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锻锤那规律而沉重的轰鸣声,如同林谷崭新跳动的心脏,不仅震撼着大地,更深刻地改变着谷内生产的节奏与格局。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肩负守护之责的护卫队。以往,队员们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门,多是缴获的青铜兵器、自制的硬木长矛,甚至打磨锋利的石斧,不仅质量参差不齐,维护起来也极为困难。如今,眼见着优质的熟铁板一块块被锻打出来,所有队员眼中都充满了渴望。
林凡深知,一支装备制式化、质量可靠的武装力量,是林谷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锻造区运转趋于稳定后,他立刻将武器生产列为最高优先事项。然而,他并没有简单地命令铁匠们各自打造完整兵器,而是做了一件在众人看来颇为新奇的事。
这一日,他将所有参与武器制作的工匠,以及护卫队代表铁叔,召集到锻造区一旁新清理出的空地上。空地上用石灰画出了几个清晰的区域,旁边还摆放着一些新制作的古怪小工具:几把用硬木制成的、带有固定卡口的“标准尺”,几个不同开口大小的铁环“通止规”,甚至还有几套用木头雕刻出的矛头、剑格的简易模具。
“从今天起,我们打造兵器,要换一种方法。”林凡开门见山,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不再是一个人从头到尾打造一把武器。我们要像水流一样,把打造过程分成几段,每一段由最擅长的人负责,最后汇合成完整的兵器。”
他走到画好的区域前,开始划分并讲解:
“第一区:铁条制备。”他指着第一个区域,“这里的师傅,只负责一件事:利用水力锻锤,将熟铁板锻打成统一规格的长条坯料。多长?多宽?多厚?”他拿起一把木制标准尺和卡规,“就用这个量!所有的坯料,必须符合这个标准!差一丝一毫,都不行!”他语气斩钉截铁。负责此处的工匠主要是力气大、负责初锻的汉子,他们需要学会使用这些简单的量具,确保原料的一致性。
“第二区:锻打出形。”林凡移到下一个区域。这里设有多个小型手锻炉和铁砧。“这里的师傅,从第一区领取标准铁条坯料,只负责加热后,将其锻打出兵器的基本形状。”他拿起一个木制矛头模具,“比如矛头,就要锻打得能严丝合缝地放进这个模子里!剑身,也要用尺子和卡规检查宽度和厚度!”这一步需要一定的锻打技巧,但要专注于塑形,而非精加工。
“第三区:热处理。”这个区域由林凡亲自掌握,或者由他指定最细心可靠的工匠(如墨恒)负责。设有专门控制火候的淬火炉和油槽、水槽。“成形后的兵器胚子,在这里进行淬火和回火。火候、时间、淬入的速度和介质,都有严格规定!这是决定兵器是锋利坚韧还是脆弱易折的关键!此区域严禁外人随意进入。”林凡神色严肃,将热处理工艺列为最高机密。
“第四区:打磨开刃。”此处设置了由水力驱动的小型砂轮(用粘结的细沙制成)和大量手工磨石。“经过热处理的胚子,在这里打磨掉氧化皮,开出锋利的刃口。刃口的角度,也要用角规统一!”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致。
“第五区:装柄校验。”最后区域,负责安装木柄、枪杆,检查兵器的重心、平衡度,确保成品合格。
林凡讲解完毕,看着有些茫然的工匠们,解释道:“这种方法,叫做‘流水作业’。好处有三:其一,每个人只做自己最熟悉的一段活,熟能生巧,速度更快;其二,使用模具和量具,保证了每一把同型号的兵器都几乎一模一样,零件甚至可以互换!其三,万一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原因并改进。”
他特别强调了一点:“而且,除了负责热处理的师傅,其他人并不需要知道打造一把兵器的全部秘诀。这,也是对我们技术的一种保护。”
铁叔第一个明白过来,他拿起一把标准尺,又看了看那些模具,眼中精光一闪:“妙啊!这样一来,俺们护卫队的兄弟,拿到的家伙事全都一个样,坏了零件还能拆东墙补西墙!训练起来也方便!”
墨恒更是领悟深刻,他意识到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标准化、可控化。
然而,变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有经验的老铁匠起初颇为抵触,觉得被束缚了手脚,无法展现个人技艺。“打了一辈子铁,还要被这木头片子管着?”有人私下抱怨。
林凡没有强压,而是组织了一次对比演练。让一位最好的老铁匠按照传统方法,独立打造一支长矛。同时,让按照流水线分工的几个小组,同步生产。
结果显而易见。老铁匠技艺精湛,花了大半天时间,打造出的长矛质量上乘,堪称艺术品。而流水线小组,在经历了最初的磕绊和不适应后,在当天下午竟生产出了五支符合标准的长矛!虽然单论精致程度或许略逊于老铁匠的作品,但五支长矛几乎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规格统一,质量稳定!
事实胜于雄辩。看到那五支寒光闪闪、制式统一的长矛,原本抱有疑虑的工匠们也沉默了,继而开始认真学习和适应这种新的作业方式。林凡又适时推出了与“贡献点”挂钩的计件和质量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很快,锻造区内的流水线运转得越来越顺畅。叮叮当当的锻打声、砂轮的摩擦声、水流带动机构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高效的生产交响乐。一批批制式长矛和短剑被生产出来,装备到护卫队员手中。队员们拿着规格统一、质量可靠的新武器,士气大振,训练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阿竹在出发进行新一轮贸易前,看着仓库里堆放的少量多余铁器(主要是农具和部分试验品),又看了看那高效运转的流水线,眼中充满了信心。他对林凡说:“林师,有了这等质量和效率,下次我一定能换回更多好东西!而且,按您说的,我会特别留意,哪些东西咱们自己做划算,哪些不如交换。”
林凡点点头,目送阿竹离开。他站在喧嚣的锻造区外,看着眼前这初具规模的军工生产流水线,心中感慨。这不仅是武器的量产,更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试验。标准化、分工协作、质量控制、乃至初步的技术保密措施,都在这里悄然萌芽。
然而,就在林谷上下沉浸在生产大发展的喜悦中时,阿竹带回来的一个消息,给这份喜悦蒙上了一层阴影。他在集市上不仅换回了物资,还确认了之前的传闻:确实有一股势力,在暗中打听、甚至试图高价购买林谷出产的铁器样品,对其来源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
“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凡再次默念这句话,目光投向谷口方向。流水的效率提升了军工产量,而即将到来的风浪,则将真正检验这新铸锋镝的成色。林谷的宁静,或许很快就要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