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 > 第171章 仿效之影与铁壁之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1章 仿效之影与铁壁之策

望北城博览会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林谷的精良商品仍在各条商道上热络流转,为镇荒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与声望。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相伴。当林谷自信地展示着民用领域的“格物”成果时,那些在战场上曾大放异彩、虽未直接展出却难免留下蛛丝马迹的军事技术,已然引起了周边势力,尤其是那些心存忌惮或野心的势力的极大兴趣与模仿企图。

这一日,安全院院正韩庐,带着一份刚刚由情报司加急送抵的密报,面色凝重地求见林凡。

“君侯,各地暗桩传回消息,证实了我等之前的担忧。”韩庐将一份誊写在轻薄绢帛上的报告呈给林凡,声音低沉,“周边多国,尤其是邢国残余边军势力及几个素有摩擦的邦国,正在秘密仿制我林谷军械。”

林凡接过报告,目光迅速扫过。报告内容详实,附有情报司探子冒着风险绘制的简易草图和一些模糊的数字估算。

“主要集中在弩具上。”韩庐指着报告的关键部分,“他们似乎通过战场回收、黑市购买乃至拆卸我们售往友好邦国(后被转手)的民用强弓等方式,获取了我林谷弩机的部分实物或关键结构。目前看来,模仿的重点在于弩臂的复合结构、望山(瞄准具)的简易版本以及弩机的青铜扳机组件。虽然工艺粗糙,材料也多选用次一等的木材和普通青铜,但……其核心原理已被窥破。”

林凡放下报告,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模仿,是意料中事。关键在于,他们模仿到了何种程度?制作出的仿品,效能几何?成本又如何?”

他看向韩庐,下达明确指令:“情报司继续深挖。我要知道:一、目前确切已知有哪些势力在进行仿制,规模多大?二、他们仿制的弩机,有效射程、精准度、上弦速度、耐用性与我军列装的制式弩差距多大?三、他们生产一具这样的仿制弩,大概需要多少工时、耗费多少金铁木材?获取尽可能准确的数据。”

“属下明白!已加派人手,重点渗透相关势力的工匠营和军械库。”韩庐领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情报司的动作迅捷而高效。数日后,一份更为详尽的评估报告摆在了林凡的案头。与此同时,林凡也召集了军枢院负责人铁叔、孙焕,以及商舆司阿竹、格物院墨恒进行联合商议。

军枢院方面,由孙焕主导,结合情报司提供的数据和林谷自身的测试,对仿制弩的军事威胁进行了评估。

“君侯,诸位,”孙焕指着墙上悬挂的对比图表,“根据现有情报,邢国边军作坊仿制最为积极,其仿制的弩,暂且称之为‘邢仿弩’。其有效射程约为我制式弩的七成,精准度因望山粗糙和弩臂力道不均而大幅下降,约只有我方一半。上弦速度慢两成,连续射击二十次后,弩臂出现明显疲软或结构松动的概率极高。”

铁叔哼了一声,粗声道:“听起来像是个病秧子!战场上,慢一分、近十步,就是生死之别!更别说射不准、还容易坏!这东西,吓唬土匪还行,想跟咱们的正规军对阵?差得远!”

孙焕点头补充:“铁帅所言极是。目前来看,‘邢仿弩’对我列装部队威胁有限。但其出现,意味着我技术优势并非不可逾越。且对方若能持续改进工艺、获取更佳材料,差距会逐步缩小。此外,需警惕其将此类弩具大量装备二线部队或用于守城,仍会给我军造成一定麻烦。”

林凡微微颔首,目光转向阿竹和墨恒:“军事上的威胁程度已大致明了。现在,从商贸和技术角度看,我们该如何应对?总不能坐视他们用我们的技术,哪怕只是皮毛,来壮大自身吧?”

阿竹早已做好准备,她拿出一份账目估算:“君侯,根据情报司提供的对方人力、物料成本估算,结合我们掌握的其内部工匠薪酬水平,一具‘邢仿弩’的成本,至少是我方制式弩生产成本的一点八倍至两倍!这还未计算其研发投入和废品损耗。”

她眼中闪烁着商战的光芒:“他们之所以愿意投入如此高昂成本仿制,无非是因我林谷弩机性能卓越,且对外严格禁售,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只能出此下策。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你的意思是?”林凡似乎猜到了她的想法。

“倾销!”阿竹斩钉截铁道,“我们可以立刻启动一项计划,由格物院配合,全力优化我们一款即将淘汰或已作为‘民用强弓’基础型号的旧版弩机的生产工艺,在保证基本性能(仍可略高于‘邢仿弩’)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然后,通过商舆司控制的隐秘渠道,以低于对方仿制成本的价格,向这些正在仿制的势力及其周边地区,大量倾销这种‘简化版林弩’!”

墨恒立刻领会,接口道:“院正,此事可行!我们有一款早年使用的‘丙型弩’,结构相对简单,性能稳定,工艺成熟。若采用更标准化的零件、优化部分费时费力的手工步骤、并使用稍次一等的替代材料(性能衰减在可控范围内),其生产成本可以压缩到目前制式弩的六成左右!绝对远低于对方的仿制成本!”

阿竹兴奋地补充:“一旦我们的‘廉价林弩’涌入市场,那些正在投入巨资仿制的势力将面临两难:继续仿制,成本高昂且质量不如我们倾销的货色;停止仿制,则前期投入血本无归。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发现能用更低的价格从‘特殊渠道’买到性能不错的弩时,其内部自主研发的动力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我们可以用商业手段,直接扼杀他们在军事技术上的追赶企图!”

孙焕抚掌赞叹:“此计大善!不费一兵一卒,便可瓦解敌方军工努力,使其陷入‘造不如买’的陷阱,长久依赖我之供给。即便他们购买的是我们淘汰的型号,其军队装备水平也将被我们间接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林凡沉思片刻,权衡利弊。此举无疑会泄露部分非核心的弩机技术,但正如阿竹所言,是即将淘汰的技术。用这些技术换取打压潜在对手的军工研发能力,破坏其成本体系,并可能开辟一条新的、隐秘的军火财路,同时将对方的军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纳入自己的影响范围,利远大于弊。

“准!”林凡最终决断,“墨恒,格物院即刻启动‘丙型弩’低成本优化项目,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可行的降本方案和样品。”

“阿竹,商舆司同步筹划倾销渠道和策略,务必隐秘,初期可借助一些信誉良好的‘白手套’商队进行操作,避免直接牵连林谷官方。”

“韩庐,情报司密切监控倾销后各方的反应,尤其是其仿制项目的动向,及时反馈。”

“铁叔,军枢院评估此型号弩机若少量流入民间或敌对势力,可能带来的治安及边境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

一道道命令迅速下达。一场由情报触发,集军事评估、商业打压和技术降本于一体的组合拳,悄然挥出。林谷并未因技术被模仿而惊慌失措,反而利用自身强大的综合实力,将危机转化为新的战略机遇。当那些还在工匠营里对着粗糙的仿制品绞尽脑汁的势力,突然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价廉物美的“正品”简化版时,他们的震惊与挫败感可想而知。林凡此举,不仅是要维护技术优势,更是要以经济为杠杆,撬动地区的军事平衡,将潜在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继续为林谷的蓬勃发展,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技术的壁垒,有时并非越高越好,适时地、策略性地“开闸放水”,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而这其中精妙的权衡与掌控,正是执政者智慧的体现。