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 > 第168章 资本洪流与人力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8章 资本洪流与人力困局

时光荏苒,自望北城博览会成功举办后,林谷,尤其是镇荒城与望北城,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然而,繁荣的背后,新的挑战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考验着林凡及其领导班子的智慧。

资本的涌动与战略的延伸

博览会带来的效应是立竿见影且持续发酵的。通往望北城的各条商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几乎昼夜不息。低关税、强保障、重契约的政策如同磁石,不仅吸引了周边邦国的商人,连更遥远国度的冒险商团也开始尝试着将目光投向这片新兴的热土。镇荒城内的金库(由内政院下设的财帛司管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盈起来。原本以金银铜钱为主的货币,如今更需要庞大的仓库来堆放作为等价物交换来的各类物资——河西的皮毛、安平邑的药材、曲沃的山货、乃至通过隐秘渠道流入的、产自南方湿热之地的奇特物产。

阿竹领导的商舆司几乎全员出动,依然忙得脚不沾地。他们不仅要处理雪片般飞来的订单,监督契约履行,还要不断开拓新的商路,与更多势力建立联系。林凡“以经济影响周边”的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对安平邑,林谷加大了高端铁器和建筑材料的出口,同时开始输入其珍贵的典籍副本进行抄录和研究,文化渗透悄然进行;对河西,精良的马具和部分非核心的铁器换回了大量急需的战马和牲畜,增强了林谷的机动能力和畜力;对于那些曾持观望态度的小邦,林谷则通过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和灵活的贸易条款,逐步将其纳入自己的经济辐射圈。

而针对敌对势力,尤其是彩云城,经济的打压效果日益显着。望北城优越的贸易条件,使得过往必须经由彩云城转运的商队,纷纷改道。彩云城的集市日渐萧条,关税收入锐减,城内商铺关门者十有二三。尽管彩云城主试图通过降低税率来挽回颓势,但其背信弃义的名声已然传开,加之其内部管理混乱、安全无法保障的痼疾,收效甚微。林凡甚至不需要动用一兵一卒,彩云城便在无形的经济战中节节败退,影响力与财富急剧萎缩。

工程的渴望与人力的瓶颈

与商业繁荣同步的,是庞大的建设需求。望北城作为新兴的自由商埠,其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扩建和升级——更多的货栈、更坚固的道路、供商人居住的客舍、以及配套的餐饮、娱乐(简单的说书茶馆、棋社等)设施。同时,连接镇荒城、望北城以及新纳入版图的黑水河以西地区的道路网络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并迅速开工。这些工程,对于加强统治、促进物资流通、快速投送兵力至关重要。

然而,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人力。

工程院院正墨离,这位原本专注于技术研发的学者型官员,如今脸上常带着挥之不去的焦虑与疲惫。他站在一幅巨大的工程规划图前,对着林凡和周谨诉苦:“君侯,周院正!不是工程院不尽力,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望北城三期扩建、镇荒城至望北城的‘谷北驰道’、黑水河三座戍堡的改造与联通道路……同时开工的项目有十几个!我们现有的工匠和征调的民夫,就算日夜轮班,也远远不够!尤其是熟练的石匠、木匠,更是稀缺!工期一拖再拖,长此以往,恐误大事啊!”他手中厚厚的工程进度册上,密密麻麻的红圈标注着延期的项目。

土地的诱惑与垦殖的难题

同样面临人力困境的,还有农桑院院正阿木。林凡将黑水河以西至镇荒城下的大片无主荒地划归农桑院管辖,意图将其开垦为新的粮仓,以支撑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未来的战略储备。这些土地虽然经历了战火,但底子肥沃,水源相对充足,潜力巨大。

阿木带着农桑院的吏员和几名老农,亲自踏勘了数次,回来后面带忧色地向林凡汇报:“君侯,土地是好土地,若能开垦出来,至少能增粮十万石!可是……开垦荒地,尤其是这等抛荒已久的生地,需要大量的精壮劳力。砍伐灌木、平整土地、挖掘沟渠、修筑田埂……每一项都是极其耗费人力的工程。我们现有的农户,能耕种好现有的熟田已属不易,实在无力大规模开垦新地。若强行摊派,恐引起民怨,影响根基。”

商业的繁荣、工程的浩大、农业的扩张,如同三只贪婪的巨兽,共同张开了需要海量人力填充的大口。林谷现有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已然捉襟见肘。

林凡的决断:双管齐下

面对这突出的人力困局,林凡在再次召集的核心会议上,做出了明确的决策。

“资本已然积累,岂能困于人力?”林凡手指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我林谷欲成大事,便不能拘泥于常法。既然内部人力短时间难以快速增长,那便将目光投向外部!”

他看向阿竹和阿木:“农桑院与商舆司协同,利用我们充裕的资金,向周边势力,特别是那些存在奴隶贸易的地区,大规模购买奴隶!重点是身体强健、适于垦荒和工程的青壮年。价格可以适当提高,但要确保来源相对可靠,避免引入奸细和隐患。这批人,将主要用于新土地的垦殖和基础工程建设。”

他又看向铁叔和韩庐:“军枢院与安全院亦需调整策略。日后作战,对于俘虏,除非罪大恶极或顽固不化者,不再轻易处决或长期关押。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甄别、管理和转化制度。战俘,亦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可将其编为‘劳役营’,在严密看守下,投入非核心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垦荒,以工代罚。表现良好者,未来或可给予自由民身份,使其融入林谷。”

这无疑是一个冷酷而务实的决定。奴隶制和战俘劳役,在这个时代普遍存在,林凡此举,并非发明创造,而是将其系统化、规模化,以应对迫在眉睫的发展需求。

“然而,人力终有穷尽,亦需善加利用。”林凡话锋一转,看向墨恒和墨离,“格物院与工程院,你们的任务同样艰巨!不能仅仅依赖增加人力投入,更要思考如何通过改进工具、优化工艺、兴修水利来提升效率,节省人力!”

“墨恒,格物院需集中精力,研发更适合垦荒和工程的大型、高效农具和器械。比如,能否设计出更省力的深耕犁?能否利用水力或畜力驱动碎石、夯土的机械?对于水利工程,要拿出更优化的设计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土方量。”

“墨离,工程院在施工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推行标准化、流水线化的作业方式,减少重复劳动和浪费。同时,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水泥等新型材料,提升建设速度和质量。”

墨恒与墨离对视一眼,均感责任重大,齐声应道:“谨遵君侯令!我等必竭尽全力!”

人口激增与仓廪渐实

林凡的策略迅速得到执行。林谷的资本化身无形的触手,开始从周边,甚至更远的奴隶市场吸纳劳动力。一队队被绳索串联、眼神或麻木或惶恐的奴隶,在安全司士兵的押送下,进入了黑水河西岸的广袤荒原和各个大型工地。与此同时,军枢院也初步建立了战俘劳役营,将部分在边境摩擦中俘获的邢国散兵游勇以及一些小型匪帮投入了建设。

镇荒城和望北城的人口,开始了指数级的增长。虽然新增人口中大部分是奴隶和战俘,身份低微,但他们的涌入,确实极大地缓解了人力短缺的压力。荒地上,出现了挥舞着崭新(相对而言)铁制农具开垦的人群;工地上,号子声、夯土声日夜不息,道路一寸寸向前延伸,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尽管管理这些新增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安全院需要加强监控防止暴动,内政院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自由民的管理制度,济世院需要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以防止疫病——但成效也是显着的。新垦的农田被划为公有,产出的粮食直接充实国库;道路网络的完善加速了物资流通和军队调动;望北城的扩建使其更快地具备了区域商业中心的雏形。

林谷的国库,尤其是粮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充实。资本的力量、人力的投入与技术的革新,共同推动着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向着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稳固的政权形态飞速转型。然而,繁荣的表面下,奴隶与自由民的身份鸿沟、战俘的潜在仇恨、以及骤然增加的人口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极限施压,都如同暗流,在这片蓬勃发展的土地下悄然涌动。林凡很清楚,解决了人力困局,只是迈过了一道坎,更复杂的治理难题,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