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 第60章 战秦桧(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个说话之人乃吏部侍郎董德元。

大宋的京城多任为权知府事,而京城的府尹多由储君担任,此刻临安乃是大宋实际京城,那临安府尹自然也就是储君人选!

百官见董德元出言,各自附议,生怕晚了半分,惹得秦桧不喜,仕途堪忧。

赵伯琮与赵伯玖两人作为储君备选,之前所有任命都是同步。

赵伯琮,检校少保、普安郡王、常德军节度使。

赵伯玖,检校少保、恩平郡王、武昌军节度使。

此时秦桧请赵伯玖为临安府尹,那储君之争便基本结束了!

不出所料,满朝文武皆附议!

然而赵伯玖乃是赵伯琮的族弟,他总不能上前反对,这一招无解啊!

赵伯琮眉头微皱。

陆游拿肘子撞了一下辛弃疾,辛弃疾顿时会意,陆游只有官衔没有官职,不能发声,自己则不同!

“建康知府王循友徇私枉法,此时正好空缺,臣启普安郡王为建康府尹!”辛弃疾道。

这一招同样绝妙,临安府是实际首府,建康府是名义上的陪都,如此一来,两人便再次同步了。

承宣使王继先喝道:“你是什么东西!既非吏部官员,如何敢放肆裹挟朝廷任命!你一个建康签判,还要挑选自己的上官么?”

辛弃疾气往上冲,这辈子还没被人骂过东西,怒气勃发之下,卷起袖子,正要上前放对!陆游一把攀住他的臂膀,在其耳边悄悄耳语几句,辛弃疾松了口气,缓缓放下了袖子。

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郑仲熊启:“普安君王与恩平郡王并无二致,皆无功无过,没道理升恩平郡王而置普安君王于不顾,臣请加普安君王建康府尹!”

少师秦熺斥道:“郑仲熊素行贪秽,众所共闻。旧在李光门下,赃污狼藉,密令侄时中与背驰之党日夕相通,招权纳货,几天虚日。近者沈长卿以谤讪被乡人讼送棘寺,而陈祖安最为长卿密交,仲熊令时中营救祖安,故言语文字,州县并为隐匿,及至棘寺,得以脱免。今日我本就要弹劾于你,安敢在储君之事上饶舌!”

近些时日,秦桧一直在为秦熺接替相位之事奔走造势,百官焉有不知,此时秦熺出言,自然尽皆附和!

见大殿之中惶惶声起,想起这些年来一直受排挤,每日不得开颜,郁郁寡欢。长叹一声,郑仲熊将直翅幞头摘下,置于丹壁前,下拜道:“臣无能,眼见满朝奸佞,无力回天,今年事已高,特请致仕,望陛下珍重!”

见此,秦熺大喜,这碍眼的杀才终于愿意滚蛋了。

赵构则心中一片冰凉,又是如此,前有赵鼎提拔秦桧,然后被秦桧排挤,负气而走,再有张浚提拔秦桧,然后被秦桧排挤,又是负气而走,这次轮到了郑仲熊!此人的才能比之赵鼎张浚自然是远远不及,但朝中相位十余人,他已经是朝廷中唯一一个非秦桧党羽的宰相!他这一走,想必参知政事的位置将会落到汤思退头上,这天下便姓了秦了!

想及此处,赵构断然道:“不允,郑相劳苦功高,正是朝中定海神针,焉能说没有建树!”

郑仲熊见皇帝如此念情,伏地嚎啕大哭,良久不歇。

赵构叹道:“郑相神思疲倦,可先回府上歇息几日,等平复了,再来议事,朕在此等你便是!”

赵伯琮与陆游对望一眼,有些忧心忡忡,郑仲熊在后面的计划中极为重要,只是怕秦桧察觉,没有事先去与他通气!此刻负气而走,待要阻拦,却见他神色罔罔,三魂失了七魄,哪里还能有所臂助,只好叹了口气,放任其离去!

只是如此一来,后续计划便少了极为重要的一环!赵伯琮与陆游皱起了眉头,有些忧心忡忡!

内侍好生扶了他下去。但秦桧并不想平白放过这个机会,将早就收集好的证据呈了出来,弹劾郑仲熊。

“郑仲熊贪腐,结党,弄权,证据确凿,臣请罢官流放!”秦熺朗声奏道。

“臣王继先附议!”

“臣董德元附议!”

“臣徐仿附议!”

……

赵构无比头疼,只好暂时允了,着大理寺查实后报。

大殿中得到了片刻安宁。但百官都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的前夕,郑仲熊是秦桧父子的眼中钉肉中刺,此事必然不肯干休。

殿中侍御史杜莘老出班道:“臣附议!”

秦熺有些愕然,随即笑道:“杜御史附议弹劾郑仲熊么?我们都处理完了,你还附议个什么劲,下次若要有所表示,可请早些!”

杜莘老与他人不同,此人是大唐杜甫之后,为人骨鲠敢言,正气凛然,在大宋威望极高。便是秦桧这般权势滔天,也无法将其从朝中撵走,秦桧党羽平日里也最怕此人,若非此人在朝中监察百官,只怕这朗朗乾坤早已污浊不堪!

杜莘老官位不高,但他出言,却无人敢轻视!

此刻他说附议,秦熺心中欢喜无限,以为杜莘老终于想通了,愿意依附秦家,换得仕途通顺,此人与旁人可不同,才能卓着,若得其襄助,秦氏权势必然更盛!

“自然是附议郑相所奏,若迁恩平郡王,必迁普安郡王!下官不愿参与储君之争,但恩平郡王不曾显现出特别的优势,安可就此论定!”杜莘老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却给人一种重若泰山的感觉。

秦桧大怒:“此事非你可言,朝中百官自有公断!”

杜莘老倒是不喜不怒,捻须道:“朝中百官如何我管不了,只是非要如此的话,天下人便都知道秦相要反了!”

这话若晨钟暮鼓,重重敲在百官心头!是啊,如此下去,这天下便真的姓秦了!没有人天生是走狗,不过是为了自己利益而已,此刻,满朝文武都在心中盘算赵氏为帝有利还是秦氏为帝有利。

这个种子是王循友为秦桧请加九锡时埋下的,缓缓发芽,今日冒出土来!

秦桧心中也是警钟敲起,向着龙椅施礼道:“陛下,老臣朽木之年,都是为了国家尽忠而已!大宋这二十多年来的安生日子,老臣也算没白忙活,到得今日,也该到功成身退的日子了!”

秦桧提到这二十多年的日子,是要警示百官,这些年跟着他都是不清不楚的,早已绑在一条船上,此刻不是有二心之时。而后口中说着功成身退,却绝口不提致仕之事!

赵构尚未出言,百官争相挽留,哪里还来得及细想秦氏坐天下有哪些坏处!

昭庆军承宣使王继先痛哭流涕:“秦相,大宋可离不得你啊,没有你,哪来的二十多年盛世啊,你是大宋的伊尹、张良啊,怎可抛下我等!”

殿中侍御史徐仿启奏:“陛下,秦相乃国之栋梁,秦相若走,国将不国矣!”

右正言张扶出班道:“请加秦熺为太师,以安秦相之心!”

……

赵构坐在龙椅上不发一言,朝堂汹汹,令人胆寒。只是内心深处还有一层恐惧,绍兴和议中有一条款,曰不可随意换相。大宋相位十余位,这个相其实专指秦桧!

赵构不出言,百官便启奏不止,看似请求,实则是逼问,赵构如坐针毡!

过了良久,在百官有些口干舌燥之际,赵构终于长叹一口气,安抚道:“秦相安心便是,这大宋上上下下,谁不知你的功绩!”

秦桧顺坡下驴,毫不坚持:“如此老臣再侍奉陛下几个春秋便是!”

角落里的敷文阁直学士魏良臣抬步出列,此人曾任礼部侍郎,后恶了副相李文会,被贬官外放,一贬再贬,直至赋闲在家。可笑李文会自鸣得意,后来不知怎地开罪了秦桧,也被贬外放。原以为李文会被贬,自己便有了机会回朝,岂料一等再等,庙堂之音渺渺,自己年岁却一年大似一年!

此时魏良臣并无官职,但他还有个敷文阁直学士的头衔,来到大殿倒也无妨。

魏良臣出班朗声道:“敷文阁直学士魏良臣参见陛下!”

走到近前又向秦桧微微一笑,深深行礼!

秦桧博闻强识,虽然过了许多年未见,早已不识其面,但魏良臣这个名字他还是有些印象的,只是不知此人来此作甚,便随手还礼。

魏良臣再向皇帝行礼道:“陛下,臣虽在乡野,但两位皇子的美名播于天下,倒也知道些。此时两位皇子未分轩轾,眼前任命临安府尹,确实有些仓促。且临安知府吕愿中并无差错,未可轻换!臣以为,可拜恩平郡王为建康府尹,普安郡王为开封府尹。如此,两位皇子各得其位,也不会有人中伤秦相,不知陛下与秦相以为如何?”

秦桧眼前一亮,这个僵局一下便打开了,魏良臣此言倒是十分妥当,看起来两人都得了个首府府尹之位,但开封府压根不在大宋境内,不过是个名义上的首府!赵伯琮得名,赵伯玖得实,孰强孰弱,自不必言!回头再找个机会让赵伯琮去开封府上任便是,看他怎生是好!

秦桧温和地望了魏良臣一眼,眼神中充满嘉许之意!

辛弃疾大怒:“如何不是普安郡王任建康府尹,恩平郡王任开封府尹!”

魏良臣笑嘻嘻道:“也不是不行,只是你说我说都不作数,不如让百官来定夺!”

秦桧险些笑出声来,这魏良臣倒是个妙人!百官定夺与秦桧定夺有甚两样!

秦桧明白这个问题,辛弃疾自然也明白,顿时勃然大怒,一摸身侧,浑身没有兵刃,正待空手上前击贼!忽然一只手搭在了自己肩头,回头看时,又是陆游,只见他微微摇了摇头。

辛弃疾见陆游的眼神十分坚定,充满了自信,并无半分气馁忧虑之色,随即醒悟,再次退了回来!

此事便如此定了下来,秦桧命中书舍人起草诏书,而后皇帝用印,再由秦桧用印,最后给事中冯楫过目,确认无异议后,内侍宣读诏书,这个过程只花了一个时辰,而在这个时间内,赵伯玖也得到通知赶来了大殿,与赵伯琮一同接旨受命!

赵伯玖身形有些微胖,见谁都笑呵呵的,对着赵构行了个礼之后,也对秦桧行了个礼,而后站在秦桧身侧等待诏命!再不发一言!

两人的授命规制基本相同,只在最后一个环节略有差异,开封府尹之印早有,金人攻破开封时只在意金银细软,这方印得以保全。而建康府不是京师,因此没有权知建康府事这个官职,直接便是建康知府!但也因为如此,建康也从未有过府尹,因此没有建康府尹印!

此时赵伯琮已然珍而重之地接了开封府尹印在手,而赵伯玖则要等匠人篆刻完成后才可领取。

等了许久,此时已到了正午,文武百官早已疲惫不堪,年纪大些的更是腿脚都开始打摆子了。眼见事情得以解决,开始三三两两低头谈论之前发生的事情,只待赵伯玖领了印鉴便退朝回府。

便在这时,内侍高声唱喏:“圣旨下,百官听旨!”

百官茫然,都不曾经过商议,也没听说有甚事,怎么突然就宣读圣旨了?

秦桧心中警钟大作,这道圣旨他并不知晓,大宋怎会有自己不知晓的事情,此事必然有鬼!但他倒也并不十分担心,相位都在自己手上,圣旨上若无相印,便与白纸无异!

内侍朗声道:

门下。

朕膺昊天之眷命,宅帝位二十有八载,荷天地之灵,宗庙之福,边事浸宁,国威益振。惟祖宗传序之重,兢兢焉惧弗克任,忧勤万几,弗遑暇佚,思欲释去重负以介寿臧,蔽自朕心,亟决大计。

皇子赵伯琮贤圣仁孝,闻于天下,周知世故,久系民心,其从东宫付以社稷。惟天所相,朕非敢私。

赵伯琮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迁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一应军国事,并听嗣君处分。朕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尚敕文武忠良,同德合谋,永底于治。

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