谦闻言,微微点头,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

“第三,”林锋然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游击骚扰,断其粮道!杨信所部已被证明擅长此道。不仅不能让他撤回,还要加强他!可再从京营或卫所中,挑选熟悉地形、悍勇机敏的将士,组成多支小股部队,不拘泥于编制,就像……就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专门袭击也先的运粮队、落单的小股部队、后勤营地!不追求全歼,打了就跑,放火、下毒、挖陷阱,怎么让也先难受怎么来!让他睡觉都得睁一只眼,行军提心吊胆!这支部队,朕称之为‘敌后游击军’!”

“游击军?”这个词对于当时的将领来说十分新鲜。石亨忍不住再次嘲讽:“陛下,此非堂堂正正之师所为,恐为天下笑!况且,小股部队深入敌后,无异于羊入虎口!”

“笑话!”林锋然反驳道,“只要能杀敌制胜,何分堂堂正正还是奇兵诡道?也先以强凌弱,我为何不能以奇制胜?至于危险……打仗哪有不危险的?与其在正面战场硬碰硬消耗掉,不如用在更能发挥价值的地方!这些游击将士,朕会给予重赏,其家属由朝廷优厚抚恤!”

他这番结合了现代游击战思想的“游戏战略”,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老将们大多摇头,认为这是胡闹,是书生之见,把打仗当成了儿戏。但一些头脑灵活、不拘一格的年轻将领,如京营都督范广的副将孙镗等人,却听得眼中放光,觉得皇帝的想法虽然大胆,却似乎切中了也先大军的弱点,很有道理!

于谦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他作为总负责人,需要考虑得更全面。皇帝的战略,核心是“拖延”和“消耗”,这确实避开了明军当前的短板。重点防御和坚壁清野是可行的,但“游击军”的设想太过冒险,需要极其优秀的指挥官和士兵才能执行。

争论再次爆发,但这次不再是简单的“战”与“和”之争,而是围绕着皇帝这套新奇战略的可行性与细节展开。林锋然没有强行压制反对声音,而是鼓励各方辩论,他则在倾听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最终,在于谦的权衡和部分年轻将领的支持下,朝议决定:采纳“重点防御”和“坚壁清野”的策略,立刻执行;对于“游击军”的设想,由于谦负责,先以小规模部队进行尝试,看效果再决定是否扩大。

这个结果,林锋然基本满意。他知道,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能迈出第一步就是胜利。

退朝后,林锋然感到一阵疲惫,但更多的是看到一线希望的兴奋。他这套“儿戏”战略,究竟能否在现实中奏效?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舒良(伤势稍愈)就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石亨退朝后,脸色阴沉地回了府,不久,就有几个身着边军服饰的人秘密进入……而且,兵部刚刚收到宣府总兵送来的紧急公文,语气含糊,似乎……不太愿意全力策应居庸关?

林锋然的心猛地一沉。石亨还在暗中活动!而宣府总兵的态度暧昧,恐怕也与他脱不了干系!

内部的暗箭,比外面的明枪更难防备!他的“游戏”战略,能在这内外交困的现实中,玩得转吗?

(第8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