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博览会不仅是一场展示林谷实力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绝佳的商业机遇。林凡深知,一时的热闹终将散去,唯有建立起稳固的制度与繁荣的商贸,才能让望北城真正取代彩云城,成为区域持久的经济心脏。因此,在博览会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一系列关乎望北城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政策与措施,也开始紧锣密鼓地推行。
一、 商铺新政:购置与租赁并举
博览会主会场东侧,一片原本规划中的空地,如今被木栅栏整齐地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区块,地面以石灰划出了清晰的界限。这里,便是林凡宣布的“望北城商贸区”一期工程所在地。一块巨大的木质公告牌矗立在入口处,上面张贴着由内政院与商舆司联合拟定的《望北城商铺用地管理暂行条例》。
条例明确规定,商贸区土地分为“购置区”与“租赁区”两类。
购置区位于靠近主街和未来规划中核心地段的区域,地块面积较大。政策规定,商家可一次性支付一笔相对高昂的费用,获得该地块的永久使用权(在林谷律法框架内),并可自行按照统一规划要求建造商铺、货栈或工坊。此举旨在吸引实力雄厚、意图在此长期扎根的大商号或各国官方商会。公告牌旁,已有安平邑、河西等地的代表在仔细查看地块示意图,低声商议。
租赁区则面积相对灵活,分布于次要街道或稍偏远位置。商家可按年或按季度支付租金,获得地块的临时使用权,适合资金有限、意图试水或进行短期贸易的中小商人。租赁条款清晰,租金公平,且明确规定续租优先权,给予了商人足够的灵活性与安全感。
阿竹亲自带领着商舆司的干员,在现场设立临时咨询点,向来往的商人详细解释政策细节,分发印有条款的简易册子。“诸位,在我望北城,一诺千金!购置则地权永固,租赁则权益受保!绝无朝令夕改,更无巧立名目之杂税!”她清亮的声音和自信的姿态,打消了许多商人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很快,几处位置优越的购置地块就被标记上了“已预定”的木牌,租赁区的登记簿上也写下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二、 立法为基:卫鞅的铁面与智慧
商业的繁荣,必须建立在清晰、公正的规则之上。林凡深知此理,他将制定望北城具体管理法规的重任,交给了以铁面无私、精通律法着称的卫鞅。
在博览会召开期间,卫鞅所在的法司衙门灯火通明。他参考了林谷已有的根本法度,结合商贸特点和望北城“自由商埠”的定位,废寝忘食地草拟了《望北城管理通则》及一系列附属细则。
这一日,就在商铺新政公布的同时,卫鞅主持的法规公示大会也在集贤馆侧殿举行。到场的除了各国重要商贾代表,还有各邦使臣。卫鞅面容肃穆,立于台上,身后是书写着核心律条的巨大木板。
“《望北城管理通则》第一条:入城经商,不论国籍,皆需至‘公平所’登记,领取市劵(营业执照),依法纳税,守法经营。”
“第二条:城内严禁斗殴、盗窃、欺诈。交易须立契约为凭,若有纠纷,可诉至‘公平所’仲裁,‘公平所’裁定依据为此通则及双方契约条款。”
“第三条:度量衡须统一使用林谷颁行之标准器,严禁私造、短斤缺两。”
“第四条:货物入城,需如实申报,依法缴纳关税。严禁夹带违禁品(如未经许可之军械、毒物等)。”
“第五条:凡在望北城购置或租赁产业者,其合法财产受林谷律法保护,非依法定程序,不得侵夺。”
……
条款细致而明确,涵盖了商事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强调了契约精神、财产保护和公平仲裁。卫鞅声音冰冷,逐条宣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
台下商人们听得聚精会神,尤其是那些曾在彩云城受过盘剥、遭遇不公的商人,眼中逐渐放出光来。这些法规,条条都打在他们的痛点上,又条条都指向了他们渴望的公平环境。
宣读完毕后,卫鞅环视全场,沉声道:“此通则,乃望北城之基石。法立于此,望诸君共遵。在林谷,法不容情,亦不阿贵。无论是林谷子民,还是远方来客,违者必究!”
他的话语如同铁锤砸钉,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牢牢楔入了每个人的心中。这不仅是一套法规,更是林凡向天下商贾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 商舆司的纵横捭阖
有了政策与法律的保障,阿竹领导的商舆司更是如鱼得水。博览会成了她施展拳脚的绝佳舞台。
她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待,而是主动出击。针对安平邑,她重点推销林谷的农具和建筑材料,并提出可以帮助其培训工匠,深化盟友关系,同时换取更多典籍副本和特色药材。面对河西使者,她敏锐地抓住对方对林谷马具和铁器的渴求,提出以骏马、皮毛进行大宗交换的长期合作协议,并暗示未来可在河西设立小型铁器维修点,将影响力渗入草原。对于曲沃,她则推介性价比高的农具和基础建材,并尝试收购其山野特产,打开新的货源。
对于那些尚在观望的中小邦国商队,阿竹则给予更多的耐心和优惠,允许他们以小批量货物试水,甚至提供短期的仓储便利,旨在培养长期客户,织密贸易网络。
最令人称道的是她对邢国历下城商会的处理。她没有因上层关系微妙而冷落对方,反而主动接洽,以市场价格大量收购其带来的粟米、大枣,缓解了林谷因战争和人口增加带来的部分粮食压力。同时,她也谨慎地出售给对方一些非战略性的铁制农具和生活用品,既满足了对方需求,又未资敌。这种务实而灵活的策略,使得即使在官方层面存在龃龉的情况下,底层的商贸流通依然得以维持并缓慢增长。
四、 内卫司:隐于市的秩序之剑
繁华之下,必有阴影。为确保望北城这棵“摇钱树”的安全,林凡命令安全院下属的内卫司全面负责城内的秩序维持。内卫司司主,是一位名叫李凌的冷峻男子,他原是韩庐的得力副手,精于侦缉、安保与内部监控,作风低调而高效。
李凌并未让内卫司士卒像往常一样顶盔贯甲、招摇过市。相反,他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大部分内卫司成员身着与平民无异的便装,混迹于人流之中,他们可能是街边的小贩,可能是茶馆的伙计,也可能是搬运货物的苦力。他们目光如炬,耳朵灵敏,时刻关注着城内的异常动向——是否有宵小之辈趁机作案?是否有敌对势力的细作混入打探或煽动?是否有商人因纠纷而即将引发冲突?
而在关键节点,如博览会主会场、商贸区规划地、各邦使臣驻地、以及城门、仓库等地,则有身着统一深色制服、配备短棍与绳镖的内卫司巡逻队定时巡视,他们纪律严明,态度冷峻,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墨离还设立了数个隐蔽的观察点,居高临下,监控全城。
一套由明哨、暗探、巡逻队和指挥中心构成的立体安保网络,在望北城悄然成型。它不像军队那样杀气腾腾,却更加无处不在,如同空气般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默默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繁荣与秩序。
博览会尚未结束,但林凡围绕望北城所布下的商业、法律、安全三重棋子已然落定。购置与租赁政策吸引了资本,卫鞅的法规奠定了信任,阿竹的开拓打开了市场,李凌的内卫则提供了保障。一个充满活力、规则清晰、安全可靠的商业中心雏形,已然在望北城清晰地呈现出来。各方势力都清楚地看到,林谷不仅仅满足于军事上的胜利,更要在经济上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望北城,正是这个宏大蓝图的核心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