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联的江山,全是梗!!! > 第26章 奏章外的月光与半句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章 奏章外的月光与半句诗

大同暂时守住的捷报,像一阵强心剂,让濒临崩溃的朝廷暂时喘过了一口气。但林锋然悬着的心,只放下了一瞬,便又提到了更高处——那道混合着“罪己”、“亲征”威胁和最后通牒的诏书,已经像一支离弦的箭,射向了宣府方向的石亨。他现在就像个在赌桌上押上了全部身家的赌徒,紧张地等待着庄家亮出底牌。

接下来的几天,每一刻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朝会上,大臣们虽然不再像之前那样哭天抢地,但气氛依旧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会瞟向殿外,耳朵竖得老高,生怕错过任何来自北方军前的马蹄声。

林锋然强迫自己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应对各路请求指示的奏章,批阅关于京城防务、粮草调配、安抚流言等一系列事宜。他看起来镇定自若,下达指令条理清晰,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后脊梁的冷汗几乎没干过。他不敢让自己闲下来,一闲下来,脑子里就会不受控制地设想石亨接到诏书后可能的各种反应——暴跳如雷?轻蔑冷笑?还是……直接挥师南下?

这种高压下的精神紧绷,比连续加班熬夜还要折磨人。他感觉自己像个被不断充气的气球,随时可能“嘭”地一声炸掉。他需要透口气,需要找个地方,暂时逃离这令人窒息的权谋漩涡和死亡倒计时。

于是,在批阅完一份关于漕粮延误、言辞枯燥得让他头疼的奏折后,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状似随意地对舒良吩咐道:“去……请江姑娘入宫一趟。朕前几日看她摘录的那些漕运旧档,有些地方还想再问问。”

舒良心领神会,立刻躬身去办。如今,召见这位“精通典籍”的江姑娘,几乎成了皇帝在沉重政务间隙的一种……嗯,一种心照不宣的惯例。宫人们私下里早有猜测,但碍于皇帝日益增长的威势和皇后娘娘的默许,谁也不敢多嘴。

江雨桐来得很快,依旧是一身素净衣裙,神色平静。行礼后,她安静地站在御案旁,等待垂询。

林锋然指了指那份漕运奏折,信口问了几个关于往年漕粮损耗比例和河道疏浚的问题。江雨桐对答如流,引用的数据清晰准确,分析也切中要害,显然下过苦功。

公务性的问答很快结束。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长窗,在光滑的金砖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影。

林锋然放下朱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像是要把胸中的块垒都吐出来。他望着窗外渐渐沉下的落日,没头没脑地喃喃了一句:“……天天对着这些之乎者也、勾心斗角的玩意儿,真是……真是够够的了。”

这话说得极其随意,甚至带着点现代人的抱怨口吻,完全不符合皇帝的身份。一旁的舒良吓得眼皮一跳,赶紧低下头,假装自己什么都没听见。

江雨桐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抬眼飞快地瞥了皇帝一眼。她看到的不再是那个朝堂上威严莫测、杀伐果断的君王,而是一个眉宇间带着浓重疲惫、眼神里藏着些许厌倦和……孤独的年轻人。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与皇帝身份格格不入的真实情绪,让她心中微微一动。

她垂下眼帘,轻声道:“陛下日理万机,辛劳了。”

林锋然自嘲地笑了笑:“辛劳?有时候朕都觉得,这劳碌得莫名其妙。你说,当皇帝……到底图个什么?”这话就更离谱了,几乎是在质疑皇帝这份工作的意义本身。

江雨桐这次沉默的时间更长了些。这话她没法接,也不能接。但她能感觉到,皇帝此刻需要的,或许并非答案,只是一个……倾听的对象。

她斟酌着词语,婉转地说道:“《诗经》有云,‘夙夜在公’。陛下心系天下,便是万民之福。”

“万民之福?”林锋然嗤笑一声,带着点苦涩,“就怕福没带来,反倒招来祸事。”他意有所指,显然是想到了石亨和岌岌可危的大同。

江雨桐聪明地没有接这个危险的话头,而是将话题引向一个相对安全的方向:“陛下心忧国事,亦需保重圣体。或许……可效仿古人,寄情山水,或品茗读书,稍解疲乏。”

“山水?读书?”林锋然摇摇头,“朕现在哪有那个闲情逸致。”他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看向江雨桐,“你平日……在官邸都做些什么?也是整日对着这些故纸堆吗?”

这是他第一次问起她在宫外的生活,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

江雨桐微微颔首:“回陛下,民女闲来无事,多是翻阅些杂书,或临帖习字,偶尔……也在院中侍弄些花草。”她的声音平和,描绘出一种与宫廷诡谲截然不同的、简单宁静的生活图景。

“侍弄花草?那倒是清闲。”林锋然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心情莫名地平静了一丝。比起他这边天天算计人心、担心脑袋搬家,那种生活简直是神仙日子。

“其实……也并非全然清闲。”江雨桐似乎想到了什么,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笑意,“前日移栽一株兰草,不慎碰坏了根须,懊恼了许久。”

她这略带懊恼的小女儿情态,与她平日清冷沉稳的形象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让林锋然觉得有些新奇,也……有些可爱。他忍不住笑了起来:“想不到你也有失手的时候。”

这轻松的话题,让殿内的气氛不知不觉缓和了许多。林锋然感觉心里那根紧绷的弦,似乎松弛了一点点。

这时,宫女悄无声息地进来掌灯,又奉上热茶和几样精致的点心。殿外,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一轮皎洁的明月升上天空,清辉透过窗棂洒入殿内。

林锋然挥退了左右,只留舒良在远处伺候。他端起茶杯,走到窗边,望着空中那轮玉盘,忽然心生感慨。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他好像从未像现在这样,静静地看过月亮。

“你看这月亮,”他望着窗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江雨桐说,“千百年了,还是这个模样。它照着朕,也照过秦皇汉武,照过李白杜甫,也不知道……它以后还会照见谁。” 他的话里,带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恍惚感,一种深藏在现代人灵魂深处的、对历史长河的慨叹。

江雨桐静静地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闻言,也抬起头,望向那轮明月。月光洒在她素净的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她沉默片刻,轻声接道: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她的声音清冷,却恰好接上了林锋然那份莫名的感慨。这两句诗,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道尽了人世变迁而明月永恒的哲理。

林锋然浑身一震,猛地回头看向她。他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带有现代哲学意味的感慨,竟然能在这个时空,得到一个如此贴切、如此优美的古诗回应!这种跨越千年的心灵共鸣,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知己之感。

月光下,两人目光相接。他看到她眼中清晰的倒影,也看到了她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同样因这瞬间的默契而产生的波澜。

没有言语,但一种难以名状的亲近感,就在这月华如水、诗句相和的静谧中,悄然滋生。他不再是孤身一人面对这陌生的时代和沉重的皇冠,至少在此刻,有一个人,似乎能懂得他灵魂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孤独与慨叹。

林锋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真心实意的、毫无负担的笑容。江雨桐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微微垂下了眼帘,但唇角也勾起了一抹极浅的弧度。

然而,这片难得的宁静与温馨,并没有持续太久。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月夜的安宁。赵化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口,脸色在月光和烛火的交织下,显得异常凝重。

他快步走到林锋然面前,单膝跪地,声音低沉而急促:

“陛下!宣府八百里加急!石亨……接旨了!”

(第2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