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石头带回的关于“河谷营”的消息,像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散了林谷初具规模后带来的些许暖意。尽管领主屈公那边暂时稳住了,但潜在的军事威胁如同悬顶之剑,让林凡不敢有丝毫懈怠。林谷的防卫压力骤然增大。

护卫队的巡逻范围和频率被迫增加。原本只需警戒谷口附近,现在则要向外延伸数里,覆盖可能被敌人利用的接近路径和制高点。铁叔带着护卫队员们日夜操劳,足迹踏遍了林谷周边的山岭沟壑。

然而,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依靠双腿步行巡逻,效率极其低下。一次远距离巡逻往往需要大半天甚至一整天,队员们归来时无不筋疲力尽,汗透衣背。更严重的是,漫长的徒步消耗了大量体力和时间,一旦在巡逻途中或归来后遭遇突发情况,疲惫的士兵很难做出有效反应。

“统领,这样下去不行啊!”一日傍晚,石头拖着灌铅般的双腿找到铁叔,他的小队刚完成对东北方向一片丘陵的侦察归来,“光是走路就耗去大半力气,真遇上‘河谷营’的探子,怕是想追都追不上,想打也没力气打。”

铁叔眉头紧锁,看着眼前一群瘫坐在地上、气喘吁吁的棒小伙子,心里同样焦急。他找到林凡,汇报了巡逻队面临的困境。

“巡逻半径扩大是必须的,但人的体力有极限。”林凡听完,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手指点着林谷外围的区域,“我们需要更快的机动能力。不能把宝贵的时间和体力浪费在路上。”

“更快的机动?”铁叔疑惑,“除了两条腿,就是马了。可咱们林谷,一匹马都没有。就算有,也不是寻常士卒能骑乘的。”这个时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昂贵且难以获取,主要用于贵族车驾和少量精锐骑兵。

林凡摇了摇头,目光却落在了工坊区:“我们没有马,但我们可以造出代替马腿的东西。”

他的想法,是制造更高效的四轮马车,但不是用于载货的慢速重载马车,而是轻便、快速、具有一定越野能力的“巡逻车”。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在核心会议上引起了讨论。

“造车?咱们现在运货的车已经改进过一次了,加了转向机构,但主要还是靠牛拉,速度慢。”墨恒负责工坊,对现有技术能力很清楚,“要跑得快,就得轻便,用人力或者少数牲口拉。但轻便了就不结实,山路崎岖,容易散架。”

“而且,”阿竹补充道,“就算造出来一两辆,怎么保证以后还能造?每个零件都得工匠一点点打磨,费时费力,没法大量生产,坏了维修也麻烦。”

问题环环相扣:设计要创新,材料要改进,生产工艺要跟上,还要考虑未来的可持续性和维护。众人感到一筹莫展,觉得这似乎是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死结。

林凡看着大家苦恼的样子,却没有丝毫气馁,反而露出了熟悉的、带着引导意味的笑容。他让大家聚拢到沙盘(用沙子模拟地形的工具)边。

“我们遇到问题,习惯性地想一蹴而就,找到一个完美的方案。”林凡拿起一根小木棍,在沙盘上画着,“但很多时候,更好的办法是分解。这就是我跟你们提过的‘精益’思想,不仅用于生产,也用于研发。”

他开始引导大家拆解问题:

“首先,我们最终目标是提升巡逻速度和范围,减轻队员体力消耗。‘巡逻车’只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要一开始就锁定在‘造一辆完美的车’上。”

“其次,就算要造车,我们也可以分步走。”林凡将问题层层剥离:

核心需求是什么? —— 承载2-4人及基本装备,在非平坦地形(丘陵、土路)上有比步行更快的速度,具备基本可靠性。

当前最大瓶颈是什么? —— 车体结构的轻量化与坚固性的矛盾。现有木料和连接方式难以兼顾。

如何突破瓶颈? —— 可能需要新的结构设计,或者寻找更合适的材料(比如更有韧性的木材,或者尝试用铁件加固关键部位)。

如何保证后续生产? —— 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零件的标准化和简化,尽可能使用通用工具加工,减少对特定工匠技能的依赖。

林凡的讲解让墨恒等人眼前一亮,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们之前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式:要造,就得造一辆“好”车。但林凡告诉他们,可以先造一辆“能用”的、解决了核心矛盾的车,然后再迭代改进。

“我明白了!”墨恒兴奋地说,“比如车轴,我们现在用硬木,容易断。那我们第一步,是不是可以先不考虑整体减重,而是集中力量,用水力锻锤打造更结实、更轻便的钢制或熟铁车轴?哪怕车体暂时重一点,但只要轴不断,车能跑起来,就是进步!”

“对!”林凡赞许地点头,“还有车轮。现在的实心木轮笨重易损。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制作辐条式车轮?用更细的木条做辐条,分担重量和冲击,这需要更精确的计算和加工,但一旦成功,减重效果显着。”

“还有连接件!”另一个工匠也受到启发,“榫卯结构固然好,但在颠簸路上容易松动。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些标准化的铁制扣件和螺栓(简易版)?虽然现在打造麻烦,但只要做出标准模具,以后生产和维修就方便多了!”

会议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不再纠结于“造不出完美的车怎么办”,而是围绕“如何先解决最关键的一两个问题,造出一辆能用的车”,纷纷提出想法。这就是林凡引入的“最小可行产品”(mVp)概念的雏形,只是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精益研发的理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思路。墨恒立刻带领技术骨干,成立了“快速巡逻载具”研发小组。他们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几个子项目:车架结构组、车轮组、传动与转向组、标准化零件组。

研发工作迅速展开。车架组尝试用更轻韧的木材搭配关键部位的铁制加固件;车轮组开始小心翼翼地计算辐条的受力,尝试制作第一个原型;标准化零件组则开始设计几种通用尺寸的铁制连接环和销钉。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辐条车轮在测试时因为受力不均而散架;铁制车轴因为锻造工艺问题出现裂纹;新设计的转向机构过于复杂,难以操作……

但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详细的分析和记录。为什么散架?是辐条角度不对还是木材强度不够?为什么车轴会裂?是淬火工艺问题还是材料本身有瑕疵?他们不再简单地归咎于“不行”,而是去寻找具体的原因,然后尝试改进。

林凡不时前来指导,但他更多是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他甚至鼓励不同的组之间进行“竞争”,看谁的方案更优。

就在研发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外部压力并未减轻。巡逻队又发现了两次可疑的踪迹,虽然未发生直接冲突,但气氛愈发紧张。这种紧张感,反过来又推动了研发的进度。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调整后,第一辆原型车“迅捷一号”被组装了起来。它看起来仍然粗糙,车体主要是木材,关键部位包裹着铁皮,车轮是改良后的辐条式,转向机构也简化可靠了许多。拉车的,是林谷仅有的几头健壮骡子中的一头。

试车那天,几乎整个林谷的人都跑来围观。石头带着几名护卫队员,忐忑又兴奋地坐上车。驭手轻轻挥动缰绳,骡子迈开步子。

车子动了!相比之前的笨重货车,它的启动明显轻快了许多。在相对平整的谷内道路上,速度确实比步行快上一大截。当驶过一段特意设置的坑洼路面时,车轮和悬挂系统(虽然简陋)发挥了作用,虽然颠簸,但车体结构完好,没有散架!

“成功了!”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

虽然“迅捷一号”还远非完美,越野能力有限,载重也小,但它证明了方向是正确的!巡逻队的机动性提升,看到了曙光。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研发,墨恒和他的团队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更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分解目标、快速迭代、关注价值流程、从生产角度思考设计。这套“精益研发”的理念,未来将被应用到林谷更多的技术革新中。

林凡看着在场上跑动的原型车,和周围兴奋的人群,心中稍感宽慰。危机逼迫进步,而智慧的运用,能将压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林谷的“铁蹄”,正从内部的需求和外部的压力中,一步步锻造出来。通往未来的路,不仅需要勇气和汗水,更需要这种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智慧。眼前的这辆粗糙的巡逻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这种智慧开始生根发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